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推进城乡治理现代化

2019年07月24日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赵秀玲

  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垃圾生产越来越多,对其进行清理和治理也就成为全国性乃至世界性难题。发达国家对垃圾分类已积累不少宝贵经验,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国城乡在垃圾分类上有不少探索,但这方面的努力才刚刚开始。现在,到了真正实行垃圾分类全国全民总动员的时候了,这是城乡治理乃至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垃圾分类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

  垃圾是废物的代名词。因此,长期以来,人们形成这样的观念:垃圾无用,以拣拾和处理垃圾为业不为人重。垃圾似乎与高尚生活无关,更与社区治理和治国理政相去甚远。于是,垃圾被大量掩埋在城乡边缘,生活区的垃圾更是被随意堆放,街道和小区的垃圾桶则变得混乱不堪和臭气熏天。垃圾分类很难进入人们视野,更不要说成为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与人们的普遍态度形成鲜明对照,党和国家给予垃圾分类以极大重视,尤其在近些年先后出台多个关于垃圾分类的文件,仅2017年以来就有《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进部分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考核暂行办法》等。2019年6月6日,发改委和生态环境部等9部门又联合印发《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决定自2019年起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针对垃圾分类问题,党和国家高频率密集出台重要文件,这充分反映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以及它与国家治理的密切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心城乡垃圾分类问题。早在2013年在考察湖北时,他就表示:“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把垃圾资源化,化腐朽为神奇,是一门艺术。”2016年,在听取浙江省关于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汇报后,他认为:“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13亿多人生活环境改善,关系垃圾能不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2018年在考察上海时他又提出:“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2019年春节前夕,他希望北京市民“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搞好垃圾分类和环境卫生”。近日,他对垃圾分类工作更是作出重要指示:“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要开展广泛的教育引导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实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有效的督促引导,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全社会人人动手,一起来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一起来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这既反映了垃圾分类决非小事,也说明国家的重视程度。

  目前,我们应改变人们将垃圾分类当小事,甚至可有可无的错误观念;要来一场全国全民总动员,一起将垃圾分类工作做好。因为垃圾分类既与能源、环保、良俗直接相关,也与基层治理连在一起,还与现代化国家发展战略分不开。

探索创新垃圾分类制度建设

  整体而言,中国城乡垃圾分类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与国外先进做法相比,还存在差距。但这并不等于说,我国城乡没有探索创新,有的地方其实很早就做出巨大努力,也取得很大成效。这是进一步推动全国全面开展垃圾分类活动的基础。

  一是在“实”与“细”上下功夫,使垃圾分类切合实际与富有成效。多年来,垃圾分类之所以未能在全国城乡真正得到实施,除了观念落后、重视不够,一个重要原因是空谈与不接地气。而真正做得好、影响较大的,往往都是重视细节、强调具体可操作性和能落到实处的。以上海长风街道为例,为撤销垃圾桶而改建垃圾分类站,广大干群做了大量工作。通过调研和反复试验,确立定点垃圾分类站“四要素”,这包括位于主干道以便于运车收运、远离居民窗户、不让居民楼离得太远、不影响小区车位。这样,就在广大社区科学确定四个垃圾分类站,并实行试点楼居民100%轮值做志愿者制度。为避免类同化,长风街道70个小区还实行“一小区一方案”。再如湖南岳阳白泥村的精细化垃圾分类法:每座房屋前放置三个垃圾筒,每个村民小组设垃圾分离员,负责指导组内居民垃圾分类工作。这样扎实的精细化制度安排,就如机器齿轮的咬合一样,精准有效甚至分毫不爽。

  二是以奖励制度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当前情况下,要真正推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过程中,既需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需要从奖励机制入手,从而形成思想、道德、文化、物质等多方面发展格局。在此,成都天府新区的做法值得推广:一方面,在学校、小区设垃圾分类趣味课堂,由志愿者授课,全面提升人们的思想觉悟和相关知识,培养环保意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设“垃圾分类银行”,学生和市民送垃圾到“银行”积分,再用积分换取礼品。这是一个双向增值、受益、提升的过程。

  三是建立以党组织为核心的评议考核制度机制。长期以来,垃圾分类没得到很好实施,一个重要原因是它被置于工作外,更未被当成大事来抓。浙江临海讯桥镇开展“垃圾革命”制度创新,其重要特点是实行“双评议”制度,以“党建促双评议”制度,通过党支部、党员、党员联系户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开展。在“党员必检+党员联系户抽查”中,使垃圾分类工作获得突破。除“党员月评议”,还进行“行政村季评议”:一级是村两委成员,对全村垃圾工作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考核;二级是村党员(党员包户),结合党员评议对联系户情况进行评议;三级是镇垃圾分类保洁员、督导员(志愿者肩负义务劳工、督导),每村一名,统一服装、无工资,负责指导、评价全村垃圾分类。将垃圾分类纳入党员考评和村级考核内容,有助于找到有力抓手。

  四是为垃圾分类立法,以赋予其法律意义。2019年,上海两会首次对生活垃圾全流程管理立法,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高票通过《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这对于在全国范围加大垃圾分类力度,无疑具有示范作用。

  下一步,全国各地一定会形成关于垃圾分类的制度创新,目前所取得的成就虽多属探索性,但值得研讨、总结、概括、宣传和推广。另外,与城市相比,有些乡村的垃圾分类更有特点和创意,应给予足够重视。

进行观念变革和方法论创新

  垃圾分类已被确定为国家发展战略,这是它今后获得快速发展的关键。不过,也要认识到,目前城乡垃圾分类离党和国家要求还有很大距离,许多方面都处于滞后状态,需要认真对待尤其要进行观念变革和方法论创新。

  其一,从国家层面出台一系列制度,对垃圾分类提出更高要求。这不仅要有宏观层面的大政方针,还要有极富针对性的细则,也需要各省市地县乡村进行相关的建章立制,尤其是将垃圾分类作为政绩考核加以对待。可用“一票否决”的制度安排要求各层级严抓垃圾分类,并将之作为干部考核晋升奖惩的原则标准。

  其二,通过垃圾分类提升公民意识水平。以奖惩制度衡量垃圾分类成效只是一个方面。今后应着力提高公民意识水平,这是解决垃圾分类难题的关键。如日本规定:垃圾需定点定时集中投放,过时不候;如有违犯,邻居会抑制,甚至不让其参加公共活动(村中十项事务有八项不允其参加,即所谓的“村八分”)。我们应借鉴这一做法,从公民权益角度对不实行垃圾分类者进行限制。

  其三,建立相应制度,以提高违反垃圾分类者的成本。有些国家实行了“多投垃圾多付费”原则,我国也可建立相关制度,提高丢弃垃圾的成本,尤其对那些不可回收的有害垃圾,要加大处治力度。若随意产生或丢弃有害垃圾,社会就必须让其付出无法和无力承受的高成本。

  其四,抓好传帮带,重视指导和引导,强调源头建设。要形成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带头作用,除自己做好垃圾分类,还要多做志愿者;要加大垃圾分类全方位宣传力度,尤其要有专业讲解和细心指导;要从孩子抓起,在大、中、小学开展垃圾分类社会实践,并以学生促进家庭和社会。这样才会有光明美好未来。

  垃圾分类是一种习惯,也是衡量一个人、家庭、社会、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还是衡量“文化软实力”与未来发展的试金石。当前,我国经济、政治、军事等都获得长足发展,在环保、文化上也有清醒认识和自信;那么,像“垃圾分类”这样的事更需要得到重视,并取得历史性突破,成为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