“走基层”重点是“在基层” ——成都专项治理县乡干部“走读”促进作风转变

李晓东 危兆盖《 光明日报 》( 2013年12月27日   03 版)

    工作日在单位晃悠一圈,其余时间难见人影。群众把基层干部的这一现象称为“走读”。

    干部“走读”不仅严重影响了工作,而且疏远了群众,败坏了党的形象。成都市对此开展专项治理,健全管理和工作制度,杜绝县乡干部当“走读生”。

在家门口就能找干部办事

    12月24日晚上8点半,成都邛崃市夹关镇韩坪村7组村民熊继彬心急火燎地来到镇上,找到了镇党委副书记周兴盛反映问题:他的施工队正在改建熊营村道,找不到地方堆放材料。周兴盛立即与他赶到现场和村支部书记刘太平一起勘查、协调,解决了村道施工堆料的难题。

    在新津县花源镇柳河苑安置小区三期、四期,有一个特别的“一家人群众工作室”,把镇政府的“值班室”延伸进了安置小区,群众随时都能找到干部,办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

    “不管是节假日、早上还是晚上,群众有需求,都能找到干部。”新津县花源镇党委副书记朱林说。这是成都市12月10日开展专项治理县乡干部“走读”问题以来出现的新现象。

专项治理 杜绝干部作风漂浮

    成都市纪委干部何夕华说,有些干部满足于上班到岗点卯、下班回城走人,不够勤政敬业;有些干部热衷于“进城办事”,流连于“上面协调”,坚守基层的定力不强;有些干部习惯于“部署号令”“遥控指挥”,脱离基层实际。成都市在深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开展干部“走读”现象专项治理,致力于解决个别干部工作不尽心尽力、与群众关系疏远和感情淡漠的问题,同时杜绝“车轮上的浪费”和公车私用等问题。

    “区领导居住地不在新都的,即日起在工作日要住在新都;镇(街道)党政班子成员居住地不在当地的,即日起在工作日要住在当地”,新都区从源头上力促党员干部重心下沉、安心基层,减少“候鸟”现象,防范脱岗、离岗,集中更多精力履职尽责。成都要求各地以“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的实际行动摒弃“走读”思想、“走读”行为。

    据不完全统计,“走基层”活动开展以来,1300多名县处级干部、1.1万多名县处级以下县乡干部下村入户,累计走访群众近15万人。全市建立“一对一”帮扶对子近2.4万对,直接覆盖群众近4.6万人,解决民生难题近1.5万件。

用制度管人 确保治理取得实效

    “走读”现象由来已久,成都深入查找漏洞,健全管理和工作制度,用制度的刚性确保治理取得实效,持之以恒。严格落实领导干部离开工作地请销假制度和报告制度,严格执行夜间和节假日领导干部坐班、带班制度;针对部分县乡干部利用公车“走读”问题,严格公车使用管理规定;统筹“挂包帮”“联村帮户”等联系群众制度,建立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窗口“五进”活动制度,让县乡干部更多走近群众;明确选人用人导向,树立向基层倾斜的导向,加大从基层选拔干部力度;将监督检查贯穿专项治理全过程,对顶风违纪的“走读”干部从严处理,对因“走读”造成工作失职、后果严重、影响恶劣的干部,依纪依法追究党纪政纪责任。

    “对县乡干部而言,‘走基层’的重点是‘在基层’。”新津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高强说,当地明确了“下基层、进农户、找问题、建台账、分步解决、公示结果、群众测评”的7步工作法,明晰干部在“8小时”之外进一步密切联系群众、解决群众难题的方法,以“群众的满意”作为衡量解决“走读”问题的手段。(本报记者 李晓东 危兆盖)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