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问政考验公共治理水平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8月11日第213期 作者:陈潭

  一个公共舆论的气场正在登陆中国,一种新的媒体技术正在悄悄实现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显然,微博正在成为我们公共生活中的一部分。在最能体现“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的网络时代里,微博汇聚着海量的民间意见,整合着海量的智力资源,让公众同时围观、参与、判断和选择。微博问政正在考验着政府官员的执政情商和治理能力。
微博的兴起与政务微博的涌现
  为了“分享和发现世界正在发生的事”,2006年美国社交网站“推特”(Twitter)上线,由此开启了网络变革社会里的微博时代。作为代议制民主的新形式,微博广受世界政要推崇。美国总统奥巴马、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智利总统皮涅拉等均开通了微博。微博不仅成为他们宣扬党派理念、民生政策、外交事务的“扬声器”,收集信息、答疑解惑、引导舆论的“校音器”,也担当了争取选票、抵制异见、维护稳定的“稳压器”。
  在中国,2009年8月新浪微博上线,腾讯、搜狐、网易等公司随后跟进,微博得到迅速发展。由此,2010年被称为中国的“微博元年”。此后,政务微博、商务微博、科技微博等不同行业界的微博遍布网络,官员微博、学者微博、商人微博、明星微博、草根微博等不同身份群体的微博也广受关注。根据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发布的《2011上半年度中国微博报告》显示,随着微博用户数的高速增长,政务微博带来微博问政的升温。截至7月6日,仅新浪微博上,政府机构微博数达4920个,政府官员微博数达3949个。在不同职能部门的表现上,公安部门微博以75%的绝对优势位居第一,此外还涉及宣传、党政、司法、交通、文教、工商税务、旅游等相关职能部门。
公共议程设置的开启与网络公共领域的扩展
  当下互联网的迅速扩展和通信技术的不断涌现及其广泛使用,扩大了人类的交往空间,拓展了公共领域活动的边界和范围,为公众舆论的生成和扩散提供了新的空间和环境,使得网络虚拟的公共领域成为可能。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另一种更为平实、更为简短的交流方式,微博掀起了网络时代的另一场交流革命。
  首先,微博扩展了公共领域空间。作为互联网的新媒体技术,微博并非“信息孤岛”,信息之间的相互链接有助于快速找到原始信息或相关信息位置,帮助使用者扩大阅读范围。人们通过微博的互动交流、评论、链接、转发,扩展了彼此之间的信息边界和知识视野,形成新的观点和想法,实现了不同观点之间的相互碰撞,有助于形成更为广泛的社会认同与共识。在面对热点问题和公共事件时,平等地对话和协商,理性地参与和讨论,无疑放大了公共领域的空间。
  其次,微博改变了公共舆论的结构。过去公共议程或者热点话题均由精英和记者设定,民众只关心各自关心的问题。如今,“每一个人都可能是通讯社”、“每一个人都可能是记者”,这种“市民记者”往往成为了公共话题的设置者。可见,微博已在塑造公共舆论方面占据着相当的优势地位。
  再次,微博建构了意见生产机制的新模式。这种新媒体借助“网状—链式”的传播特征,形成了对每一个公共事件和热点话语的“跟踪—连续”式议程设置效果。它聚焦公众所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把潜在的经济社会问题披露出来,直指公共政策议程的“核心”。同时,公众在微博中的参与性受到了最大程度的尊重与拓展,直接介入公共事务和话语决策的传播过程。
  最后,微博丰富了公共领域功能。作为舆论传递空间和缓冲地带,微博及其所形成的网络公共领域成为维持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安全阀、润滑剂、推进器和加油站。微博搭建了官民沟通的新路径和新平台,扩展了政府听取民意的途径和渠道,公民通过微博提出民意诉求、阐发政策理解、提出不同意见、表明自身立场。官员通过微博倾听更广泛和更真实的民意,更便捷地了解社会的舆论焦点、热点、情绪倾向,把握社会发展变化的特点和方向,从而制定有效的措施去解决和应对问题。同时,微博也成为政府部门在传统信息发布渠道之外的有益补充。
  自然,不能否认的是,微博也有其破坏性的一面。微博的快速传递性往往伴随内容的随意性和结果的失控性,有时虚假信息难以辨别。某些“谣言”易通过实名微博“合法化”,然后在实名与匿名微博间反复循环和扩大,从而导致“三人成虎”由“假”变“真”。如有微博称浙江省文化厅为“反三俗”确定37首违禁歌曲,然而浙江省文化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没有发过相关文件。另一方面,微博上看似无限自由、无穷边界,可以接受无数信息,但实际上却有意无意地屏蔽了许多真实的信息,加之带有激烈的言辞和过分情绪化的宣染,往往容易形成“圈子化”的、“群起而攻之”的、“多数人暴政”的现象。这点也是不容忽视的。
以群众路线求解微博问政困境

  政务微博的涌现极大地丰富了电子政府和电子政务的内涵,成为服务型政府服务于民的便利通道,政府可以更迅速地了解公众的真实需求,可以实现更多更快的政情发布。另外,通过政务微博,公众可以了解涉及许多诸如基础设施改造、政府政策、公共交通、社会治安等利益攸关的民生问题,特别是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政务微博的作用更为突出。由此可见,政务微博有助于畅通官民对话渠道、拉近官民距离、塑造政府机构亲民形象、提升政府公信力;它还可以帮助政府部门革新工作作风、改善工作效率、改变工作方式,从而不断提升社会的公共治理水平。
  然而,政务微博不单单是一个信息传播渠道,它同时也是一个沟通平台。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政务微博更多发挥的还是信息发布平台的作用,而在与网民互动及解决具体问题方面,却鲜有突破,与网民期待存在不少的距离。由于微博的匿名性和扩散性,微博反腐成为政治生活领域中不可小视的民主力量。同时,微博传递的信息偏差也使不少官员陷于被动的境地。显然,微博问政,“问”的是政府,考验的是政府官员的处置能力。因此,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必须冷静面对。
  面对微博问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仍然是行之有效的一大法宝。这就要求在问政的过程中,真正做到尊重群众、相信群众、理解群众、依靠群众,积极面对问题,坦率表达真相,避免因某种事件而产生不当语言或行为的“病毒式”扩散。对于一些“欺骗性议程”和“陷阱式议程”,公布真相,理性沟通,坦诚相待,积极应对。同时,作为媒介管理的主体,政府也有责任通过制度和法规引导网民善用公共平台。归根结底,相关制度的形成和落实离不开群众路线的贯彻和实施。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http://csstoday.net/Item/6355.aspx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