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创新城市实有人口服务管理模式

2012年08月21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中共深圳市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不断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对城市实有人口管理的要求随之不断提高。保持30多年高速发展的广东省深圳市,在创造了世所罕见的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奇迹的同时,在城市管理特别是实有人口管理方面面临着问题先发、矛盾凸显的复杂局面。为此,深圳坚持以人为本,以共建促共享,不断加强和创新实有人口服务管理,初步探索出一条快速城镇化条件下的实有人口管理之路。

快速城镇化使传统人口管理模式的缺陷日益凸显

  城镇化是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由农村向城镇转移的过程,突出表现为生产要素向城镇集聚,尤以人口集聚为显著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迅猛发展,到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比超过50%,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由于生产力水平提高而产生的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市待业大军大规模跨区域转移,对传统人口管理模式造成明显冲击。

  传统人口管理模式在快速城镇化条件下的缺陷具体表现为“三分离一狭窄”。所谓“三分离”,一是人口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分离。传统人口管理模式主要采用静态管理方式,把人口“拴”在土地上,人户高度合一。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素流动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前提,人口流动户籍却不能随之流动,造成人户分离,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二是人口管理与服务分离。传统人口管理模式缺乏服务内容,呈现人口管理与服务相分离的状态。三是财富创造与分享分离。户籍制度是传统人口管理模式的基本制度,由于三大差别的存在,户籍制度上附带着较大的福利差异。流动就业人口为居住地创造了大量社会财富,但由于不具有本地城镇户籍,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分享城镇发展成果。所谓“一狭窄”,是指入户通道狭窄。长期以来,乡村人口、流动人口入户城镇主要有三个通道:学历通道,军旅通道,随迁通道。这三个通道都不是常态化通道,特别是与数量庞大的流动人口相比,入户总人数很少,通道狭窄。

创新人口服务管理模式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以其快速的经济增长和显著的体制机制优势,吸引了大量城乡富余劳动力,由此带来实有人口的爆炸式增长,户籍与非户籍人口严重倒挂。目前,深圳实有人口总量达1400万人,流动人口和户籍人口的结构比为5∶1。大规模流动人口聚集,使得传统人口管理模式“三分离一狭窄”的缺陷日益凸显,深圳实有人口管理面临一系列困境。

  公共服务需求迅速膨胀与有限供给的困境。一方面人口快速流入,规模激增,公共服务需求呈迅速扩张之势;另一方面,人口快速膨胀使深圳土地、环境、水、能源等资源短缺问题明显暴露,城市承载力达到极限,公共资源不足,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有限,而且还存在“公共服务陷阱”,就是公共服务投入越大、水平越高,引致的需求越大、缺口越大,市民尤其是外来人口越不满意。在这方面,深圳一直努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努力缩小户籍与非户籍的差别。目前,在36个方面做到了“同城人、同待遇”。但是,受公共资源瓶颈制约,深圳在住房保障等一些方面仍然不能实现均等化,保障性住房仍然只能覆盖到户籍困难群体和非户籍人才群体,还有1000多万外来人口居住在出租屋,他们在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困难。

  人口管理与服务的困境。1000多万外来人口聚集的事实带来巨大的人口管理难题。如果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那么连基本的社会秩序也很难维持,更不用说保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了。很明显,新形势下传统管理手段已不可行、不适用。深圳最早推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最早实现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如果仍然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实施人口管理,必然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冲突。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一直在探索解决人口管理与服务难题。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深圳曾经探索实行暂住证管理,把暂住证作为“深圳人”的身份识别和管理载体,拥有深圳暂住证某种意义上就成了深圳人。但暂住证本质上是一种行政强制的人口管理手段,几乎没有服务内容,而且暂住证信息容量小,服务短缺,支撑乏力,不能解决“三分离一狭窄”问题,因而退出了历史舞台。

  人口管理边界的困境。如果以户籍人口作为人口管理边界,则管理范围太小,不能满足深圳以外来人口为主、人口快速流动的实际需要,也不符合建设和谐深圳的要求,甚至不能维持基本的社会稳定;而资源不足和户籍制度刚性,决定了短时期内不可能大规模扩大户籍人口。如果扩大人口管理边界,势必要突破现行户籍制度,那么新的管理边界与户籍制度如何衔接?此外还存在诸多技术问题,如扩大到什么范围、以什么为具体抓手和操作平台等。经过多年实践和探索,本世纪初,深圳在取消暂住证后,创造性地实行居住证管理,在居住证中捆绑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内容。应该说,居住证在强化服务理念等方面有巨大进步,但目前居住证也有服务内容较少、信息不畅等缺陷,还不能完全实现居住证与户籍之间的对接。

  深圳面临的这些人口管理和服务困境表明,人口管理问题仍然是深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瓶颈,创新人口服务管理模式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通过制度创新探索完善实有人口服务管理

  目前我国仍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城镇人口会越来越多,城镇人口管理问题也将越来越突出。通过制度创新探索完善实有人口服务管理,是我国大中城市必须面对的共同课题。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区,深圳尤需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努力提高城市实有人口服务管理水平。

  完善居住证制度平台。从深圳的实际来看,居住证是在现有户籍制度框架下最能体现现代人口管理理念的制度平台。居住证制度的核心就是突出居住概念和服务理念,对持有长期居住证的人员赋予其“居住”身份,可以享受户籍制度所对应的社保、子女教育等一系列服务。深圳近7年来推行的居住证制度受到了中央的高度肯定,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接受和高度认同。今后,深圳将继续参照以实际居留作为入户要件的国际通行惯例,以缩短居住年限标准为重点完善居住证制度,把居住证制度精心打造成为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衔接平台,为根本解决人户分离问题进行积极探索。拓展居住证在商业、金融、就医就学、出境入境等领域的服务功能,将个人就业、社保、信用等信息纳入居住证管理,尽快实现“一卡多能、一卡通用”,增加居住证持有人的查阅功能,让其了解可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内容。

  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平台。户籍和非户籍最大的差别在于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差别待遇。在现行户籍制度存在刚性、户籍人口不可能大规模扩张的情况下,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均等化的根本含义,就是要缩小户籍和非户籍的差别待遇。今后,深圳将以实有人口作为配置基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边界,实现实有人口全覆盖,进一步加大投入、明确标准,适度超前推进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优质高效地提供基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2012年,深圳要在已经实行的36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上,新增8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项目。如,实行全民医保,将外来人口及其子女纳入医保范围;实行全民社保,无论身份和工作性质,应保尽保;出台“失业动态归零”方案,开展公益性就业介绍培训等;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障、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体实有人口,普惠所有居民。

  完善积分入户制度平台。户籍仍是现阶段人口管理的基本制度。多年来,深圳不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2010年9月以来推行了积分入户制度。积分入户制度的设计思路是,克服入户通道狭窄的制度缺陷,在流动人口和户籍人口之间构建一个不断扩大的常态化通道,流动人口可以通过积分入户成为户籍人口,实现人口有序流动。对于目前已经符合积分入户条件的人员,即刻准予入户;对于目前暂不符合条件的人员,通过明确的政策引导,使他们形成合理、明确的入户预期,这样有利于外来人口在深圳长期稳定就业和守法生活,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今后,深圳将进一步加大积分入户政策实施力度。在积分入户政策实施过程中,引入公益服务、诚信记录和荣誉奖励机制。外来务工人员入户评价机制从原来的“条件制”、“门槛制”变为“综合评价制”,建立统一的人才引进平台和综合评价机制。大幅增加居住条件的含金量,大幅提高居住年限分值。

  构建高效人口管理平台。在强化服务理念的同时,创新人口管理模式,实现高效人口管理。实行“以证管人”,以居住证为核心构建全覆盖、高效率的人口管理平台,凡具有人口管理服务职能的部门和实有人口登记、变更的全部信息,都将纳入居住证系统。实行“以房管人”,完善出租屋管理,实施房屋“身份管理”,推进房屋编码全覆盖。实行信息化人口管理,通过建设“三库两系统一网站”,将政府服务居民的信息资源和管理资源编织在网络和网格上,打造覆盖市、区、街道、社区的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对人口、企业、地理空间信息的动态跟踪和各部门信息资源的联通共享。以社区为平台,在社区层面编织社区公共服务民心网,整合各部门在基层的服务管理资源,实现实有人口服务管理纵向到底。

网站编辑:刘元元

http://www.qstheory.cn/ztck/llck2012/shglal/sjal/201208/t20120821_176804.htm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