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让流动有序 让成果共享

《人民日报》2013年05月29日第17版 作者:余荣华

  流动人口,对首都而言,是一道沉甸甸的考题。

  根据北京市2012年统计公报,全市常住人口2069.3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773.8万人,占比为37.4%。数以百万计、居住不满半年的流动人口,尚未计算在内。

  如何构建适应首都发展的人口格局,让流动人口既能流动有序,又能共享发展成果?北京正在破题。

  以房屋管人,变后置管理为前置服务

  “村里有个中介站,帮你把房来出租。”走进京郊大兴区的黄村镇桂村,立刻能看到醒目的宣传标语。

  流动人口来到城市,首先要租房,而出租房又容易成为治安案件多发、影响平安稳定的薄弱环节。

  桂村户籍人口共有800余人,住在村里的流动人口却有约3000人。人员庞杂,来来往往,治安如何不出问题?强管理,先抓服务。村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站站长桂建忠介绍说,从2009年起,村里抓住出租房这个“牛鼻子”,实施“房屋中介式服务”。

  全村的出租房屋统一登记造册,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不能出租。流动人口进村租房,先到中介服务站登记,再由流管队员领着去看房选房,最后与房主签订合同及各种安全责任书。村里还主动与周边企业对接,为企业员工集中租房。桂建忠说:“服务全免费,我们还能代办暂住证等。”

  来自湖北的吴从华、吕红珍夫妇,在桂村的桂源街开了一家电信小商铺。吕红珍说,这家店就是村里的中介服务站帮忙租的,“村里人领着找房子,签合同,让人放心,有保障。”

  在中介服务站的档案柜里,每套出租屋、每个企业都有一本档案,房屋状况、出租人及租房人信息一目了然。“以房管人,我们将传统的后置管理变为前置服务。”大兴区流管办主任乔登林介绍,大兴在村级设立300多个房屋出租便民点,在农民的回迁楼小区成立中介服务站,既便利了群众,也实现了人房的有序管理。

  为了调动基层积极性,大兴还通过“以补促管”、“以奖促管”等形式,将流动人口管理与村干部的奖励考核、村民福利分红相挂钩。

  在青云店镇垡上村,每一间出租房都事先拍照,录入电脑,可随时查询。村里还承诺,流动人口租房时按实申报子女情况,村镇负责安排入园、入学。服务站站长陈国正自豪地说:“全村1500多个租房人,没有一个情况不清、证件不全的。”

 以产业引人,流动人口结构发生变化

  河北青年陈洪,前几年在顺义区北小营镇务工,去年底离开北京回老家工作了。因为他工作的养殖场外迁到河北,新址刚好和他家乡在同一个市。

  北小营镇过去的主导产业是砂石制品、养殖屠宰、服装加工,随着产业升级,养殖场少了,小水泥厂少了,小服装厂少了,废品回收站也少了,新增了食品饮料厂、汽车零配件制造厂、休闲度假村……与之对应,一批批工人走了,又有一批批工人来了。一出一进是流动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

  个人需要岗位,工作吸引人口。北京市努力以产业发展和功能区建设规划引导流动人口合理有序流动,顺义是一个缩影。

  “以产引人,以业控人。”顺义区流管办主任王晓东介绍,近几年,当地围绕高端、高效的产业发展方向,吸引了一批技术和资源密集型的大企业。“对流动人口加强培训,使之适应产业发展需求。”

  得益于此,顺义区“十一五”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25%以上,人口总量年均增幅保持在4%左右,避免了人口的无序增长。

  对于城市必需的生活服务业,当地也不断加强和提升。1400平方米的裕龙菜市场2011年底才开业,仅5个工作人员却管理得井井有条。64户商户中,3/4是流动人口。河南农民王定三和爱人租了两个柜台,每天销售四五十种蔬菜。

  北京市流管办常务副主任苗林介绍,北京制定了产业发展和功能区建设规划,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人口规模调控的根本途径,立足城市功能定位和资源环境条件,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产业。

  伴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北京市的流动人口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最新的一项统计显示,劳动适龄流动人口占流动人口总量的92%,青壮年群体占78.6%。

 社保一体化,让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去年7月,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袁鹏退休了,每月可以领取到3367.99元退休金。与众不同的是,袁鹏是外地户籍人员在京成功办理退休手续的首例。

  虽然流动人口在京退休并领取退休金的门槛不低,但社会保障一体化程度在流动人口身上正不断深化。

  目前,流动人口务工人员可以参加北京市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缴费基数、缴费标准和享受待遇上与北京市城镇职工完全相同。今年上半年,在京流动人口参保北京市基本养老保险432.8万人、基本医疗保险451.9万人。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盖”,从社保到就业,从教育到医疗,流动人口在作出贡献的同时,也享受城市的回馈:

  向来京务工人员开放公共职介机构,多渠道为来京人员免费提供职业介绍,去年一年召开专场招聘会719场,提供免费服务46万人次,帮助近4万人成功就业;

  保障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权利,目前安排公办学校就读33.9万人,并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对在民办学校就读的5万名学生免书本费、学杂费;

  为5633家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用工的集贸市场、建材市场、建筑工地等开展流脑、麻疹疫苗接种,面向48.3万名学龄前流动儿童开展防疫强化查漏补种工作……

  苗林介绍,各区县、各部门还围绕流动人口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需求,每年以项目形式确定为流动人口服务内容,此前三年每年项目数均在30项以上。

  属地化管理,将流动人口纳入顶层设计

  来自宁夏银川的老何一家三口,上月底住进了位于石景山区京原家园的公租房。一套50平方米的一室一厅新房子,月租金只要1500余元。这是北京市首次面向流动人口,通过公开摇号、公开选房,配租社会化公租房。和老何同一批共有50余户非京籍家庭参与选房并办理了租房手续。

  来自河北石家庄、在大兴区青云店镇打工的徐梅,则庆幸孩子能方便上学。她去年来到大兴,在一家木业公司上班,一家三口就近租房住在垡上村。“刚来北京时,很担心孩子上学怎么办?”徐梅说,“现在娃就在垡上小学念一年级,什么费用也没有。同一个班上,既有本地孩子,也有不少外来学生,他很适应。”

  这些普通流动人口家庭的住房、教育之变,源于北京市关于流动人口的“顶层设计”。

  苗林介绍,北京将流动人口作为实有人口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类规划,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配套规章和政策措施。

  以公租房为例,将流动人口群体纳入公共租赁住房申领范围,为各区县积极改善流动人口居住条件提供了政策环境。翻阅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各专题、各区县规划,对流动人口,“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是大方向。

  权利保障也是重要指标。在最新一轮的北京市区县人大代表换届选举中,流动人口积极参与,登记外地选民33759人,当选区县人大代表54人。

北京市顺义区大力发展城市必需的生活服务业。来自河南的王定三每天销售四五十种蔬菜。本报记者 余荣华摄

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桂村实施出租房“中介式服务”,图为全村出租房情况图。本报记者 余荣华摄

http://www.qstheory.cn/sh/sjts/201305/t20130529_235021.htm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