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向和谐幸福城市推进

2012年08月20日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郑亚军

  嘉峪关市因世界文化遗产——嘉峪关而得名,是随着国家“一五”计划重点项目“酒泉钢铁公司”的建设而兴起的现代化工业旅游城市,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南邻青海,西接新疆,北通内蒙,素有“边陲锁钥”、“河西第一隘口”之称。1965年建市,总面积293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0万,城市化率93%,年人口流动量在300万人次以上,是全国首批24个小康城市之一。

  近年来,特别是2010年被确定为全国35个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以来,嘉峪关市紧密结合市情,在推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始终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积极探索社会管理的新思路、新举措和新模式,初步形成了一套体现中央精神、符合嘉峪关实际、具有嘉峪关特色的社会管理模式。特别是一元化户籍管理、“平安和谐细胞工程”、流动人口“单位管理法”等创新举措和新鲜经验,得到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今年初嘉峪关又被中央确定为全国9个社会管理创新典型培育城市之一。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为了确保典型培育工作有特色、有创新、有亮点、有成效,嘉峪关及时召开社会管理创新推进大会,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围绕城乡一体化建设、社区扁平化管理、平安和谐细胞“三大工程”,制定下发了“三个意见”,健全完善了“六项机制”,举全市之力,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全力打造全国中小城市样板市。

履行一项使命,建设和谐幸福城市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调动积极因素,紧紧围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总目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把嘉峪关建成经济更加发达、社会更加和谐、文化更加繁荣、生态更加良好、城市更加文明、人民更加幸福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经济转型跨越。把社会管理创新与谋划实施“十二五”规划相结合,把加快发展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维护和谐稳定、实现富民安民的根本之策,广泛深入开展“创新社会管理,促进转型跨越”的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使思想更加解放、思路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即经过5年的艰苦努力,将嘉峪关建成中国第三大不锈钢生产基地、电解铝生产和铝制品加工基地、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光伏产业基地和全国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创新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过千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6万美元,为构建和谐幸福城市奠定雄厚的经济基础。

  以社会建设为基础,激发城市发展活力。把创新社会管理与推进社会建设相结合,开展以艰苦创业、开放包容、勇于创新为内涵的城市精神引领工程,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的公民素质提升工程,以嘉峪关关城世界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利用为主体的文化旅游产业培育工程,以酒钢(集团)公司、中核四〇四有限公司、嘉峪关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平台的战略人才引进工程,以“天蓝、水秀、城绿、人和”为品质的精品城市塑造工程,以城乡一体、城乡联动、城乡共建为机制的基层党建工程。近年来,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全国和谐中小城市示范单位”、“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城市”、“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等殊荣。

  以改善民生为落脚点,提升和谐幸福指数。把社会管理创新与民生建设相结合,坚持项目向民生倾斜,资金向民生聚拢,成效在民生体现。近年来,用于民生的投入占全市财政支出的一半以上,有效解决了人民群众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同时社会治安状况良好,全市刑事、治安案件发案率逐年下降,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逐年提高。

推进一场改革,提高社会服务管理能力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社会管理领域的一场革命。我们出台实施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社区扁平化管理的《意见》、平安和谐细胞工程的《意见》,成立了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城乡一体化服务中心、社会矛盾大调解中心,从整体上提升了社会服务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从嘉峪关城市大、农村小,工业大、农业小的市情特点出发,加快农村城市化、农业工业化、农民市民化进程,实现城乡户籍一元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同城化、社会管理信息化。以城市标准改造农村,实施环境整治、道路、水利等重点工程,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全面提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鼓励农民从事二、三产业,有效促进农村居民增收,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8年居甘肃省首位。推行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出台八项配套政策,确保农民在享有土地、宅基地等权益,继续享受各项惠农政策的同时,与城市居民同等享受入学就业、保障保险、社会救助等八个方面的待遇,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城乡一体化。

  推行社区管理扁平化。坚持在实践中创新,率先制定了新型社区建设标准,撤销了街道,把各类管理服务要素一次性整合下沉到社区,每个社区设立便民服务大厅,实行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与市上“三大中心”联动开展家政服务、居家养老、矛盾化解、安全防范等为民服务,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社区成为居民办事解难的中心、活动娱乐的场所、幸福生活的家园。在农村实行社区化管理改革,设立便民服务中心,完善服务设施,增加村“两委”社区服务职能,更好满足农村居民在综合治理、教育培训、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需求。

  实施“平安和谐细胞”工程。深入推进平安和谐城市建设,引导骨干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地企共建共治创平安,在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实施“平安和谐细胞”工程,以平安作业区、平安班组为基本元素,建立巡逻护厂队伍,实现网格全覆盖、工作零缝隙。整合各行业、各领域力量,在家庭、社区、企业、机关、医院、校园、餐饮、公交、景区、商店十个板块广泛开展“平安和谐细胞”工程创建活动,最大限度调动社会因素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构筑自下而上、从小到大、层层创建、逐级推动的平安和谐建设管理体系,形成了平安建设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探索一条路子,完善社会管理创新机制

  注重不断完善社会管理创新体制机制,以机制破解新课题、解决新问题,在服务民生、化解矛盾、扁平管理、服务均等、全面覆盖、平安创建等六个方面实现了新突破,初步形成了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机制、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机制、“两新组织”服务管理机制、社会治安管控机制、群众权益维护机制以及居家养老服务机制等六个与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期待相适应的现代社会管理体系。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体会到:一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以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为基础。坚持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社会管理创新,两手抓、两手硬,切实做到工作力度到位、经费投入到位、工作落实到位。始终把加快转型跨越发展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维护和谐稳定、实现富民安民的根本之策,为构建和谐幸福城市奠定雄厚的经济基础。二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以改善和保障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社会管理创新与民生建设相结合,坚持项目向民生倾斜,资金向民生聚拢,成效在民生体现。在改善和保障民生中加强社会建设,在加强社会建设中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三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坚持强化基层基础工作。社会管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基层基础工作。大力引导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在加强社会建设中履行责任和义务。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扩大组织覆盖面,全方位、多渠道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注重完善社会管理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立健全重大事项调查研究和集体决策,进一步完善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和矛盾化解机制,最大限度地把社会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初始阶段。通过机制创新破解难题,形成与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期待相适应的现代社会管理体系。

(作者系中共甘肃省嘉峪关市委书记)

网站编辑:岳扬

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2/0820/c245417-18782172.html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