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1月09日 08: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牛建林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强调了人口健康的时代意义。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对人口健康状况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健康的内涵不断丰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健康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健康是多维的,包括生物、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多个维度的含义。体魄健全、精力充沛是健康的基本要义,处世乐观、应变力强、社会经济效能良好、与环境和谐融洽也是健康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次,健康是相对的、动态变化的。人类面临的主要健康威胁随时间经历着重要的演变;同时,个体因所处环境、调适和应对能力、行为、资源等方面的因素,健康特征存在重要差异并处于发展变化中。健康的丰富内涵不仅为健康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对健康指标和测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代社会中,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转变以及主要疾病类型的转变,人口健康状况呈现鲜明的时代特征。一些退行性、人为性疾病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与此同时,一些隐性健康问题、亚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问题等成为健康测量亟须关注的内容。此外,与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相联系,人口健康存在明显的分层和差异化趋势,这也增加了健康测量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SDG2030)将健康列为当下国际社会须致力实现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并从病患、死亡、环境污染、安全防护、医疗服务利用等方面明确了13个具体健康目标,为全面促进健康发展、使所有人受益制定了行动纲领。我国2016年通过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同样强调了健康发展的时代要义。这些健康转变特征与行动纲领为新时期科学地设计和收集健康指标、开展健康研究提供了纲领性指导。
社会科学研究中健康测度的收集方式
目前社会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健康数据,主要来源于人口普查和社会抽样调查。由于人口普查的调查规模大、实施难度和成本较高,因而各国人口普查中收集的健康指标数量通常较少,以个人自报健康状况及其对日常工作或生活的限制为主。由于设计和规模方面的优势,普查数据收集的健康信息对于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的人口健康状况、进行健康研究和制定相关发展规划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与人口普查相比,抽样调查通常可以涵盖多个维度,收集不同类型、相对丰富和详尽的健康信息,成为现有社会科学研究中多数健康指标的主要来源。与普查相类似,抽样调查收集的健康指标大多为自报式的健康特征,即测量主要依靠填答者对健康状况的自我汇报。近年来,少数抽样调查在自报式健康信息以外,也收集目标对象的客观体测指标,由专业卫生工作人员配合收集。这些体测健康指标为丰富健康指标体系、检验自报健康指标的含义及其有效性、拓展健康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源。不过,受制于测量工具和设备的特殊要求以及研究伦理方面的限制,这类指标的实际收集难度更大、成本更高,现实中收集和使用都还比较有限。
近几十年来,应健康快速发展变化的研究需要,一些抽样调查开始追踪收集纵贯的健康指标。这些指标直接测量个体健康的变化特征,为研究人口健康的变化轨迹、理解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对健康的潜在影响提供了数据基础。与以往“快照式”的健康指标相比,这些动态健康指标有助于深入理解健康的发展变化轨迹和作用机制,为拓宽社会科学对健康的研究视野,有效开展健康预防和干预提供了科学依据。
除上述数据收集方式,近年来,互联网和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为健康大数据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机遇。随着医疗健康服务、消费和管理平台的电子化、程序化,不同类型的健康大数据出现,成为当代人口健康数据资源的重要形式和有益补充。在这一背景下,社会科学研究者也开始利用这些新的数据载体和收集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包括对医疗大数据的分析,对抑郁症患者及其自杀倾向和方式的大数据识别和分析等。
健康指标的主要类型、
测量成本和效率
健康的丰富内涵决定了健康指标具有多维复杂性。从测量的维度来看,健康指标既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等特定维度的指标,也包括综合性健康指标,如自评一般健康状况。从指标内涵的复杂程度来看,健康指标可以分为简单的健康指标和复杂的健康指数。此外,健康指标不仅需要反映健康状态或结果,还测量与之相关的健康行为、健康风险、调适和应激能力、资源与环境等特征;健康变化轨迹的测量也是健康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而言,不同类型的健康指标有各自具体的定义、内涵与外延,其测量的具体目的、适用范围或对象、所包含信息的丰富程度等特征均可能有差异。科学的指标设计要求,所有指标须进行科学的论证,对上述各方面作清晰明确的界定。不过,在实际测量和应用中,由于各健康指标的收集难度存在差异,其信息可得性、有效性和数据质量迥异。
自评一般健康是迄今为止社会调查和研究中最为常见的健康指标。部分原因在于该指标易于收集,测量方式简单易懂,填答所需时间短、不需要被访者进行过多的思考或回忆。因而,在实际调查中,该指标出现单项拒答或“无法回答”的可能性很低。不过,该指标的简约性是有一定代价的。不少学者认为,该指标实际所蕴含的健康含义难以精确界定,填答者可能存在不同的理解和反应;也有研究针对该指标在不同个体或人群之间的可比性提出了质疑。相关的争论仍在进行,不过,目前国内外较为一致的学术观点为,“自评一般健康”测量个体的综合健康状况,能够反映个体所感知的各种健康问题,对个体后续健康变化具有较强的预测力;不过,它并不能有效测量个体未感知到的健康问题或风险。
与自评一般健康状况相比,特定维度的健康指标往往相对具体、详细,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不过,这些具体的指标也并非没有代价。在数据收集和实际使用过程中,单个指标难以全面反映目标对象的整体健康状况,因而往往需要组合使用多个健康指标。加之,这些指标旨在测量健康的特定方面,指标的设计更为精准,信息更为具体详细,其收集过程往往需要个体必要的回忆、辨别、推断等。这就意味着,这些具体的健康指标的填答时间、填答难度可能增加,调查成本因此上升,出现拒答、“说不清”或不愿配合的可能性也往往更高。
健康指标的质量、可比性
和测量效率的提高
社会科学研究中健康指标以自评或自报的健康占绝大多数,这类指标的质量和可比性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对自评或自报的健康信息而言,个人对健康的理解、评估和汇报行为构成“测量工具”的一部分,这些与“测量工具”相关的异质性,既有随机的成分,也可能包含一些系统性的偏差。例如,迄今为止,大量的研究发现,男女两性对健康的评价和汇报行为存在系统性差异,这些差异并不能完全解释为男女两性健康状况的差异。类似地,在不同文化和社会环境中,个人对健康的自评结果存在系统性差异。这些系统性的汇报差异,有可能损害指标的可比性。
需要强调的是,健康具有多层次的内涵,健康的测量无法完全脱离个体的健康感受和自我感知。例如,健康状况中包含一些能够自我感知但无法通过外部手段测量的特征,如亚健康状况。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自评和自我汇报是健康测量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过,完善和发展健康指标体系仍然十分必要。这不仅是科学研究人口健康的重要基础,也是深入理解健康差异及其变化机制的客观要求。
结合健康指标体系的特点,提高健康指标的质量和测量效率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坚持科学设计和规范测量原则。任何指标的设计都应当在明确其测量目的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测量过程应当尽可能规范和标准化。其次,重视对指标体系的科学研究,坚持系统科学的评价和检验机制。在科学设计的基础上,对不同的健康测量进行交叉检验和评估,将指标质量的评估和检验贯穿于科学研究的各个阶段。再次,优化数据收集方式。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数据收集方式的特点及其对不同健康指标的收集成本—效率,在社会层面统筹组合不同的数据收集方式,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数据收集质量和效率。最后,合理评估和利用信息化时代的多种数据信息,不断丰富和发展健康指标体系。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