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姜 洁 《 人民日报 》( 2013年11月12日 17 版)
11月3日,星期日。北京市平谷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刘忠和他的部下们没有休息,先后来到马昌营镇王各庄村的北京诺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刘家店镇刘家店村,向群众宣传“一产员工化”的好处:“加入‘一产员工化’的农民,每个月工资水平高于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20%,达到1680元,而且每年只需承担2843.76元,就可以享受与城镇职工同等的保险待遇,缴费15年还能享受城镇职工退休待遇。您瞧,这是多好的政策啊!”
这是平谷区人社局下大力气转变工作作风、把群众当亲人、把群众事当家事的一个新鲜镜头。对这个与群众天天打交道的基层社保部门来说,努力实现服务过程“零差错”、服务事项“零积压”、服务受理“零推诿”和服务方式“零距离”,是目标也是底线。
用心提供优质便捷服务
平谷区人社局社保中心工作人员陈翔云——
“我帮服务单位节省了2万多元的社保费”
4月24日,距离业务部门月末结账还有一天,那些平时不急于办理业务的参保单位纷纷前来赶在业务结账前办理业务,社保大厅人头攒动,一片繁忙。这时,某单位一名社保经办人员急匆匆地来到社保财务部寻求帮助。原来,该单位因部分员工离职,前来办理减员业务,但由于该单位此前欠费近50万元,无法办理该项业务,而业务部门即将结账,如果当天不能及时办理减员,将需给这些离职的员工多交一个月的保险,金额达2万多元。
这名社保经办人员提出,该单位可以立刻补交拖欠的款项,但来不及开支票,只能支付现金;可财务制度规定不允许收取现金,这怎么办?我们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将这笔现金由该单位经办人员先存入一张银联卡,再刷卡划入我中心开户银行。为保证安全,财务部门紧急申请了一辆车,由我和另一名财务人员陪同经办人员负责押送现金到银行。经过银行人员半个多小时的清点,这笔现金顺利存入银行。回到社保中心,我们马上开始做收款回款处理,业务人员做减员处理,一直忙到晚上7点多才把所有业务全部办理完。虽然这只是一件小事,但能够让服务对象满意而归,我和同事们都很有成就感。
记者观察:走进平谷区人社局的办事大厅,每一名前来办事的群众都能享受到“四个一”的服务——一张笑脸迎客、一把椅子让座、一杯茶水暖心、一颗诚心办事。这么做,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提供“亲人式”服务。这就要求干部职工换位思考,把服务对象当亲人,想方设法让服务对象满意,用心提供优质便捷服务。
主动上门一对一指导
平谷区金海湖镇郭家屯村村民王金华——
“‘一产员工化’帮我每月省了1200多元的药费”
我是个土里刨食的农民,以前靠种地为生,一年的收入业也就5000多元。去年查出我得了糖尿病,一个月光药费就要1500多元,家里负担一下子重起来。今年春,区人社局的张冬梅、王艳华来我们村好几回,给大家做讲座,宣传“一产员工化”。我才知道,村里正在推行一个果园公园化项目,需要有人种植、看护、管理果树,如果我和村里成立的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劳动合同,不仅每个月能拿到1680元的工资,还能享受医保,在区里看病能报销90%,到市里的定点医院看病能报销80%。起初我还不太相信,哪有这么好的事!后来人社局干部来得多了,大家都熟了,我也动心了。一次讲座后,我专门找到王艳华,让她帮我算算,我要是签了合同得交多少钱。她告诉我,如果签了劳动合同,我一年只需交2547元保险费,每个月能省1200多元的药费!我赶紧找到村支书报名签了合同,很快区人社局就把社保卡发给我。现在去医院看病,每个月只要花300元左右。我做梦也没想过,自己能和城里人一样,按月领工资、生病能报销、老了还能领退休金!真得感谢区人社局送来的“一产员工化”好政策!
记者观察:服务群众,不能光等着群众上门找你,而应当主动出击,为群众送服务。平谷区人社局推行“家教式”服务,为服务对象提供政策指导和服务。他们将科级以上干部分成5个组,每组由一名局领导带队,深入开发区、乡镇,一对一地向企业宣讲援企稳岗优惠政策,共面授企业2000余家次。他们还组织政策宣讲小组上门培训,在全区18个乡镇(街道)开设政策大讲堂,为企事业单位累计培训2500余家次,并组织工作人员深入规模企业进行一对一家教式服务,讲解答疑,确保优惠政策落实到位。他们还组织“职业介绍下乡村”、“流动就业送上门”活动,将招聘会送到基层,近几年来共举办招聘会百余场提供就业岗位7万余个。
2012年10月以来,该局推行“一产员工化”就业模式,通过组建或利用第一产业生产经营公司,推动在第一产业从业的农村劳动力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依法建立劳动关系,享受稳定工资收入,并按城镇职工标准参加社会保险,享受同等社会保障待遇。该局专门抽调28名干部成立专项小组,不定时入村宣传“一产员工化”政策。
截至目前,已有40个村和29家一产企业的1024人实现“一产员工化”管理;社区公益性就业组织安置就业困难人员1509人;林木养护安置就业近千人;到今年底,预计有近5000人依托“一产员工化”或绿色就业等形式,就近就地实现就业。
“下访”面对面解决难题
定州诚信建筑公司建筑工人吕绪慧——
“局长帮我打赢了官司”
我是个建筑工人,2010年我在公司承包的平谷区腾龙源城小区工地上工作时不幸被砸伤,导致双腿残疾,但单位为了甩开负担,不但不积极救治,不给我申请工伤认定,还昧着良心否认我是公司的员工。我和父亲不得已和单位打起了官司,花了两年才确定了劳动关系,可用人单位还是不择手段地否认我因工负伤的事实。
2012年7月,我坐着轮椅和父亲一起来到了平谷区人社局劳动能力鉴定中心向他们求助。由于我受伤的时间已经过去两年多了,许多证据无从查找,给工伤认定带来很大难度。区人社局的刘长青副局长和中心工作人员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帮忙找到了两年前与我一起工作的工友,在调查取证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很快作出了工伤认定。
可好景不长,今年1月,用人单位为拖延赔付补偿时间,竟然提起了行政诉讼,将区人社局告上了法院。令我和父亲都没有想到的是,为了保护我的合法权益,刘忠局长在了解案情后,决定亲自出庭,做了答辩和辩论。听着他在法庭上理直气壮的答辩,我和父亲都感动地流了泪。最后,法院当庭宣判,维持了原工伤认定结论。
记者观察:光呆在办公室里开会和处理公文,就没法和群众亲密接触,自然没有办法了解民情。最近这几年,区人社局每个局领导平均每年下科室200多天,只要在单位,基本都下科室,与群众面对面接触,协调解决疑难问题。2013年初,局里更是把“领导下科室”列为改进工作作风十条规定之首。据统计,仅今年1—8月,每日下科室累计接待群众136人次,受理问题131个,解决问题124个,问题办结率达94.7%。
此外,局领导还常常带头下基层一线,掌握第一手资料,在一线为群众解决难题。无论是“一产员工化”还是村级就业服务站、夏各庄整建制农转居(非),每名局领导班子成员都带队分片包户,在百姓休息时间挨家挨户上门送政策、送资金、答难题。当地群众纷纷说:“人社局的干部平时串门来得比自家亲戚还勤,他们带来的都是让咱得实惠的好政策,这样的亲戚咱认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