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靠“数字”能否讲好新闻故事?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4月25日第588期 作者: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张小溪

【核心提示】数字只是新闻叙述的一部分,而非故事本身。读者真正需要的是引人入胜、具有启发意义的新闻故事。

近日,美国《哥伦比亚新闻评论》(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一篇题为“数字新闻陷阱”(The pitfalls of data journalism)的评论文章引起热议。该文章称,数字新闻的力量来源于数字能够用可测量的方式审视事物。尽管数字在新闻中有时用于给出答案、有时用于巩固事实、有时被拿来抛出疑问……然而,无论数字的功能多么强大,它也仅仅是一种工具,是新闻叙述的一部分,而非故事本身。

“数字”对峙“专家”

两个名字在这篇评论中反复出现。一个是奈特·希尔(Nate Silver),另一个是“538”(FiveThirtyEight)。前者是美国统计学家、媒体从业者,后者则是他所创办的、于今年3月正式成立的数字新闻网站。“538”曾经只是希尔的数字新闻博客,它通过分析和过滤现有数据集,从旧数据中发掘新故事。“538”关注政治选举及其相关议题,因利用统计学方法预测政治选举表现惊人而一夜成名。在变成网站之后,分为“政治”、“经济”、“科学”、“生活”和“体育”五大版块,追踪时政和热门话题,有一批常驻专栏作家,希尔本人就是其中一位。希尔和他的团队试图“生产”没有叙述体的纯粹数字新闻。

该网站在筹备期间便引人注目,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数字新闻崛起对公众有吸引力,二是希尔与“专家”及叙事体新闻的对峙成为卖点。他曾讽刺《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等众多大牌媒体的专栏作家,认为他们有很高的智商,但对如何看待世界一无所知。在不久前,他充满信心地提出,“538”的目标之一就是在不牺牲严谨性和准确性的前提下,让数字新闻生动且平易近人,更加吸引读者。

社科方法用于新闻领域系学术进步

社会在发展,语境在变化,传统的叙述式报道难免会让读者感到厌倦。随着信息收集和传播方式的革新,人们通过获取数据生成新闻并更新报道已轻而易举,而将社会科学方法运用于新闻领域也体现了学术的进步。美国甚至有著名的菲利普·梅耶(Philip Meyer)新闻奖,用于表彰在新闻报道中将社会科学方法运用得最好的新闻工作者。牛津大学经济学研究员戴安娜·柯伊尔(Diane Coyle)告诉本报记者,作为经济学家,她很高兴看到数字新闻的兴起,它可以告诉读者数据在促进人类知识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538”刚成立的一段时间里,其报道的新闻有严肃的学术话题,如美联储主席珍妮特·耶伦(Janet Yellen)的政策动向、中美贸易收支问题等;也有贴近生活的话题,如关于麦当劳制定出基于体重计算的菜单。希尔坚持他的数字新闻因客观而不存在偏见,不需要叙述也可以讲故事。他认为,且不论叙述新闻是否揭开了很多真相,它的确能够让读者增进知识、提升阅读享受,有一定的内在价值。但是,叙述新闻作者如果不将逸闻趣事改成数字,必然很难客观地概括事实和描述最重要的细节。

无叙述、无观点不成新闻

《新共和杂志》(The New Republic)文学部主编利昂·维塞提尔(Leon Wieseltier)认为,载体不同的新闻媒体模式越来越多,新闻文章的水平差异更加鱼龙混杂,但是《华盛顿邮报》社论那样充满思辨性的严肃文章仍是经典。新科技产生数字,激发了新的实证主义热潮,使数字新闻得到推崇。现代社会允许学者和媒体发出各种声音,争论新闻的不同形式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有意义的社会活动。他认为,不是所有问题都能用数字回答,例如,政府是应该用救济帮助弱势群体,还是收缩救济给予他们就业压力,这便涉及道德、哲学层面的问题,除数字外,还要通过思辨的方式来阐述,通过生活经验来解决。

“538”网站一直无法获得足够数据,它在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730”航班事件上表现平平。是否正如“数字新闻陷阱”一文所提出,“538”在选举最后的关键时刻崛起,这是它最有力量之处,但也体现了它仅仅是整个新闻中的“副手”而已,读者真正需要的是引人入胜、具有启发意义的新闻故事。对此,柯伊尔认为,新闻使用数据时总是一种有限的方式,数据也并不意味着完全客观、安全和准确,它也有危险,也可能被错误使用,误导读者。因此,数字新闻尚未发展成熟,未来人们也许对其会有更加全面的判断。美国南加州大学新闻学教授达娜·钦(Dana Chinn)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数字新闻只是新闻的一种,它不能取代任何其他新闻形式。新闻从业者不必刻意划清这些新闻生成方式的界限,综合运用各种方式才能更加丰富。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在线

责任编辑:常畅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