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毅 北京青年报 2019年2月4日02版
近年来,一些地方开始出现村干部专职化的现象。村干部投入到村里公共事务的时间越来越多,村里的工作也越来越正规化。当村干部的主业不是家庭经营而是处理村庄公共事务的时候,一些村干部开始感觉报酬过低。他们像公务员一样定时上下班,大部分时间用于村庄事务,但是工资、待遇等等与公务员有不小的差距。
一些地方出现村干部准行政化现象,首先是因为乡村治理任务的增加。上个世纪90年代,农民负担过重引发了许多农村社会问题,这引起了中央对农村问题的高度重视。中央一号文件从2004年开始连续聚焦农村问题,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加,从生态保护、改善民生到农业发展,各项投入不断增加。不断增加的“三农”投入对村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新的政策在农村实施,而每一项政策的实施都需要村干部的付出,不管是医疗保险、低保或粮食直补,都需要村干部开展工作,这造成村干部工作任务的增加。
其次,农村工作越来越正规化,这造成了程序复杂和工作任务的增加。农民的土地流转、人口迁徙、低保的确认和发放等等,有越来越多的事务需要村级来处理,所以一些地方不仅村干部有了固定的办公场所,而且还有了村级办事大厅,负责处理农民的日常事务。所有这些工作本来是政府的,但是因为现在的制度框架下,政府只是延伸到乡镇一级,村里的事情仍然要村干部来管理。
村干部的准职业化导致村干部与农民脱节,村干部越来越成为基层政府的“腿”,而不是农民的“头”。政府给村干部的各种补贴和福利增加得越多,越会显示出村干部与农民的不同。有些地方对村干部采取类似公务员的考核办法,以完成政府的中心工作作为村干部的主要成绩,并以此为依据发放奖励,这与村民委员会设立的初衷相去甚远。村干部首先是农民,他们能够体会农民的甘苦,代表农民的利益,受到农民的监督。
村干部准职业化也会导致村级机构权力过于集中。随着国家对农村的支持不断增加,各种资源大量进入农村,几乎所有资源的使用和分配都需要经过村干部,形成村级机构层面的权力高度集中。姑且不谈权力集中容易造成决策失误和腐败,能够有能力充分行使这些权力的人在农村就很难得,特别是在贫困地区的农村。资源增加和权力集中,对村干部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熟悉农村,而且要懂政策、会经营,并且有强烈的责任感,单纯的农村生活不足以造就这样的人才。准职业化往往使村干部抱怨工作多、报酬低,而乡镇政府抱怨村干部工作不力,有时不得不采取包村的方式,直接派乡镇干部介入农村的日常管理。
村干部首先是农民,是由选举他们的村民赋予他们管理村庄事务的权力,不能因为便于基层政府开展工作,而将村干部变成专职的干部。(北京青年报 2019年2月4日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