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7日 05版
编者的话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养老服务滞后逐渐成为一个突出问题。前不久,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强调要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取得了哪些成绩、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贯彻落实好“意见”精神,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养老服务中的作用?本期观察版对此进行探讨。
扶持壮大社会组织 提高养老服务水平
——访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闫青春
记者 彭国华
老有所养是党和政府确立的重要民生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是一个重要环节。如何准确把握我国养老服务业的现实情况?如何正确认识社会组织在养老服务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扶持壮大提供养老服务的社会组织?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闫青春。
提高养老服务水平刻不容缓
记者:当前,社会各界对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呼声很高。请问,我国养老服务业取得了哪些成绩?还存在哪些突出问题?
闫青春:我国已经建立了普遍养老金制度体系,基本实现了养老保险的制度全覆盖,每一名城乡老年人均能按月领取一笔数额不等的养老金。这是一个巨大成就。与此同时,养老服务发展明显滞后于人口老龄化进程。调查表明,我国年满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亿人,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达2300多万人,年均增长100万以上;失能老人达3600多万人,空巢老人达9700多万人,他们构成了养老服务的需求主体。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15年要达到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0张的标准。但目前全国养老机构仅有床位380万张,离上述标准还有约40%的缺口。因此,在普遍养老金制度已经建立且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进一步提高养老服务水平、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十分迫切,至关重要。
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业意义重大
记者: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应在政府主导下,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各种社会组织是社会力量的主要代表,如何认识社会组织在发展养老服务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闫青春:这一点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
第一,社会组织是政府加强养老服务行业管理的好帮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供社会养老服务,政府必须转变职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把行业管理和服务职能主要交给社会组织,使其担负起专业化养老服务提供者和服务行业管理者的功能,协助政府调查行业发展状况,拟定发展规划,提出供政府参考的法律法规条文和各类服务标准、规范等。
第二,社会组织是提升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的排头兵和示范者。社会组织一般是按照现代社会专业分工要求建立和运作的,服务性社团尤其如此。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促进专业人才遴选和培养,为服务队伍专业化建设奠定基础;可以组织开展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练兵,提升行业管理与服务水平;可以通过推行行业标准规范,加强管理、提高质量,树立样板、提供示范。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事业发展中心在这个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加大对养老服务型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
记者:发展养老服务型社会组织,政府的职能和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闫青春:在这个问题上,政府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首先,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养老服务型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可以采取民办公助、公建民营、公办民营等多种方式,让社会组织成为养老服务机构、设施的投资和运营主体。通过改制改革盘活公办养老机构、设施的存量,引入社会组织以承包、托管、联合、拍卖、股份制合作等方式参与管理和经办。建立直接登记注册制度,加强规范管理,使社会组织有效承担政府委托和交办的养老服务功能和事项。
其次,转变养老服务提供方式,为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实现发展壮大开辟广阔市场。改变过去包办包管养老服务的做法,守住“保困难、保基本”的底线,把钱用来资助社会组织,用在为高龄、失能、困难老人购买基本服务上,使社会组织有条件、有空间参与养老服务,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发展壮大。
再次,突破关键环节制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当前,社会组织提供养老服务面临三大瓶颈制约:养老设施建设用地难落实,信贷和融资难到位,养老服务人员难招难留。突破这三大瓶颈制约,可以根据新修订的老年法精神,将养老用地指标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由政府划拨非营利性养老服务用地、优惠转让其他形式的养老用土地;加大资金投入,改变投资方式,协调各类金融机构实行适度放宽的信贷政策和优惠的贴息措施;发放养老护理服务岗位津贴,建立和实行养老护理人员资质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专业社会工作者技术职称评聘制度,确保养老服务人员有受尊重的社会地位、有略高于社会平均工资的薪酬、有受到法律保护的劳动环境和工作条件,从而唤起社会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参与养老服务的热情。
坚持公益性服务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探索与思考)
江丹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事业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事业发展中心”)是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的直属事业单位。多年来,事业发展中心高举公益大旗,秉承“心系民生、回报社会”的公益理念,把养老服务作为核心业务,调动和整合社会力量,积极探索公益性服务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新型社会养老模式,着力打造“曜阳”品牌,取得了初步成效。
坚持公益为主,满足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
从2001年起,事业发展中心开始致力于发展养老服务业。在实践中,我们坚持公益为主,针对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提供与之相适应的服务。
2006年,事业发展中心启动 “曜阳国际老年公寓”建设项目,先后在扬州、北京和富春江建成三所老年公寓;从2012年开始,试点建设面向社区、面向中低收入家庭、面向失能老人的“曜阳托老所”,目前已在一些省(区)的革命老区和特困地区与有关机构合作共建或新建70余家;今年又实施了“曜阳关爱行动”,为失能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等养老服务。目前,“曜阳”养老事业初步形成了包括“曜阳老年公寓”、“曜阳托老所”和“曜阳保姆服务”的养老服务体系。
打造特色品牌,提供全方位、高品质的养老服务
事业发展中心发挥红十字会公益机构优势,突出人文关怀和医疗保障两大特色,不断提升养老服务品质,力求让入住老人舒心、老人子女放心,努力打造“曜阳养老”这一特色品牌。
坚持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养老服务,最重要的是医疗保障问题。从第一所曜阳国际老年公寓建成起,事业发展中心就把高端医疗资源引入“曜阳”,开始了医养结合的尝试。“扬州曜阳”尝试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合作,建立“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西医结合老年病与延缓衰老研究基地”;“北京曜阳”与中国武警总医院合作,建立“北京曜阳老年医院”;“富春江曜阳”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合作,共建了“富春江曜阳老年医院”,为入住老人提供全方位的医疗、康复、保健和养生服务。同时,将部分医疗资源向周边老人和居民开放,定期开展义诊活动,向他们提供免费医疗服务。
确立特色鲜明的养老标准。当前,我国养老服务整体水平不高,养老服务亟待专业化、规范化、人性化。在实践的基础上,事业发展中心研究确立了特色鲜明的“曜阳养老”三项标准:“建设标准”力求使老年公寓、托老所从外观设计到内部结构、设施配置,都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老年人的生理特点;“服务标准”力求突出人文关怀和医疗保障的特色,对入住老人的各项服务做到细致入微;“管理标准”力求内部管理流程规范、方法明晰,各项工作有章可循、规范有序。目前,已经在曜阳老年公寓、托老所试行“建设、服务和管理”标准,并探索制定“曜阳保姆服务”标准,为进一步搞好“曜阳养老”标准化建设积累经验。
提供以人为本的养老服务。养老机构是服务机构,老年人是服务对象,这决定了养老机构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根据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事业发展中心养老机构大力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充分利用红十字会优势资源,定期组织医疗、保健专家走进“曜阳”,为老人提供医疗保障,并组织开展健康讲座、保健养生、心理辅导等特色服务。此外,还有计划地组织社工、大学生志愿者等进“曜阳”,开展读书读报、谈心谈话、文艺演出等慰问活动,满足不同老人的精神需求。
打造规范专业的养老团队。打造一支有爱心、懂业务、能奉献的专业团队,是提高养老服务质量的保证。事业发展中心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团队建设,除不断充实专职人员、明确分工、定岗定责外,还组建了顾问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和志愿者团队,吸收社会力量推动工作。为提高养老团队的专业水平和服务品质,研究制定了《曜阳养老事业发展纲要》、《曜阳养老培训总体规划》,组织编写专业培训教材,分层分类开展养老服务专业培训。
几点体会
回顾总结过去十几年的工作,我们对发展养老服务业有以下几点认识和体会。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的情况下发生的,仅靠政府之力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在养老服务中,政府承担着“保基本、建机制、强监管”的职责,社会组织则应担当“生力军”的角色。特别是公益性社会组织更应当好政府的助手,在政府政策扶持、购买服务等支持下,帮助政府“保基本”,在养老服务中做好“拾遗补缺”的工作。各类社会组织都应发挥自身优势,适应老年人养老需求,在发展养老服务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高度关注特殊老人群体。当前,高龄、空巢、残疾、失能、失独等特殊老人群体快速增长。这部分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日趋强烈,供需矛盾突出。对特殊老人群体的养老服务,公办养老机构只能起到“托底”的作用。社会组织特别是公益性社会组织应重点关注特殊老人群体,为他们提供供养、护理服务,让他们感受社会的温暖,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大力推进特色化养老服务。老年人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会有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需求。因此,应根据不同层次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精神和文化需求、财力状况和生活方式,提供不同档次、不同类别的养老机构和特色服务。养老机构应因地制宜,除向入住老人提供基本的饮食起居、医疗保障外,还应根据地域文化特点,丰富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因人而异,细致入微地做好每位老人的心理疏导和精神慰藉工作,满足老人的情感需要。
积极营造敬老助老社会氛围。让老年人享受平安、健康、幸福的晚年生活,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仅要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养老产品等硬件建设,还要重视老年文化宣传、尊老敬老教育等软件建设。各行各业都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志愿服务活动,为老人办实事、做好事、献爱心,争取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营造全社会敬老助老的良好氛围。
(作者为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事业发展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