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市民政局网站
2019年1月9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北京市民政局联合召开“走好改革路 奋进新时代”北京市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列发布会—首都基层政权和城乡社区治理新发展新闻发布会。市委社会工委委员、市民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红兵出席发布会介绍有关情况。
城乡社区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家园,是创新社会治理的基础平台,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基石。改革开放40年来,北京市积极创新城乡社区治理理念,扎实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城乡社区治理模式不断与时俱进,取得新进展。
一、改革开放四十年首都基层社会治理的“十个一”
改革开放四十年,首都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创新理念,加强探索实践,狠抓末端落实,取得一系列成果,创造了首都特色的“十个一”。
1.全国第一个特别法人“身份证”。2017年11月3日,民政部部长黄树贤为东城区东华门街道韶九社区居委会主任吴祥明颁发了全国第一个特别法人“身份证”——《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特别法人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证书》。截至目前,全市7014个村(居)委会均已取得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特别法人资格,为开展民事活动、服务居民铺平了道路。首张法人“身份证”的颁发,解决了村(居)委会在办理诸如土地确权申请、车辆购置和报废等事项的不畅问题,标志着我国村(居)委会已正式具备法人资格,法律主体地位凸显,村(居)委会可以自主参加社会经济活动,是新时代社区建设和基层社区治理的重要里程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出台全国第一部社区服务与管理地方标准。2017年9月14日,由市民政局牵头,市委组织部、市委社会工委联合起草的《社区管理与服务规范》正式发布,这是全国第一部关于社区管理与服务方面的地方性标准。《规范》针对居民群众关心的社区安全、社区环境、社区服务,对社区组织应提供的社区治安、环境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文化教育等服务项目配置和要求等内容进行规范界定,绘制了全国第一个社区建设的清晰蓝图。
3.形成一整套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为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保证管理的敏捷、精确和高效,北京市在全国率先以社区(村)为基本单元科学划分网格,将人、地、事、物、状态细化到全市4.18万个基础网格,配备各类网格员8.25万人,其中专职人员0.68万,兼职人员7.57万,建立起内容丰富、响应快速、覆盖全市的基层社会服务管理网格化体系。针对背街小巷管理不够精细,一些环境问题解决不及时等问题,在东、西城区试点由街道公职人员担任街巷长,由社区工作人员担任小巷管家来整治背街小巷的环境提升和日常精细化管理工作。
4.第一次实现城市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面对城乡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呈现快速增长、多元化、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北京市紧紧围绕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这一目标,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率先制定《北京市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指导目录》,梳理出10大类60项社区基本公共服务项目,通过左右联动、上下互动,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不断提升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做实做好民生服务,基本实现全市城市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5.村、居委会第一次同步换届选举。2017年9月22日,市十四届人大四十一次会议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北京市第十届社区居民委员会选举时间的议案,决定将北京市第十届社区居民委员会选举时间由2018年调整到2019年,与北京市第十一届村民委员会选举同步开展。北京市现有村委会3920个,居委会3177个,村委会与居委会换届选举时间前后相差一年,每三年就有两年要组织基层换届工作,导致基层组织换届工作频繁、选举任务重、成本高等问题。选举同步后,将有利于实现村委会和居委会换届选举的有效对接,统筹推进城乡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6.农村第一次常驻社工事务所。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和乡村社区建设工作普遍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老年人和孩子留守在家中,农村“空心化”状况出现。在大兴区魏善庄镇赵庄子村,大兴区益民农村社工事务所在村委会所在地专门设立农村社工事务所,依托社工事务所的专职人员、兼职社工,利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为农村老年人、流动与留守儿童、困境青少年等提供服务、解决难题。农村常住社工事务所是北京探索新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突破,在广大农村地区具有推广价值。
7.市党代会产生第一位社工党代表。2017年6月19日至6月23日,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社工科副科长、社会工作师陈美玲作为第一位社工党代表,参加了此次大会。这标志着社会各界对社工的认可度逐渐提高,在养老、医疗等领域,人们对社工的认识已经到了新的高度。
8.推进建设“一刻钟社区服务圈”。为让社区居民生活更便捷,步行一刻钟内能解决居民的商业、生活、文体娱乐等方面服务需求,实现“小需求不出社区,大需求不远离社区”,北京大力推进“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截至2018年底,累计建成1580个服务圈,覆盖全市92%的社区。同时,为了让居民生活更便捷更方便的查询和使用,与首都之窗合作推出“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电子地图并上线运行,并把第一批信息融入高德地图。“一刻钟社区服务圈”作为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被居民群众誉为百姓生活的“幸福圈”。
9.第一次探索实践“街乡吹哨、部门报到”。为破解超大城市治理和基层治理的难题,2018年北京市出台《关于党建引领街乡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实现“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实施方案》,制定加强党对街道乡镇工作的领导、倡导党员参与社区(村)建设、持续推进社区减负工作等14项推进举措,并明确每项举措的责任单位及完成时限,赋予街道乡镇更多自主权,着力形成到基层一线解决问题的导向,打通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10.打造了一张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品牌。如今,“耳聪目明”“嫉恶如仇”“神通广大”“屡立奇功”“提供违法犯罪线索协助警方破获案件”,已成为“朝阳群众”的标签和名片。“朝阳群众”作为警民联手、群防群治的重要力量,为朝阳区的平安做出了巨大贡献。2018年2月初,北京市公安局上线“朝阳群众HD”手机应用,允许群众通过该应用发送文字、图片、视频等向警方提供线索。从此,“朝阳群众”不再仅仅是街道上戴着红袖章的大爷大妈,所有人都可以参与其中,“朝阳群众”已成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一项品牌。
二、改革开放四十年首都基层社会治理的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40年来,北京大力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不断完善法规体系,加强治理力量,改进治理方式,全市社基层会治理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整体治理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主要体现在十个方面的发展变化。
1.基层社会治理政策法规体系更加完善。为切实加快社区治理方式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北京市于2015年7月印发了《关于深化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随后,又配套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开展社区减负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入推进社区服务社会化的指导意见》《关于全面推进以德治理城乡社区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等5个文件,形成了“1+5”基层治理政策体系,社区自治功能不断增强,社区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社区建设取得跨越式发展。为做好新时代城乡社区治理工作,北京市印发了《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实施意见》,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活力社区、品质社区、人文社区、法治社区和智慧社区等“五大社区”,打造中心城区社区精品工程、城乡结合部地区社区提升工程、农村社区示范工程、城市副中心社区引领工程等“四大工程”,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地基础。目前,全市正在起草《关于新时代加强街道工作的意见》,2019年还要完成《北京市街道办事处条例》立法。
2.社区治理结构发生深刻变化。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特别是传统“单位制”的变革,越来越多的群众汇聚到城乡社区,社区成为落实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阵地,对社区治理也提出越来越多的要求。为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着眼问题解决和矛盾调解,全市逐步构建了新型社区治理体制,推动形成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自治组织为基础、以社区服务站为依托、以社区社会组织为补充、驻区单位密切配合、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治理结构。2013年以来,北京市开始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为牵引,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工作者为骨干,以满足居民需求为导向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厘清了社区、社会工作者和社会组织的职能定位,构建了联动服务机制,初步形成了北京特色“三社联动”工作品牌。
3.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方式更加广泛。为打破过去社区建设都由“政府说了算”的固有模式,使居民“自己的事自己说了算”,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让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北京市推进实施《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实施意见》,按照民事民议、民事民决的方式,普遍设立“社区议事厅”,让居民通过议事协商的方式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使社区居民真正成为社区治理的参与者,进一步强化居民自治。截至目前,全市3177个城市社区全部建立议事厅,农村社区覆盖率超过了70%,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提供议事和参与平台。
4.社区基础服务设施大幅改善。2009年以前,全市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350平方米达标率不足20%,成为困扰全市社区治理的“瓶颈”问题。为缓解这一矛盾问题,市委、市政府将“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要达到350平方米”作为社区治理的一项硬任务、硬指标,并将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09年,全市启动了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支持的社区用房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按照“统筹规划、试点推进、区县主责、市级支持”的原则,通过新建、改扩建、购买、租赁和锅炉房改造、利用人防设施等多种方式,分三批支持1022个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规范化建设项目,各区也加大统筹和建设力度,目前,全市3000多个城市社区基本实现办公和服务用房350平方米建设标准,极大地改善了社区办公和服务条件,基本满足了群众的服务和活动需求,受到了社区居民的欢迎。
5.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近年来,通过实施“大学生社工计划”、提高社区工作者工资待遇、培育社工事务所、购买社工岗位、落实“万名社区工作者培训计划”、组建首都最美社工宣讲团等措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专业素质和能力大幅提升,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全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达到6万多人,取得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证书人员达2.7万余人,持证人数占全国总人数的8.2%,居全国前列。社区工作者作为社会工作人才的主要力量,近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市3.5万名社区工作者中,平均年龄39.3岁,90%以上达到大专以上学历,成为服务社区居民的生力军。
6.社区工作者工资待遇大幅提高。社区工作者长期奋战在基层一线,连接着政府和百姓,承担着落实党和政府政策的重任,感知着社区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他们是社区建设的骨干力量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但社区的现状往往是“能干的留不住、年轻的干不长”,社工待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直接影响了社区工作者队伍的积极性、稳定性。为此,北京市先后五次大规模提高社区工作者工资待遇水平,并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社区工作者工资待遇的实施办法(2018年修订)》,明确从2018年1月1日起,北京市社区工作者工资总体待遇平均水平由不低于本市职工平均工资的70%提高到100%。调整后,社区工作者年人均应发工资达到10万元,月人均应发工资增长约3000元。另外,北京市同步印发《北京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从职业定位、发展空间、权益保障等方面完善制度,为规范社区工作者管理、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提供了制度保障。
7.志愿服务工作蓬勃发展。志愿服务是城市文明的标志,立足首都丰富的志愿服务资源,北京市着力完善志愿者管理和服务制度,制定实施《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实施意见》,试点开展“时间转赠”等激励回馈机制,建立“志愿服务时间转赠”机制,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规范化。全市实名注册志愿者数突破426.7万,注册志愿者团体7.4万多个,志愿服务工时累计3亿多小时。另外,69.2万名在职党员和79995名团员青年回社区报到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了一些有特色、有实效、反响好的志愿服务项目活动,志愿服务已成为了首都北京的一张靓丽名片。
8.基层服务能力建设明显增强。近年来,全市着力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出台了《北京市关于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首都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的新目标、新任务和新要求,同时推动各级各部门改革创新配套措施,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提供支撑。目前,乡镇政府公共服务事项目录清单、乡镇综合执法中心、政务服务网上办、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乡镇政府差别化绩效考评等多项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真正做到把事关群众冷暖的公共服务在乡镇一级做好做扎实,让农村群众切身感受到政府的服务就在身边。在全国率先建成市、区、街道(乡镇)、居(村)四级社区服务中心(站)服务设施、组织机构和工作队伍,出台《关于成立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指导中心、开展精准救助试点的意见》和《关于加快“三社联动”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意见》,统筹政府购买服务资金2000余万元,在西城等5个区试点开展精准救助服务,依托村(居)委会、社区服务站等工作平台,为困难家庭、困境老人、留守儿童等服务对象提供精准、专业服务,受益群众近百万。
9.社区信息化应用能力显著提高。近年来,北京市加快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加强一体化社区信息服务站、社区信息亭、社区信息服务自助终端等公益性信息服务设施建设;依托“北京通”、“互联网+政务服务”等重点工程,推动实现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强化“一门式”服务模式的社区应用;实施“互联网+社区”行动计划,加快互联网与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的深度融合,运用社区论坛、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引导社区居民密切日常交往、参与公共事务、开展协商活动、组织邻里互助。围绕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提出的加强街道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研究制定《北京市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按照试点先行的原则,选择东城区、朝阳区和一批街道开展试点,完善街道政务服务中心后台协同办理机制,打通区域限制,实现公共服务事项全区通办。
10.社区减负得到有效落实。针对近年来社区行政负担过重、各类事项过多、服务自治功能不强的现状,北京市2016年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开展社区减负工作的意见》,对原有的322项社区工作事项进行归类、合并、梳理,列出了依法履职、依法协助履职和各类取消项目等5份工作清单。其中,社区依法履职事项23类,依法协助工作事项28类,日常出具证明事项15项,取消社区评比达标项目25项,取消社区工作机构27个。目前,已经起草完成《关于贯彻落实“街乡吹哨 部门报到”深化社区减负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加大规范清理力度,社区盖章证明事项由15项减少到4项,社区自治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