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护理,路该咋走:农工党中央赴上海调研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纪实

人民网记者  江 山 《 人民日报 》( 2013年08月07日 20 版)

我国正“跑步”进入老龄化阶段,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需要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料。老年人无法在社会得到应有的护理服务时,往往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反复占用二级、三级综合医院床位,既影响优质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也增加患者的就医负担和就医难度;二是多数家庭选择居家护理,这部分老年人往往得不到恰当的护理服务,生活质量低,家庭负担重。

如何完善老年护理服务,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日前,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陈竺带领的 “动员社会力量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专题调研组,深入上海实地调研考察老年健康服务业发展情况,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政府主导 社会参与

自收自支成为老年护理行业发展的瓶颈

沿高架桥奔向浦东新区,经高速公路驱车近一个小时,就来到了坐落在上海浦东新区东海之滨一个占地6万多平方米的美丽别墅楼群。这里绿树婆娑,一幢幢西班牙风格的别墅楼群,错落有致。如果没有人说这是一家老年护理医院,记者还真以为到了疗养胜地。

这所由光明食品集团投资创建,集“老年医疗、老年护理、老年康复、临终关怀”为一体的老年护理医院,经过10年发展,已经成为目前上海市起步较早、规模最大、设施齐全的老年护理医院。

“医院的建设发展,顺应了日趋严峻的老龄化趋势,缓解了老年人养老治病需求,这其中政府倾注了很多心血。”东海老人护理院院长李德夫在谈到医院发展的同时,也对遇到的问题毫不回避,“老年护理医院承接大量三级医院出院病人,进行急性期过后的必要的医疗护理康复,这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医护力量,而且病人往往住院期较长,相应的收入十分有限,做到收支平衡已属不易。” 李德夫说,一方面企业不可能在初期投入后不断追加后续资金,另一方面,同行业收入差距明显也形成医护人员的不稳定。

企业办的老年护理医院不像三级医院那样拥有众多的先进设施与高端的医疗力量,可以获取相应的收入,也不像社区服务中心那样得到政府包揽和经费支持。自收自支,已经成为老年护理行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上海1979年已进入老龄化,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不断增长。从2009年开始,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会同发改委、人口计生委、财政局、卫生局、民政局等相关部门开展了老年护理保障制度的综合课题研究。上海市医疗保险办公室副巡视员郑树忠说,研究建立老年护理保障体系的原则之一就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全国政协常委、农工党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何维对此表示认同,他说:“政府在养老保障服务体系的建立中应该扮演重要角色。养老保障如果依靠家庭自身,负担太重了。”

“国家在财政上和政策上都应该给予支持。完全依赖政府实现养老,以适应老龄化发展的趋势,是不太现实的。首先要解决的是老年医院和护理院,不论是什么性质的企业,都应得到支持。”财政部社保司副司长余功斌说。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是重大的民生问题,远远超出简单社会服务业的概念。但是,恰恰是这样一个更需要支持的事业,却缺乏一个牵头的部门,这就需要在国家层面有个顶层设计。”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陈竺说。

科学定位 多元发展

老年护理需要专门制度保障

“我初来医院时不能走,现在可以步行半小时。”五病区20床的80岁老人王世琪,一见到我们,坐在轮椅上高声说,“老有所医,有保证!”老人目光慈祥,面带微笑,看上去气色不错。

类似这样的老年护理院,在上海共有71家,其中公立56家,社会机构15家,老年护理机构核定总床位1.46万张。但即便如此,依然远远满足不了老年人医疗护理需求。

“老年护理医院住院难,难就难在一床难求。”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徐建光深有感触。

在上海,由于老年护理床位纳入医保报销范畴,与养老床位相比具有自付费用低廉等优势,加之家庭小型化无人照顾等原因,老年护理医院社会性住院比例较高。

徐建光说,据估计,老年护理医院中约有30%的老人应该住养老院,养老院中也有约30%左右的老人应该住在护理医院。

上海市卫生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将通过存量盘整和适度发展相结合,逐步增加老年护理床位,到2015年要达到2.6万张左右。

徐建光介绍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到今年年底,在规划新增老年医疗护理医院的同时,通过研制公立医院改革配套政策,区县内综合医院设置老年医疗护理床位数平均将不低于50张,发挥“急慢病分流诊治”作用,实行按床位数一次性财政补贴、按床日付费、分类统计和考核等配套措施。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医疗保险司副司长李忠对东海老人护理医院的模式给予肯定,“在大医院集中治疗之后转入护理院,这对于节省医疗成本,更好地服务老年人是非常有建设性的探索。”

在上海,发展社区和居家护理服务模式,也是积极探索的一种有效方式。“上海580家养老机构中有73家设置了内部医疗机构,纳入医保联网结算。”徐建光说。

陈竺指出,“老年护理需要专门的保障制度,完全依靠医保是维系不下去的。政府要通过规划引导保基本,更多的是要靠家庭个人通过商业保险加以解决。”

资源整合 互为补充

把老年护理看成是一个社会产业

穿过绿树成荫的小道和回廊,我们看到的是由一组组别墅楼群改建成的各大病区,无障碍设施、监控长廊、液压电梯、温馨休息厅、康复锻炼器材、多功能活动室一应俱全,这里有床位1200张。

在上海市老年护理医院中,东海老年护理医院设施较为齐全,但依然存在老年护理行业投入大收入少的资金短缺问题。目前,上海市老年护理床位平均使用率接近99%,但由于老年护理服务补偿不足,老年护理医院软硬件配置薄弱,1/3的老年护理医院亏损。

按照上海的收费标准,护理医院床位费从4人以上病房18元/床日到单人病房44元/床日,护理费从三级护理到一级护理分别为10元、12元、14元,严重低于实际成本。另外,居家护理、临终关怀等服务发展尚缺乏收费支撑。在徐建光看来,老年护理服务补偿不足主要是老年护理相关医疗服务价格偏低。

中国保监会主席助理黄洪认为,我国是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随着老年人的增加,要把它作为一种产业来加以设计。老年人养老让国家包起来是不现实的,要把它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这就不是哪个部门能独立担当得起的,目前商业保险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目前,我国尚未将护理保险制度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商业护理保险发展起步晚、规模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快速增长的护理保障需求。为有效应对老龄化趋势,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强制性基本护理保险制度,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进行整体规划,并鼓励保险公司,特别是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经办管理。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林岱仁表示,商业保险机构投资健康管理、医疗、养老、护理等健康服务领域,并制定相应的细则,通过资本纽带等多种方式与医疗机构建立深层次的合作机制,进一步延伸健康保险服务链条是大势所趋。

“养老机构没有医疗的支撑,是我们的短板。而老年护理医院按照医疗机构注册,也担负了养老机构的职能,但是没有得到应有的财政支持。”民政部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巡视员姚显会表示,是否能够享受养老机构的财政支持政策,“这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全国3300万的失能老人至少需要1000万护理人员。而上海100万老人护理就需要三四十万护理人员。这是多么大的就业机会啊。”陈竺在与老年护理医院员工座谈时建议,把老年护理看成是一个社会产业。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