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来自产粮大县山东省平原县的调查

《 人民日报 》( 2013年06月16日 09 版)作者:刘成友 金吉鑫

  看到夏粮抢收到手,农民不禁喜上眉梢。 李 鑫摄(人民图片)

  层层麦浪,阵阵麦香,山东省平原县“三夏”大忙正酣。

  作为连续两年受到国务院表彰的产粮大县,今年全县小麦比去年净增2.8万亩,平均亩产超过去年的538公斤,夏粮“11连增”已成定局。

  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和许多农村一样,平原县农村也遇到农业兼业化、人口老龄化问题。今后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哪些挑战?“三夏”时节,记者走进生产一线进行调查。

1.土地流转

  种粮大户规模经营,亩纯收入达2100元

6月11日中午,桃园街道办事处西杨村村民杨忠豹站在麦田里,搓着麦穗高兴地说:“种麦之前用深松机深松过土地,今年一亩地至少能打1200斤。”

  西杨村358口人、687亩耕地,年轻人多数外出务工,留守老人成了庄稼地里的顶梁柱。人均不到两亩地,土地零散,“种地基本上是为了解决口粮,挣不到多少钱”。

3年前,村支书杨春安找到村民邵成军、杨忠豹等4人商量,打算一起承包全村的耕地。经全体村民大会同意,全村土地全部流转到了这5人手里。其中,杨忠豹承包了170亩。

  近几年,老杨麦季种的是供龙头企业加工食品用的特种麦,秋季订单种植生产特种淀粉的粘玉米,价格都比市场价高1毛钱。“今年每亩小麦能净赚1200元左右;玉米这几年亩产1000斤,能净赚900元。两季下来一亩纯收入2100元,170亩能挣35万元左右。”

  在平原县,像杨忠豹这样种粮面积超过100亩的大户共有90户。照理说,老杨35万元的年收入该知足了,但他并不满足于此,明年他还想再承包两三千亩地。杨忠豹说:“原来的土地就像布条一样,一块一块非常零碎,大型农机干活不方便、没效率。现在把地集中起来,从播种到收获,各类农机具一应俱全,种地真的轻松得很。”

  原来,大户之所以敢承包经营这么多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业机械大显身手。西杨村里有个大院,停放着十几台大中型农机。杨春安走进去,像将军检阅士兵似的看着这些“大家伙”。2011年8月,由杨春安挑头,吸收全村35台农机入股,129户村民入社,注册成立了“宏发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眼下,社里大中型农机已达87台(套),年作业面积3.8万亩,年经营收入达340多万元。合作社还被评为“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

  我国目前有种粮大户68.2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0.28%;经营耕地面积1.34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7.3%;粮食产量1492亿斤,占全国粮食总产的12.7%。

2.土地入托

  合作社吸引四成农户,户均增收1000元

  前曹镇崔寨村是个有2000口人、3500亩粮田的大村,同时也是个外出人口多的“空心村”,全村800多人在外创业、务工。村支书崔古船说,不少外出村民把粮田一包了事,村里的粮食品质和产量逐年下滑。“原因在哪里?人手少、管理跟不上。”

  今年初,村里组建了“崔寨粮食种植专业托管合作社”,当起了“田保姆”。年底统一算账,合作社发给社员一个活期存折,折上体现粮食种植、管理过程中的各项支出费用,以及最后售粮所产生的效益。崔古船说,到明年全村将有2000亩耕地“入托”。

  前曹镇党委书记邹曰亮说,崔寨村的那一套是从本镇益农土地托管合作社那里学来的,“益农”是山东省第一家。他们创新推出“菜单式”、“承租式”、“全程托管式”等多种服务方式供农户灵活选择。3年多时间,已签订托管合同2400份,托管土地4万多亩。

  益农土地托管合作社理事长辛吉合算了一笔账:传统一家一户耕种,一季小麦加一季玉米每亩成本要1000元左右,如果农户把粮田全程托管,每亩地每年能少投入200多元;单项托管,每项农活每亩地大约少花5元钱,“费用省就省在了规模经营上。”

  平原县农业局局长曲学文介绍,这样的托管合作社全县已有4家,托管面积6万亩;还有509家粮食专业合作社,流转经营近2万亩粮田,两者相加,占全县82万亩粮田的近一成。

  曲学文说,目前平原县已培育起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732家,涵盖了全县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小型水利和农机服务等行业,入社农户占全县总户数的41%,每户年均增收1000余元。

  我国目前粮食生产合作社有5.59万个,经营耕地7218万亩,占全国耕地总量的4.0%;粮食产量971亿斤,占全国粮食总产的8.2%。

3.社会化服务

  遭遇信息不对称、市场监管瓶颈

  “合作组织提供的服务,较好满足了农民的需求。一些没有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对于社会化服务的需求也更加迫切了。”曲学文说。

  农机服务是典型的社会化服务。经过这些年的快速发展,目前急需突破信息服务、市场监管等瓶颈。

  西杨村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杨春安刚收到两条手机短信:一条是某媒体手机报,说河北某地的小麦种植面积约550万亩,6月15日左右开割;另一条是某农业信息网站发来的,说山东泰安150万亩小麦现已开割,机收价格为70—80元/亩。

  一条条信息,却引不起杨春安半点兴奋。他说:“信息是灵通了,但不敢轻易采纳,每年小麦收获的这几天,也是农机作业市场最无序的几天。一旦采纳,如果大量收割机都涌向一个地方怎么办?经常遇到几家机子抢收一块地,也不时遇到大片麦田找不到机子。”

  县农机局工作人员张玉强多次带队跨区作业,他回忆农机跨区作业在1995年至1998年最红火的时候,一台机子一个麦季能纯收入30多万元。后来农机数量大幅增长,竞争日趋激烈。现在农机作业少了“政府行为”,多了市场化运作,经营更加灵活了,却也带来了信息不对称、市场不协调、管理监测不严等问题。

  农机大户谭善武8年购买了15台农机具,但明显感觉近两年“市场饱和,越来越不好干了”。他建议建立统一的农机作业信息发布平台,有关部门要提前统一安排调配,避免“饱饿不均”;同时,强化市场监管监控,预防和打击恶意竞争,让大家有序经营,在关键时刻都能拉得出、用得上、干得好。

  平原县农机局办公室主任肖家强说,为了改变农机作业无序竞争的状况,全县已登记注册了21家农机作业合作社,他们作业不再像以前那样“单打独斗”,而是逐步走上了合作经营的路子,政府牵头,大户带机入社,民主管理,信息共享,风险共担,利润按作业数量分红。

4.政策建议

  扶持新型农业主体,政府服务要更给力

  作为新型农业主体,大户、合作社等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曲学文以合作社为例介绍说,问题主要表现在合作社经营初期资金不足,对社员约束力度不够,技术指导力量弱,专业、专职从事技术服务的人员不足等。

  为破解这些问题,平原县正在搭建向农村合作组织输送小额贷款的平台,成立了小额贷款公司和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发挥农村信用社的生力军作用,向合作社注入更多资金;县农业经管、法院和司法部门,根据近几年土地流转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规范和修订了合作社与农民之间的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减少了大量经营纠纷;分批、分层次培训合作社的管理和技术人员。

  对于新型经营主体,除了鼓励,指导和规范也很重要。在平原县,农机合作社发展很红火。2012年,就有30多户到县工商局注册登记,但多半没有通过。肖家强说,注册了不等于能运行好,县里研究决定,既要鼓励建社,更要严把“入口”,搞好指导和服务。

  在山东省关于加快农村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五有标准”,其中最后一条要求合作社要有专门的维修车间或维修设备工具等。“维修跟不上,农机常趴窝,就合作不起来。制定这样的标准是很有必要的。”肖家强说。

  农机合作社是新生事物,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给力。平原县为此出台了专门的扶持办法,为农机合作社培训管理农机手和机修人员,帮助引进和更新改造农机具,开通了专门的服务热线,为合作社当好“政策顾问”和“技术保姆”。杨春安说:“我们有什么问题就打服务热线请教,确实挺方便。”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