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流动图书馆”走进第十个春天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3月1日第421期 作者:翟江玲

【核心提示】,“流动图书馆”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图书馆发展的一个趋势。除了在经济发达地区有序推进外,“流动图书馆”更适合建立在人口少、居住相对分散地区。

       广东流动图书馆项目自2003年11月启动,至今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成立之时,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贺信中指出,广东流动图书馆的建立在全国属首创,是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值得倡导。作为公共文化设施的一部分,十年来“流动图书馆”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其服务效能如何?未来如何发展?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有关学者。

  “流动的服务”与“流动的图书”

  我国自2005年开始倡导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广覆盖、保基本”形成服务体系和多样化的服务,以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李国新表示,“流动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部分,它在不具备建立固定图书馆的地方以流动服务方式满足读者就近阅读的需要。这样,图书馆就可以以固定与流动相结合的方式,形成联动的服务体系。
  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教授谭祥金介绍说,目前国内“流动图书馆”主要有几种方式。第一种是传统的用服务车送书;第二种是北京、杭州、武汉等城市正在推广的“图书自助服务站”,前两者都属“流动的服务”;第三种如广东在全省范围内采取的以“流动服务”与“物流配送”两种理念结合运作的服务方式。这种方式实现了由省政府拨专款,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牵头,分别在粤东、粤西、粤北等贫困地区的县级图书馆建立分馆的模式,各馆之间定期更换图书,我们称之为“流动的图书”。
  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教授潘燕桃说,广东流动图书馆提供了公共文化的基础设施,体现了“公共服务普遍均等原则”,开创了图书管理的新模式,为以后图书馆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流动图书馆”融入生活

  人们日益提高的文化需求,让大家更加关心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效能。李国新表示,我国图书馆服务效能总体不高,且覆盖不均衡,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而“流动图书馆”则是一个很好的补充,既可以满足不同地区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同时也能增强人民群众使用图书馆的意识。
  中山大学图书馆原馆长赵艳秋以在深圳的实地调研表示,那里的图书流动站使用情况不错。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研究馆员陈卫东表示,在该图书馆官网的“广东流动图书馆”项目中,可以查阅从2003年12月至今,部分流动图书馆分馆的进馆总人数、阅读册数、外借册数等月份统计数据。记者在查阅后发现,2003年12月只有3个分馆的有关记录,而到2013年1月,该记录内容已拥有69个分馆数据统计;在人数统计方面,2003年12月进馆总人数是9321人,到2013年1月各分馆进馆总人数达到506297人。
  据陈卫东介绍,广东新兴县分馆在所有分馆中进馆人数上升较为迅速、变化显著。该分馆馆长杨其先说,来馆人群以中小学生和老年人居多。老年人群多以阅读报纸为主,上班一族更多为外借图书或者使用流动图书馆集群化自动化管理系统。

  建立流动图书馆行业准入制度

  在希望能让更多乡镇群众更加方便阅读书刊的同时,杨其先认为,目前乡镇一级群众在阅读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需要给予正确引导。这就需要我们相关从业者更进一步地加强业务能力,服务群众文化需求。
  李国新认为,“流动图书馆”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图书馆发展的一个趋势。除了在经济发达地区有序推进外,“流动图书馆”更适合建立在人口少、居住相对分散地区。在继续拓展与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流动图书馆”建设将是重要的一个方面。此外,工作人员水平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不相适应,将直接制约其服务能力的提高。因此,业界人士呼吁,应参照其他国家图书馆发展模式,建立行业准入制度,对从业人员做出必要的职业技能要求。
  谭祥金表示,今后“流动图书馆”方面不仅要加强自身宣传,而且要积极融入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比如结合群众关心的时事、结合地方农时差异,以机动、灵活的方法切实满足人们需要,最大程度发挥其作用。
  采访中,学者们表示,随着“十二五”期间我国图书馆业相关法律制度的不断出台,许多现存问题将迎刃而解,“流动图书馆”也将会迎来发展的新机遇,从而更好发挥服务效能。

http://www.csstoday.net/Item/51608.aspx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