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荣获“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 文化决定城市未来

本报记者 吕绍刚《 人民日报 》( 2014年01月05日   02 版)

  日前,第十四届深圳读书月落下帷幕,但关于书香,关于学习,关于城与人的故事,却在这座曾被称为文化沙漠的城市,不断生根,发芽,结果。

  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

  刚刚过去的2013年,对深圳的读书人而言,意义非常:深圳成为唯一的“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这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出的最高荣誉之一。

  每年11月,这座年轻城市的激情与活力,都会被阅读点燃——从2000年开始,深圳创造性地开展了以“深圳读书月”为龙头的一系列服务市民的综合读书活动,倡导全民阅读。

  迄今,深圳共举办文化活动3300多项,参与人数由首届170万人次,上升到如今的千万人次。

  阅读带动的是,求学问道之风勃然兴起。从读书论坛,国内外文化学者“深圳论道”,到“温馨阅读夜”,中心书城不打烊文化狂欢,“经典诗文朗诵会”、“辩论赛”、“汉语精英邀请赛”……每一项专注人的成长、梦想、融合的活动,让每一个深圳人,感受到文化的温暖。

  阅读也带动了深圳写作的“风景”。在深圳,长期坚持写作的人不低于1.5万人,基本持续写作的人数不低于5万人。深圳网络文学创作活跃度位居全国第四位。打工文学、社区文学在这里兴起,并开枝散叶。

  在深圳,“时间就是金钱”。一座30多年历史的城市,拿出一半的时光,涵养全民阅读之风,显得十分“奢侈”。

  “这源于深圳市民一个共同的信念: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感慨地说。

  城市未来的竞争,将以文化论输赢

  阅读,是深圳“文化立市”的一个剪影。2003年,深圳率先提出“文化立市”战略,并提出“两城一都”(钢琴之城、图书馆之城、设计之都)的目标。这一目标正变为现实。

  除了刚荣获的阅读典范城市称号,早在2008年,深圳已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计之都”称号。

  “钢琴之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没有相关称号,但深圳已在脚踏实地推进。据统计,2010年,每百户人家的钢琴拥有量,北京是4.92台,上海是6.73台,而深圳在2007年就已达到8.9台。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加速转型,城市竞争已经从拼经济、拼管理进入到拼文化的新阶段。城市的凝聚力、影响力和辐射力很大程度取决于人文力量。

  十几年来,无论在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上,深圳实绩显著:率先提出“实现市民的文化权利”,率先实现“三馆”免费,建立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12年,深圳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1150亿元,占GDP比重由2003年的3%提高到9%,年均增速达20%……

  深圳不仅以实际行动,也以理论支撑,改变人们昔日“文化沙漠”的印象。

  文化,关乎人的可持续性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深圳这个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严重倒挂的城市,尤其具有现实意义。从“来了就是深圳人”理念的提出,到草根普遍参与文化事务与生活,深圳文化建设,始终围绕着人民来展开,体现出强烈的人文情怀与文化自觉。

  仅以读书月为例,2013年,各区、街道、社区都全面参与。民间阅读组织也非常活跃,共策划组织活动46项。

  “原来深圳人多是对深圳没有感情的,觉得这里‘只是一个挣钱的地方’。现在很多人开始感觉深圳是自己的城市了,当深圳人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家教智慧大讲堂”负责人蔡照光说。

  有人评价,深圳的文化培育,有三项活动意义深远:每年的读书月,“求真”;每年的关爱行动,“求善”;每年的设计之都活动,“求美”。真善美的追求,突显着这个城市对文化的融合,强化市民归宿感、幸福感的努力。

  深圳是中国最早关注学习与文化权利关系的城市,通过政府主导,形成“人人可学,时时能学,处处在学”的城市风尚。

  年均超过6亿元的政府投入,从企业、事业和社会机关提取员工培训经费平均大于工资总额2.5%,市政府财政教育经费占本市GDP大于4%的比例,深圳的学习投入已经呈现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共襄盛举的多元化格局。

  一个爱阅读,爱学习的城市,它的未来,不得不让人有更多的期待!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