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7月11日 09: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邢瑞磊
随着中国开放程度加深和国际战略的转变,比较政治学研究正日益引发国内学界的关注。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别和外交政策研究,到中国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的转型,都是当代中国比较政治学研究的重要方向。因此,比较政治学的发展不仅源自学术界对理论和知识的需求,更是与现实的政治状况密切相关。一般而言,比较政治学的发展与兴盛得益于国家地位的提升以及国家“外向化”程度的增长,是大国探索世界发展规律、了解国别与区域发展状况以及确定自身战略的知识基础,是与“外向型大国”地位相匹配的一门特殊学科。
然而,作为一个方兴未艾的研究领域,中国比较政治学研究尚未形成较为明确的研究主题和完整的知识体系。在这种情况下,廓清中国比较政治学的研究主题,进而围绕这个主题进行学术话语和理论体系建设,就成为中国特色比较政治学研究面临的双重要求。这要求我们把比较政治学视为一门系统的科学研究领域,依照国际治学规范和程序进行相应的知识积累,寻找西方政治学长期忽视的问题领域。同时,结合中国的背景性知识,通过实践性逻辑对一些重要的但带有西方印记的概念进行创新,在此基础上建构能够有力解释世界政治发展进程,尤其是多种发展模式的经验性理论,以此夯实中国特色的比较政治学话语体系的学理基础。
西方比较政治学研究主题的变迁
众所周知,比较政治学的研究主题和方法经历了多次重大演变,从早期关于政体和制度的描述性比较,到以构建经验理论为目标的解释性研究,再到以假设验证为目的的实证分析。简言之,现代比较政治学的研究主题和方法相当广泛,几乎涵括了政治学所有的问题,并且不断随着时代发展扩展至更广范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
从比较政治学的学科发展史角度看,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美国“行为主义革命”的影响下,行为科学研究方法尤其是定量方法的引介使比较政治学研究初步走向了科学化道路。同时,在经验世界里,亚非拉国家的反殖民和独立运动的兴起,为比较研究提供了更多的经验材料。在这个阶段,西方比较政治学对内以西方民主政治微观运行机制为理论依托,对外以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和民主化为经验研究“试验田”,西方比较政治学迎来了发展黄金期。然而,这个阶段的比较政治学研究热衷于宏大问题和叙事,诸多假设深受西方中心论的影响,体现出明显的“美国中心”烙印。同时,行为主义对科学方法论的过分沉迷忽视了对政治现实的关注,比较政治学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饱受争议,其学科地位多次受到质疑。当然,乐观的学者认为这一切都是由于比较政治学发展过快,相应研究方法与议题暂时滞后导致的,而学界的困惑与迷茫正是比较政治学再度复兴的沃土和基石。
20世纪60—80年代,伴随着对行为主义政治学的批判,后行为主义提倡政治学向应用性方面发展,加强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的结合、价值和科学方法的结合。在后行为主义政治学推动下,欧美政治学开始向政策科学过渡,决策分析、理性选择、博弈论、政治心理学等方法大量应用于公共政策和比较政治分析。尽管比较政治学研究者不再尝试构建宏大的理论范式,而是在具体的比较研究中,旨在分析各种变量的影响和结果,探讨个案中的因果机制。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比较政治放弃了理论建构,而是转向跨国比较研究,就相关变量的影响和结果进行局部一般性的理论概括。在这个研究趋势的影响下,以一批影响深远的理论著作为基础,以非西方世界民主化和民主转型的因果机制研究和假设检验为主轴,构成了比较政治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民主与经济发展、民主与政治文化以及民主与精英之间的相关性,成为实证研究最为关切的问题。
构建中国特色的比较政治学话语体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迈入历史转型期。在这种背景下,西方比较政治学关注的民主制度运转、非民主国家的民主化转型与巩固、市场与国家发展等问题成为比较政治的延续性议程;另一方面,种族与宗教冲突、民族主义的复兴、社会抵抗运动、全球化带来的全球性问题,似乎意味着人类并未走向“永久和平”。在这种情况下,比较政治学研究的主题不断扩展,容纳了更多同政治、经济、宗教、民族、跨国联系等相关的研究主题。
根据杰拉多·蒙克(Gerardo Munck)和理查德·施奈德(Richard Snyder)的统计,现代比较政治学研究的范围大体可以从实质性(substantive)与经验性(empirical)两个维度进行考察。从实质性维度看,比较政治学研究主要涉及政治秩序、政治体制、社会行为体、民主与国家制度以及跨国经济联系等主题。其中,与民主政治和国家制度建设相关的研究所占比例最大,体现了比较政治学研究主题的延续性。此外,种族与宗教冲突、民族主义、社会运动、全球化、超国家一体化则成为比较政治学关注的新问题,推动了比较政治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创新。
比较政治学研究主题的拓展一方面为学科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经验资料,另一方面也导致比较政治学研究“碎片化”现象的出现。事实上,根据西方比较政治学研究主题的演化,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多元的研究议题实际上是在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展开,即现代比较政治学研究是建立在对世界政治结构和经济体系系统性描述基础之上,旨在探索现代国家在不同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实现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从研究维度上看,比较分析大致沿着工业化、世俗化、理性化、现代国家建构和外在监督体系五个维度展开。比较政治学研究者围绕着这五个维度,通过控制对比的方式,希望能够解释现代社会转型的因果机制,转型过程中各维度之间的协调关系,以及转型之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参见下图)
中国比较政治学研究的主题可以围绕着这五个问题维度依次展开,结合本国国情探索相应的现代社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当然,不同在于,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现代社会转型问题应该是一个强调历史过程、文化和社会情境的多重路径发展过程,从而有别于欧美学者的现代化理论所提倡的线性转型模式。例如,对一些发展中国家而言,通过现代国家构建加强国家治理能力,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或许是该国实现现代社会转型的优先选项;对另外一些国家而言,平衡价值体系中的世俗化和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则可能是这些国家在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更为关键的维度。总之,现代社会转型是比较政治学研究的共同主题,而转型路径、优先顺序和组合方式则可以是多元和多样的。这种“和而不同”的主题可以作为中国比较政治学研究的“方向性自觉”,从而把地方性经验研究、理论提炼和话语体系建设串联起来,构成逻辑内在一致的完整知识体系。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