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彭波《 人民日报 》( 2013年10月09日 17 版)
浙江省杭州市义工联盟志愿者与杭州爱心聋儿语训学校的孩子们沟通交流。
汪开敏摄(人民视觉)
简政放权,是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中心词。“把该放的权力放掉,把该管的事务管好”,政府职能的转变,让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领域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目前,我国社会组织虽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大多数社会组织要么高度依赖行政资源,成为“二政府”,要么还停留在松散、粗放的小团体阶段,并不具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能力。
如何让现有社会组织尽快发展成熟?政府在培育社会组织时又该怎样“为与不为”?现代社会组织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该注意哪些问题?本报从今日起推出“聚焦现代社会组织”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编者
前不久,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并提出了5条具体指导意见。
然而,政府拿出购买公共服务的资金容易,现有的社会组织有没有实力承接却是个问题。虽然近年来中国社会组织的数量正在迅速增多,能力也有所提升,但现实告诉我们,想要成为足够提供公共服务的现代社会组织,还有不小的差距。
如何让社会组织尽快成长,早日成为党和政府在社会管理领域的重要依托?近日,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浙江省积极开展了培育现代社会组织,尤其是服务型社会组织的探索,摸清了现代服务型社会组织的成长过程和发展模式。
在社区与社会组织之间搭建平台
“社会组织不应该仅仅有慈善协会、行业协会,或者是有政府支持的‘二政府’,还应该有数目众多的社区操作型、实务型等服务型社会组织,他们才是社会组织发展的根基。”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府山街道“幸福驿站”站长翁毅说。
在她的“驿站”里,设有爱心联盟——幸福使者工作室、圆梦工作室、欢乐谷、心灵导航工作室、幸福家庭教育工作室、家政工作室、公益互助沙龙、园艺坊等11个公益服务品牌工作室,采取有选择性的长期入驻和轮流驻班相结合的机制,将公益型社会组织与社区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社会、社区、社团、社工“四社联动”的综合效应。
浙江省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积极推进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采取简化注册登记手续、扩大政府购买服务、实行公开评估等举措,促进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成立社区社会组织不再像以往一样需要业务主管部门的同意,可直接到民政部门申请。对于那些资金、办公场地等达不到登记要求的社区“草根”组织,还可以通过“备案”的方式得到承认。
来自浙江省民政厅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浙江登记备案的社会组织总数超过了10万个,其中通过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总数为3.37万个,各地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达到7万余个。在宁波,平均每个社区有多达17个社会组织,覆盖了公益慈善、社会救助、社会服务等方方面面。其中90%都为社会自发成立的组织,而不是政府推动成立的组织。
“社区工作人员提供的主要是行政管理工作,缺乏与服务相关的专业知识,对一些特殊人群的工作也难以展开。”翁毅表示,社会组织正好能够弥补社区工作人员的不足,以其专业的服务质量、创新的服务方式赢得社区居民的信任,“这也恰恰呼应了政府购买服务的要求,一方面要符合政府规定的硬标准,另一方面也要得到社区居民的认可。社区社会组织在这方面显然更具竞争力。”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育社会组织,以社会力量促进社会组织发展,以社会组织成长助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这种以“社区”为核心的社会组织综合改革,开创了基层社会服务管理新模式。社区社会组织在促进社区自治、融洽社会关系、提升社区服务等方面发挥出了独特魅力。
目前,在浙江省大部分地方都设立了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引导各类社区社会组织有序参与公益服务和社会管理。社区社会组织也正在发挥着作用,满足着居民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需求。
让服务型社会组织像企业一样孵化
孵化器,是培育中小企业的成功模式。而在浙江,这一模式也被运用到了社会组织的培育之中。
2012年,宁波市鄞州区成立了青年志愿服务及公益性社会组织孵化中心。截至目前,共有16家公益性社会组织在这里接受孵化,鄞州健康服务指导中心就是其中之一。
中心原来是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志愿者团队,2012年7月在民政局注册后,成为浙江省第一家从事健康服务产业的社会公益组织。中心负责人詹斌对入驻孵化中心一年来的变化感受很深:“原来,我们只是为社区老人提供陪护、体检等志愿服务。现在,我们正在全区试点‘长青藤’计划,通过政府购买,在社区建立健康服务站,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保健推拿、心理干预、营养指导等一系列专业健康服务。这让我们看到了中心长远发展的美好未来。”
缺资金、缺人才、缺场地、缺经验,甚至没有基本的规章制度,连维持运转都困难,这是许多公益组织成立之初经历的窘境。“大部分公益组织都是在志愿者团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初大家只是依靠爱心凝聚在一起,但这种松散的组织显然不足以承担政府转移的公共服务职能,必须经历一个艰难的嬗变过程,才能最终破茧成蝶。”据孵化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中心提供场地、资金、评估、咨询等全方位的服务,“最终目的是通过2到3年的孵化,将团队打造成为具有核心理念、详细规划、主营业务、骨干团队的社会组织,具备提供公共服务的资质和能力,最终成为政府购买的对象。”
除了成立社会组织孵化器之外,浙江省各地都在这方面进行着有益的探索。浙江省成立了社会组织促进会,探索以社会组织带动、促进社会组织的体制机制;台州成立了全国首个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目前筹措发展基金700余万元,帮助扶持社会组织发展;温州构建起覆盖全市的社会组织服务平台体系,为社会组织提供资金、场地、项目和技术支持;杭州则成立了公益创投机构,投入公益资金将中标者的好点子、好创意变成可实施的公益项目。
从最初粗放式的自由生长,到依靠行政力量进行培育,再到社会专业机构孵化,公益性社会组织的发展正在形成复合型多途径培养模式,众多草根型、初创期的公益组织获得了发展良机,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激烈竞争中取得了一席之地。
专业、创新和服务,才是社会组织的生命力
今年5月4日,台州市黄岩区团区委发起了一场公益活动,为雅安震区募捐了22万元善款。然而9月2日,黄岩区慈善总会公布信息称,并未收到该活动的善款,这笔钱历经4个月时间还在路上。直到9月3日16时,全部善款才被汇往雅安市慈善总会。
翻看媒体对这次公益活动的报道发现,这次活动的发起方是黄岩区团区委,而具体落实的承办方则是黄岩区青年服务中心、黄岩区青年企业家协会这两家社会组织。善款在路上辗转4个月,最终因为媒体曝光才迅速解决,这不得不说社会组织在承担政府转移职能的能力上还有相当的欠缺。
社会组织是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中介,在提供服务、化解矛盾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然而,缺乏现代社会组织所必备的专业性、创新性和服务性,又是大多数社会组织的现状。构建现代社会服务体系要求政府、市场与社会组织之间相互协调,政府出资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也对社会组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何从草根、松散的现状迅速成长为专业的现代社会组织,这是摆在政府与社会组织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2012年底,嘉兴市成立了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目的就是“让社会组织做得更专业”。为此,中心聘请专业团队担任技术指导,并让入驻组织以申报公益项目的形式争取公益资源,实现加速成长。借鉴企业经营经验、项目化的管理以及面向社会的理念,一批公益组织纷纷树起了形象、打响了品牌。
为社会组织创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和日益充足的发展空间,帮助社会组织更好地“接力”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这是改革社会组织发展模式的目标。在政府支持、市场选择和公众“投票”中,社会组织只有积极争取并且承担一部分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成为政府和市场之后的第三方力量,才是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