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2013-05-20 第12版 作者:刘军
瑞士美景天成,雄浑的阿尔卑斯山脉斜穿而过,星罗棋布的高山湖泊点缀全境,茂密的森林郁郁葱葱,浪漫的高山全景火车和湖上荡舟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然而,笔者在瑞士十余年的经历中,感触最深的是瑞士各地的老城区。
凡是到过瑞士的人都会注意到,瑞士几乎所有城镇都由古色古香的老城和现代化的新城两部分组成,有些城镇还完整地保留着中世纪的城墙和建筑,乃至古罗马时代留下的文物古迹。老城区无疑是瑞士城市的灵魂。
瑞士山多、水多,因此。瑞士的城镇大多依山傍水,山托起城镇的骨架,绿水环绕,赋予城镇以阴柔的灵秀。在瑞士北方德语地区的沙夫豪森市和圣加仑市,具有浓郁的中世纪风范的老城区不仅被几乎完整地保存下来,而且至今仍是重要的商业街区,新城区则安置政府机关、银行、公司、学校等,一旧一新,一静一动,功能互补,相映成趣。两座城市老城区风格独特的中世纪凸肚悬窗(阳台)更是别具一格。凸肚悬窗的结构有单层、双层、三层,排列方式有左右排列、上下排列和错落排列,悬窗的材料有木制、土石制、玻璃制和金属制;从艺术角度来看,有的上面雕刻着水果和蔬菜,表示该建筑曾是蔬菜水果店,有的使用希腊、罗马诸神作为悬窗的支柱,表明主人的高贵身份。老城街道忠实地反映着几百年前当地的古朴民风。漫步在老城区的街道上,如同欣赏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风情画卷,浓郁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
位于德语和法语区交界地区的弗里堡州穆尔腾市是一座连围墙都完整保留下来的古城。人们可以登上城墙走一遭,眺望远处终年不化的皑皑雪山畅想未来,或俯瞰错落有致、红片岩砖叠压屋顶的居民住宅抚今忆昔。偶尔一扇顶窗吱呀呀推开,露出几个小脑袋瓜,对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露出顽皮的笑颜。他们的出现告诉你,这里绝非是“古玩博物馆”,而是充满着生机。穆尔腾的城墙和用鹅卵石子铺就的街面历经数百年不曾改变,冰清玉洁般圆滑的路面在阳光的映衬下不时折射出耀眼的光束。偶尔一辆载着游客的四轮马车疾驰而过,哒哒哒清脆的马蹄声由远而近,再渐次传散开去,许久还萦绕耳畔,令人遐想无限。
具有800多年历史的首都伯尔尼是瑞士联邦的政治中心。这里只有十几万人口,连座机场都没有,却有一个河水环绕的老城区,老城区因古钟楼、大教堂、喷流了几个世纪的街心喷泉和完整的古建筑群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试想,如果没有老城区,伯尔尼将可能是欧洲最枯燥乏味的首都。
我们熟知的“奥林匹克之都”洛桑是瑞士法语地区的第二大城市,其老城以中世纪建成的圣母教堂为中心向外辐射。登上教堂可见呈放射状的幽谷深巷,而教堂至今仍保持着持续了600多年的“巡夜人”夜晚人工报时的传统。老城区的一些古建筑按照“整修如旧”的理念进行了修缮。可不要以为“老古董”是不能动的,洛桑人打破常规,将一些古建筑改造为现代意味十足的“现代艺术博物馆”、“电影博物馆”,堪称“旧瓶装新酒”,但赋予了“新酒”以质朴的味道,也为“奥林匹克之都”增添了古朴的魅力。此外,如日内瓦、苏黎世、洛桑、巴塞尔、琉森等几乎所有瑞士城市都有完整的老城。
如果说秀美的自然景观构成瑞士外在美的话,那么,瑞士的老城区则从人文角度折射着瑞士这个多民族、多文化、多语言的蕞尔之国的特点。瑞士是联邦制国家,由德国人、法国人、意大利人和操古凯尔特语言的北方民族后裔组成,“国语”就有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列托-罗马语。语言、文化和传统的多样性构成瑞士建国兴邦的基础。一位瑞士建筑师曾告诉笔者,二战之后,为满足现代化的发展和城市人口增加的需求,瑞士各地也曾出现过拆除“有碍现代化进程”的老建筑的时期,一些有价值的文物古迹被拆除。过去,瑞士人对文物古迹遗址进行独立的保护,而现在是保护整个街区和整座城镇。联邦政府制定了严格的土地使用规定,区分民宅建筑用地、工业和商业用地以及农业用地范畴,并对在文物古迹附近的建筑作出“不能影响和破坏文物古迹观赏整体效果”的明确法律规定。这位建筑师说,在他学建筑的同学中,从事古迹保护的比建筑设计师还多。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瑞士对文化保护的重视。瑞士各州都有一个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负责调查本州的文物古迹,定期向州政府汇报。
值得庆幸的是,瑞士人很快意识到,与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相比,瑞士联邦只有700多年的历史,而文物古迹是传承历史的纽带,文物不能再生,不能因为“现代化进程”而中断历史。瑞士的许多古城堡和建筑被改造成博物馆,成为收藏和传承历史的“交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