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7月29日 10:4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黄亚楠
当前,数字经济浪潮正席卷全球,基于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智能媒体大脑”逐步覆盖和介入传媒产业的全过程。传媒产业的结构和分类正经历颠覆和重构,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
媒体融合态势不可逆转
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教授邵培仁表示,数字经济崛起的背景下,新兴媒体在传媒产业中的地位日益突显。5G时代的传媒产业格局还将持续调整和变化。传媒产业总体上呈现出多元化、融合化、跨界化与智能化的特点。具体而言,传播主体、传播渠道、传播内容和经营模式日益多元化;媒体全面、深度融合态势不可逆转;传媒产业与教育、服务、娱乐、旅游、会展等行业的跨界协作形式越来越多;传媒产品生产、分发、运营、再现和反馈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
在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院长李明德看来,目前,我国媒体融合与转型进入新阶段。在基本实现了传统媒体向融媒体的转型升级之后,融媒体正加速向智媒体飞跃,以“智能+智慧+智库”为基础的“智媒体”建设取得较大进展。融合了数据挖掘、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人工智能技术而形成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在新闻传播领域呈现出传感互联、智能互联、感官互联、输岀互联等特点。
探索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之路
随着媒体技术的加速迭代,传媒产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邵培仁谈到,随着传播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质量、隐私和安全、信息茧房、公共性和导向性等问题成为学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他认为,破解上述难题的最佳路径就是主动推进媒体智能化,这不仅会成为传媒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新动能,而且会成为媒体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做大做强主流舆论的强大抓手。
清华大学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杭敏认为,基于用户生成内容的新闻生产方式使得媒体信息来源日益多元化,如何确保新闻内容质量是当前传媒行业普遍面临的问题。此外,探索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的可行商业模式,是实现传媒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李明德表示,传媒业应当进一步深化媒体融合,从服务受众、引导受众出发,寻求专业主义和商业主义两者之间的平衡,在继续保持内容生产优势的同时,更加积极地研究用户需求。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认为,当前,传媒业的边界日益模糊,新闻内容的客观性、媒体的公信力面临着挑战。算法重新定义了信息分配渠道,重构了用户与信息的连接方式。传统媒体日益成为网络媒体的内容供应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利益格局如何调整关系到优质新闻内容的生产。
智能化是大势所趋
对于传媒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支庭荣认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传媒产业的智能化程度将越来越高。这将意味着机器人写作不仅将在程式化的财经、体育、气象等领域发挥作用,而且人工智能还可能与人类的情感心理发生超深度的交融。在情感算法的加持下,机器人生产的各种创意内容将可能赢得大量粉丝,并将拥有自己的“人格”和品牌,从而创造出独特的经济价值。
邵培仁表示,“泛媒体”“智媒体”和“浸媒体”将成为未来传媒产业的发展方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将推动传媒产业的智能化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智能+”充分融入新闻生产、传播、营销与消费的全产业链和全生态链,进而实现信息传播与消费的有机匹配。未来,可穿戴、可植入设备将使媒介的再现效果变得更为逼真。
李明德认为,短视频、智能生产和VR将成为未来传媒产业发展的趋势。2019年被称为中国5G元年,中国传媒行业正在经历管理体制、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变革。每一轮新技术革命,都会对新闻业带来冲击。5G必然会对信息传递效率和传播介质带来深刻影响。短视频既具备电视媒体的形象性和现场感,又具备新媒体的即时性和便携性,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具有天然优势,可极大提高时效性。此外,智能技术将极大提高新闻生产效率,使得新闻从业者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内容生产和产品创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