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视域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

张华春  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7,03

摘要:全面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对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前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诸如认识上的误区、供给效益不高、优秀人才缺乏、管理机制不完善等。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既是统筹城乡文化和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 也是促进城乡稳定和谐的重要举措。要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应积极改善基础文化设施, 努力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 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治理体系和人员体系。
关键词:公共文化; 服务体系; 城乡统筹; 农村; 中国梦

引言
城乡二元结构已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如何统筹城乡发展、共享发展成果也就成为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促进城乡共同繁荣。”[1]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前瞻,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行动先导, 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不仅能从本质上提高农民文化素养, 让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亦对统筹城乡发展, 实现城乡一体化, 实现“中国梦”起着重要的现实作用。
1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及其特点
所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是指“由生产、运营和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系统 (部门) 构成的有机整体, 这些系统包括公共文化内容、基础设施、运营组织、人力资源、资金保障、政策理论等方面”[2]。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指的是主要为农村居民生产、运营和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有机整体。国家通过给农民群众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 保障他们的基本文化权益, 同时满足他们的基本精神文化需求。当下, 提供基本文化服务, 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基本文化需求是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任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包涵了广播电视、电影、出版、报刊、网络、演出、文物、图书馆以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等诸多文化领域, 既是国家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也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 其主要功能有“普及文化知识, 开展文化活动, 传播先进文化, 提供精神食粮, 满足文化需求, 保障文化权益等, 并承担着弘扬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 确立文化自信心、自豪感, 激发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热情的功能”[4]。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有三大特点, 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各项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由政府提供。从目前国情来看, 只有各级政府才能从财力、物力上承担起为广大农村群众提供种类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 社会组织与个人只是其服务内容提供的重要补充者。据《国家人权行动计划 (2012—2015年) 实施评估报告》显示, 截至2015年底, 我国“文化共享工程已建成3.55万个分中心、支中心和乡镇 (街道) 基层服务点, 以及70万个村 (社区) 基层服务点, 资源总量达到532TB;全国建成农家书屋60.044 9万家, 累计向农村配送图书超过10亿册, 卫星数字农家书屋2.4万家;已建成农村数字电影院线252条, 放映队5万余支, 卫星电影基本覆盖全国64万个行政村, 全年完成影片订购900余万场”[5]。可见目前我国农村各项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最主要提供者是政府, 这是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最主要的特点。
其次, 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出发点。我国现在实行的是政府主导, 社会、市场多向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并始终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 文化发展依靠人民, 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基本文化理念。以人民为中心、为出发点, 并最大程度上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精神文化需求, 是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各项具体内容的宗旨。据文化部财务司统计, 2015年, 全国艺术表演团体共演出210.78万场, 比上年增长21.2%, 其中赴农村演出139.08万场, 增长21.9%, 赴农村演出场次占总演出场次的66.0%, 比重比上年提高0.4%;国内观众9.58亿人次, 增长5.3%, 其中农村观众5.85亿人次, 比上年增长4.6%[6]。众所周知, 艺术表演团体的公益性演出旨在为人民服务, 几乎都是由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主导。上述农村演出场次与农村观众人数的数据则直接反映出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以人民为中心的特点。
最后, 我国农村与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依旧存在较大差距。无论是从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 还是从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上来考量, 城市与乡村之间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距。据统计, 截至2012年底, 服务于农村的1628个图书馆总藏书量为13637.3万册, 占全国图书馆总藏书量17.3%;县以下的文化市场经营单位51 561家, 仅占21.4%[7]。此数据从载体与内容上反映了我国农村文化服务基础设施与城市的差距。另据文化部财务司统计, 2015年全年全国文化事业费中, 县以上文化单位352.84亿元, 占51.7%, 比重比上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县及县以下文化单位330.13亿元, 占48.3%, 比重比上年下降了1.6个百分点[6]。从该数据来看, 县以及县以下的文化单位文化事业费只占48.3%, 可想而知农村文化单位的经费所占比例。这是我国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的一种比较直观的体现。
2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 人们对于较高层次的文化需求也随之增长, 而相应的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配套体系却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节奏, 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更是脱节严重。虽然近些年国家启动并实施了诸如乡镇综合文化建设等在内的多项文化工程项目, 有效地缩减了城乡之间文化发展的差距, 但城乡之间失衡的文化发展现状依旧难以解决。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认识上的误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我国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一直以来我们也是着重强调经济建设, 文化建设在很长一段时间被轻视了, 尤其是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在某些农村地区还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首先就是重视程度不够, 大多数人认为经济建设更为迫切, 而文化建设则可以缓一缓慢慢来, 认为只有先把经济基础打牢了, 那么属于上层的文化建筑才能稳固地上升, 有这种认识的不在少数。其次, 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相较于经济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见效慢, 这就导致文化建设很难与经济建设抗衡, 也就难以获得长期稳定的投入。再次, 忽视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特质, 地方领导者往往只看到建设农村文化所带来的各种负担, 而忽视了政府为农民提供公共性服务的责任与义务, 忽视了广大农民群众对文化服务的现实需求与权利。最后, 有的政府部门对提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认识, 还停留在原始的“送文化”下乡模式, “表面上风风火火、轰轰烈烈, 但是文化下乡队伍一走, 基层乡镇和村落就再度回复到文化贫瘠的状态, 送文化下乡只能解决农村居民文化需求的一时之渴”[8]。
2.2 农村公共文化供给效益不高
“从供给侧来看, 文化供给所涉及的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制度等要素生产力, 都处于一个相对低效的使用水平。既有总体上资源分散、供需结构失衡等现象, 又存在部分公共产品过度供给、无效供给的情况, 导致部分供给不足与部分过度供给和无效供给并存。”[9]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 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被广大农民群众提上日程,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也随之变得丰富, 政府在很多乡村建立了文化站、图书馆等基础文化设施。但是一些建成的公共文化设施处于“空壳”状态, 使用效率极低, 没有体现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功能。调研数据显示, 经常去本村农家书院、文化大院、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的农村居民分别为2.7%、2.8%、1.1%, 农村居民极少参与本村的公共文化活动[10]。而且很多乡村文化站是与其他办公场所共同使用场地, 缺少专门的工作场地和活动场所, 文化站多数情况下只是一块名牌而无实质性的作用。甚至在一些基础文化设施相对完善的乡村, 也很难做到物尽其用, 很多只是一种摆设。基础文化设施的不当使用让本来就吃紧的农村文化服务更加捉襟见肘, 降低了农村公共文化供给效益。
2.3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缺乏优秀人才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飞速发展, 新农村建设也高速有效地展开,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了长足发展, 其从业人员每年也有明显地增长, 但依旧很难满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日益增长的巨大需求。就从业人员比例来看, 农村本地人占据着从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相关工作的绝对多数, 而我国农民的总体文化素质与学历都处于一种较低的水平, 统计数据显示, 农业大省河北的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8%, 文盲率达2.61%, 有187万多[11]。加之当前从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人员基本不懂得如何进行文化再生产, 这就让能够从事文化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人才、管理人才、创新型人才显得十分稀缺。再就是从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人员结构很不合理, 现阶段的从业人员都是以能力较差的低学历者为主体, 本科尤其是研究生学历的专业人才比例太小, 综合型管理人才极缺。相关优秀人才的缺失, 是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乏力的关键;再加上多数农村文化部门由于人力、财力等方面的因素招不到也留不住人才, 农村人才培训机制又不完善, 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者很难自我提升, 进而导致优秀人才更不愿去农村。
2.4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我国现阶段各个政府部门和各个地方政府供给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仍然依靠传统行政支配着, 这也就导致当前的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 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首先是政府职能的失位。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政府该管的没有管或者是没有管好, 比如在制定相关文化政策、颁布相关法规时, 很多地方政府是在没有征求民意的前提下就下达指令, 或者是统一供给而忽视了地区间的差异性。其次是政府职能存在结构和功能的重叠。比如旨在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的文化惠民工程, 不同的部门分管此工程的相关内容, 但是当到了乡镇一级的基层时, 其结构和功能就会存在着诸多的重叠, 这就使得供给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大打折扣。再次, 许多地方政府部门服务意识不强;许多地方政府部门不懂如何服务于民, 这就使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弱化、服务效率低。最后, 政府管办不分。就目前来看, 政府既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主导者与提供者, 还是其管理者, 这既加重了政府的负担, 也阻碍了社会力量进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而轻视社会力量是不可取的。
3 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手段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党中央顺应时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维护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 是维护公共文化生活的公平与正义,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12]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 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方式, 更能有效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3.1 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城市是一定区域的文化事业的核心, 也是区域公共文化服务的中心。作为区域中心的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言而喻, 但这种作用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大而不断递减, 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也随之越来越少,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乡之间文化的统筹发展。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 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却没有相应地上升, 有的地区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甚至有所下降。为了改善此种情形, 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投入力度, 以提升农民文化水平为出发点, 构建城乡统筹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制, 力争早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据统计, “‘十五’以来, 中央财政先后投入40多亿元建设了1 086个县级图书馆、文化馆, 2.42万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已在农村乡镇建成31 377个标准化公共电子阅览室”[13]。通过这些图书馆、综合文化站等文化基础设施, 让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了基本保障, 亦使其精神文化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缩小了城乡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差距, 更有助于发挥文化建设的“软实力”作用。
3.2 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改革开放带来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与此同时我国城乡之间的差距也逐步扩大, 城市以其巨大的吸引力, 使土地、劳动力、金融资本等要素越来越集中于城市, 导致城市与农村呈两极化发展, 尤其在经济上的差距越来越大。著名的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 (T heodore Schultz) 指出, “促使农业产量迅速增长的重要原因已不是土地、劳力或资本存量的增加, 而是农民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在通过工农现代化而实现增长的经济体系中, 文化的实际经济价值很高”[14]。实际上我国农村文化底蕴丰厚, 潜藏着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 比如大量的农村特色自然人文资源都有着巨大的机会, 但由于各种现实原因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各地区要依据当地的文化特色与实际需求, 从本地出发, 让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投身到农村文化建设的事业中去, 并不定期地举办相应的文化知识活动, 增加农民的知识储备。只有提升农村文化建设在农民心中的位置, 并切实提高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 才能真正使农村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显然,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3.3 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统筹城乡和谐稳定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 但是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的差距却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这与我们所倡导的发展理念是背道而驰的。我国城乡之间在收支分配、福利保障等方面的巨大差距, 在价值取向、居民素质等方面的重大差别, 城市日益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活与农村逐渐贫乏单一的文化需求, 再加上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所带来的“城市病”与“农村病”, 都增加了影响城乡之间和谐稳定的不确定性因素。公共文化服务具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特点, 而只有缓解及解决了上述这些问题和矛盾, 公共文化服务具备的特点才能有效发挥, 才能积极有效促进人与人之间, 人与社会之间的安定和谐。所以, 建立并完善惠及全民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使其结构科学合理、运行标准规范, 既能为农民群众提供类型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 又能做到可持续长远发展, 既保障了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利, 满足了基本的精神文化需求, 又能适应社会矛盾的新变化, 促进城乡和谐稳定。
4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路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 建设并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民生工程, 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是一个包括文化产品生产、分配、管理和资源保障各个系统在内的整体系统设计, 必须整合政府与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 突破行业壁垒和公共资源体制内循环的制度局限, 建立以公共文化需求为导向的社会化资源配置和公共文化产品分配体系。”[15]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从多方面着力。
4.1 改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
文化要想得到长远发展, 一定需要相应的物质载体做支撑。农村公共文化事业要想得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物质载体就是良好的基础文化设施, 它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根本。面对农村基础文化设施相对匮乏这一现状, 各级政府应该高度重视, 从财力、人力、物力等方面支持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首先, 必须规划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不同地区要依据地区的实际与特色, 科学合理地做好本地区文化设施的相关规划, 既要在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前提下做好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的总体规划, 又要因地制宜考虑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 全面立体地做好本地特色规划。其次, 加大基础文化设施的投入;政府不仅要从财政层面加大对农村基础文化设施的投入, 更要发动优秀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能量, 多头并进多渠道筹措文化资金, 逐步形成一套切实可行而又稳定的资金筹措体系。让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新的文化成果。最后, 要建设一批先进的文化设施, 如建立电子图书室、网络放映室等, 让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能跟得上时代, 能展示新的文化内容, 让广大农民群众能更多地了解世界, 扩宽视野。
4.2 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的潮流, 它打破了传统的城乡之间的地理位置限制, 为城乡之间的互通有无、为资源的高度共享提供了便利, 也为我国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但由于很多农村地区信息相对闭塞、信息化建设不到位, 造成地方政府与人民群众对文化建设认识的偏差, 也加剧了城乡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可见,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一种重要方式。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 首先, 要加强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规划。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只有统筹规划好了, 才能形成共识, 凝聚并发挥各方有效力量推进相关建设。其次, 要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需要有计算机机房、信息化设备等基础设施来带动发展, 作为社会公益性的工程项目, 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应列入政府的预算中, 政府也需均衡各区域之间的建设与发展。再次, 要重视信息服务人才的培养。信息化服务人才对于农村公共服务信息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完善相关的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 以确保信息化进程能够顺利铺展。最后, 要形成相关的投资、开发和服务的信息化, 多维度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
4.3 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治理体系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命题, 亦是对文化治理体系现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具有主体开放和多元治理等特性, 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服务和管理。”[16]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现有的治理体系可谓问题重重, 要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治理体系, 首先, 要从法制层面调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治理体系。根据时代性特征, 调整相关不合时宜、不规范的法律法规, 从法制层面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治理体系提供保障。其次, 更新相应的管理制度。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管理制度一直处于非正式或落后的状态, 因此要在服务体系建设与完善的过程中建立新的管理制度, 实行统一的社会化管理, 减轻政府的事务性负担。最后, 要建立一套社会力量参与的服务机制。“要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 鼓励和引导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尤其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强化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导向管理、市场监管和质量监控”[16], 全方位立体化完善其治理体系。
4.4 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员体系
结构性不合理的现象是我国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员体系的重大弊端, 低学历、低水平从业人员占据大多数, 高学历、高水平从业人员则较少。我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建成3.55万个分中心、支中心和乡镇 (街道) 基层服务点, 以及70万个村 (社区) 基层服务点[15], 这些文化信息共享工程需要专业的服务人员来操作, 这就需要优化队伍结构, 提高队伍素质。要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员体系, 首先要加强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专业技能培训是提高现阶段农村文化服务人员素质与水平的最为直接的手段。其次要加快相关人员体系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文化服务人员的有效保障, 既需要完善相关的人才招聘制度, 又要强化行业内竞争和业务考核制度, 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最后, 要注重农民。农民的身份具有双重性, 很多情况下他们既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从业人员, 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享用者, 因此鼓励农民自办文化, 提升农民文化素质, 最大程度上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只有不断挖掘农村优秀传统文化, 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 才能更好地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员体系。
5 结语
综上, 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既是解决城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方式, 更是改善民生、推进共享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统筹城乡和谐稳定的关键举措。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既要改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 让农民群众得到平等享用的机会;也要做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 让农民群众与外界接轨保障信息畅通;还要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治理体系与人员体系, 让其更加科学、专业、标准。总之, 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大力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既是我国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题中之义, 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农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参考文献
[1]2017年中共十八大报告全文[EB/OL] (2017–03–04) [2017–03–16].http://www.dxs518.cn/zhengce/lianghui/543653.html.
[2]公共文化立法课题组.创新驱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化探析[J].现代传播, 2015, 37 (5) :55–60.
[3]付春.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其基本思路[J].农村经济, 2010 (4) :105–109.
[4]王琳.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促进文明社会和谐发展[J].天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0 (5) :417–420.
[5]国家人权行动计划 (2012—2015年) 实施评估报告[EB/OL] (2016–06–14) [2017–03–10].http://news.xinhua net.com/politics/2016-06/14/c_1119038762.htm.
[6]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015年文化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16–04–25) [2017–03–10].http://zwgk.mc prc.gov.cn/auto255/201604/W020161230857240684580.pdf
[7]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3[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13:10.
[8]孙浩.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
[9]傅才武, 曹余阳.探索文化领域供给侧与消费侧协同改革:政策与技术路径[J].江汉论坛, 2016 (8) :120–128.
[10]耿达, 傅才武.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检视与政策建议[J].湖湘论坛, 2016, 29 (1) :114–118.
[11]河北省统计局.河北经济年鉴 (2011)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
[12]范周.关于我国城镇化与文化发展的思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3, 35 (8) :55–58.
[13]项兆伦.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N].光明日报, 2015–8–15 (07) .
[14]Theodore W Schultz.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1, 51 (1) :1–17.
[15]傅才武.当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传统文化事业体系的转型[J].江汉论坛, 2012 (1) :134–140.
[16]祁述裕, 曹伟.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处理好的若干关系[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5 (2) :11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