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信”想不火都不行

《 光明日报 》( 2013年09月11日   08 版)

    自今年6月美国情报机构前雇员斯诺登出逃以来,美国政府无处不在的网络监控被层层曝光。愤怒之余,人们失去了对网络服务公司的信任,比特信(BITMESSAGE)于是应运火爆起来。

    彭博商业新闻不久前的一则报道把2013年称作“信息隐私年”,这显然恰如其分。在这一年,美国及全球民众了解到,在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监控网下,自己的网络通信基本上无处藏身,无密可保。普通邮件肯定不可靠,谷歌公司的法律文件已经承认,其GMAIL使用者完全无隐私可言。所谓的“加密”邮件也同样无密可言,在“国家安全”需要下,加密电邮服务公司与谷歌或雅虎一样,也会在美国政府和法院的要求下交出客户数据。不堪重负的加密邮件服务商SILENT CIRCLE和LAVABIT最近均已关张大吉。LAVABIT的创始人拉达尔·莱维森在致客户的信中强烈建议:“任何人都不要把自己的私人信息交给与美国有任何实际联系的公司。”

    现在,寻求网络通信隐私的人们把目光投向了比特信。事实上,自“棱镜门”丑闻曝光以来,比特信的下载量已增长了4倍多,在当前极其特殊的经营环境下显示出巨大的商业潜力。此前,比特信软件的大多数用户都在中国,而现在超过80%的下载使用来自美国。

    据此间媒体报道,发布于2012年11月的比特信堪称目前“最安全的通讯系统”,其“点对点”加密技术令监控者鞭长莫及。比特信的创立者乔纳森·沃伦称,他在开发这款软件时,已经对美国国家安全局及其监控技术有所了解。“要不是确信国家安全局正在监控我们的元数据,我当初就不会开发比特信了。”28岁的沃伦目前任职于一家教育公司,同时在业余时间从事比特信的开发。

    据报道,比特信并非由一家公司所有,也不依赖于任何一台中央服务器,可以防止被政府监控。这款软件使用了点对点技术,能将多台计算机连接至一个分布式网络中。如果要检索使用比特信发送的一封电子邮件,美国政府必须进入用户的个人计算机才行。

    沃伦创立比特信的灵感来自于虚拟货币比特币的开源协议。与竞争对手的产品不同,在所有的网络通信中,比特信都会保护当事人的身份信息。用户可以创建由36位字母和数字组成的备用电子邮件地址,为了简化使用,新地址还能够以二维码的形式存储和分享,从而允许用户使用智能手机进行扫描。

    此间专家分析指出,在美国政府严重侵犯个人隐私的背景下,比特信的商业潜力巨大。特别是对于企业来说,保护商业机密和数据安全现在变得更加重要。比特信这一简单实用的加密技术,可使他们从中获益。过去一些企业高管不愿使用加密技术,是因为这些技术过于复杂。

    也有分析人士认为,要想赢得更广泛的用户群,比特信或许需要与微软或谷歌等主流电子邮件提供商整合。目前,市场上领先的付费式加密服务采用的都是这种方式。

    不过,比特信最终能否普及,还将取决于普通民众是否不怕麻烦,将对美国政府侵犯隐私的愤怒转化为使用新型加密技术的热情。   (本报华盛顿9月10日电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余晓葵)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