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试点减负放权,创新基层治理 社区大小事,居民说了算

本报记者 蒋升阳 《 人民日报 》( 2014年01月20日   11 版)

  电视剧《老爸太囧》演员想为“美丽厦门”出一份力,主动加入思明区城市义工队伍,到中山公园维护环境。
  张淇辉摄

  坑坑洼洼的道路变成了平整的沥青路,老旧的墙面变成了手绘的宣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漫画墙,原本随处堆放的垃圾如今有人定时收走……地处背街小巷的厦门市思明区小学社区的变化,始于去年8月厦门的试点“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小学社区居民通过“身边人管身边事”,实现了小区有序管理。

  “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是对厦门社区治理创新的概括,而“美丽厦门·共同缔造”,是观察厦门探索的最好窗口。

  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王蒙徽说:“‘美丽厦门·共同缔造’,核心在共同,基础在社区,关键在群众参与,根本在培育精神。”

  探索多种管理“套餐”,让居民走出来、说出来、做起来、管起来

  社区治理之路怎么走?厦门首先推进试点社区减负放权。思明区制定《进一步推进试点社区减负放权工作意见》,赋予社区资源调配权、经费支配权、监督评议权等职权;减除12项、合并30项事务性工作,简化13项便民服务项目,减除20大类133小项的党建检查台账;全面清理试点社区挂牌,严格工作准入,切实减轻社区负担。

  社区领导有了权,并不能自己独断,而是要把社区发展的决策权交给居民。社区发展计划、涉及全体居民利益的重大事务,由居民决定。针对各社区地理区域特点,厦门探索多种社区治理的模式。

  在老城区无物业小区,建立由居委会牵头、居民群众自助互助的“无物业小区自治小组”,设置楼长、宣传员、卫生员、调解员等,负责单元楼的自我管理,推进楼幢自治建设;在新城区物业小区,建立三方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居民委员会的社区管理、物业公司的专业管理、业主委员会的自治管理相结合的共治局面;在“城中村”,成立公共议事理事会,协商决定社区大事;在农村社区,立足于“自强”,培育村民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在外来人口集中的社区,构建群众自治参与体系。

  海沧区兴旺社区成立社区居民民智议事厅,建立居民议事会制度,通过民声倾听室、民情调查队、民心服务站等载体,让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自己拍板决定身边事。“兴旺社区的下水道经常堵塞,应尽快解决。”“应在金茗花园添加健身器材。”议事会上,不少居民代表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当场得到解决。

  合理的制度设计让居民走出来、说出来、做起来、管起来。

  认捐认管公物成时尚,“社区是自己的,大家有责任共同建设”

  海城花园小区门前的废弃空地摇身一变成为街心公园。起初用的是石凳,天气变冷后,坐在石凳上感觉太凉了。在居民的热心认捐下,冷冰冰的石凳就换成了凝聚爱心的木椅,上面还刻有捐赠者的名字。“女儿自豪地对同学说,这是妈妈的椅子。”捐赠者巩女士说,“以后我还会认捐。社区是居民自己的,大家有责任共同来建设。”

  创新社区治理模式,厦门市民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了,大家都为缔造美丽厦门献计出力。如今,个人认捐认管公物在厦门已蔚然成风,社区公共设施、公共绿化、公共活动等,都可由居民个人、家庭、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来认捐认管。小学社区沿街27家商户还自发组成商家自律联盟,认管门前公共设施、公共绿地。

  “其实,居民对共同缔造的理解很朴素,就是大家一起来参与,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曾厝垵社区党委书记黄清杰说。该社区五街十八巷改造工程进行以来,居民十分支持,拥湖宫戏台改造影响了几家店面,为配合工程,业主主动收回店面,还自掏腰包赔偿商户。

  振兴社区石亭小区近日出现了一道“民意墙”,辖区居民在这里“晒”自己对社区的意见或者建议。“希望石亭小区能有一个休闲公园,配套桌椅、健身器材等供居民休闲和健身。”“振兴新村信报箱老化,报纸投递很不方便,社区能不能统一为大家更换。”……墙上的LED显示屏依次滚动着居民建议。这些建议管不管用?当然管用。编号01的“石亭小区建休闲公园”的建议被采纳,“闲地利用”,两个新建的民心公园已经投入使用。

  在政府的引导下,各种社会组织也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城市义工协会、蓝天救援队、同心慈善会等社会组织活跃在大街小巷、社区家庭。沁心泉社会工作师事务中心的社工开展对失独家庭、外来人员、残疾人等的专业服务;全国知名的专业公益组织“担当者行动”,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集中的公办学校——定安小学开展“班班有个图书角”助学项目,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专业、规范、系统、先进的课外阅读体验。思明区城市义工协会每周六定期开展志愿服务,吸引越来越多的亲子团、学生群、姐妹帮、朋友圈组团参与。

  在社区找到认同感和归属感,“这里就是家,来了不想走”

  “红艳艳的三角梅迎风怒放,情浓浓的乡音交相传递。这里,邻里和睦,欢声笑语……” 传唱在社区的这首名为《前埔北区之歌》是由前埔北区社区居民黄建国创作的。8年前他搬来前埔北社区居住,原本只是想过渡一下,现在决定常住这里,还让儿子也到这里安家。

  黄建国的舒心源自他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里就是家,来了不想走。这里邻里和睦,社区生活有活力,居民有凝聚力,我们过得很开心。”

  在“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中,除了物质环境的美化,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市民的精神环境。后江社区后江埭餐饮一条街自发组建“爱心联盟”,开展“公益待用餐”行动,辖区困难老人、环卫保洁员等困难群体凭借社区发放的“待用餐领用证”,可到餐饮店领取顾客认购的公益待餐券并就餐;振兴社区定期组织志愿者为空巢老人、残疾人、困难户等特殊群体提供亲情陪伴、家电维修等一系列“温暖”服务;思明城市义工协会、沁心泉社工来到小学社区,开展“身边好邻居”行动,营造邻里守望相助的良好氛围;莲花五村社区设立每年12月5日为社区“和美邻里日”,举办社区趣味运动会,吸引更多的家庭走出小家、融入大家……形式丰富的活动,促进居民的相互认识和友好交往,消除城市社区生活封闭性带来的隔离感,在居民之间、楼院邻里之间形成互帮互助的氛围,市民的幸福感得到提升。

  “厦门市‘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试点实践具有重要价值。” 前不久到厦门考察的民政部一位专家评价说,厦门从群众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房前屋后的实事抓起,实现了政府引导和市民自主的有机结合,通过群众共商共谋,让群众在涉及切身利益的改革决策中“唱主角”,取得了良好效果。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