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研究中的共识话语和创新话语

2019年01月02日 09: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张乾友

    当一个学科中的大多数研究者都在不断寻求话语创新,同时还能取得相当广泛的话语共识时,这个学科才能始终引领人类的认识进步。

  在研究对象本身不断变化的前提下,公共管理研究中多元话语的存在是一种正常现象,它反映了研究者试图捕捉现实之细微变化的努力。共识是一种社会建构,在不同中找到共识,把这种共识运用于解释或指导实践时,就是在试图规范社会实践。在这个意义上,寻求共识话语是公共管理研究能对实践产生影响的必要条件。如果不能成为共识话语,本来有着很强创新意图的学术话语也终将淹没在翻滚的知识浪潮之中,而无法兑现其作为创新话语的前景。就此而言,作为一个实践性极强的知识领域,公共管理研究者负有寻求共识话语的义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产出更多的创新话语,并通过话语创新来推动实践创新。

  共识话语和创新话语应处于平衡状态

  如果某个领域的研究者在他们共同关切的问题群落上无法取得实质性的共识,这就表明这个领域就这个问题尚未取得共识。在这种状态中,没有哪一种观点或解释能够被足够多的研究者承认,这表明研究者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层次有待继续提高。同时,如果某个领域的研究者在他们共同关切的主要问题上都长期拥有不受挑战的共识,这就表明这个领域的知识进步较为缓慢。如此,共识话语的权威性不断得到再生产,就会进一步压制挑战它的努力,久而久之,这套话语体系就会逐渐失去对其研究对象的解释力,也因之失去自身存在的知识合法性。

  就此而言,公共管理要保持学科的生命力,应当处于共识话语和创新话语间的某种平衡状态。其中,共识话语的存在表明公共管理的研究者有着很强的意愿去了解彼此的研究工作,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去辨别各自研究的得失,并在此基础上承认某种主导性话语的权威性。经过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公共管理就实现了自我证成,基本理论主张将拥有对各种合理质疑的充分回应性,各种研究工具也将拥有对其理论主张的充分辩护能力。而创新话语的存在表明公共管理中的研究者有着自我反思、不断提升的品质,他们不把共识话语等同于真理,而是希望通过挑战共识话语的权威来开辟寻求真理的其他途径,并由此推动共识话语不断趋近于真理。当一个学科既存在得到广泛承认的共识话语,又能够不断产生创新话语并推动共识话语的自我修正时,这个学科就能比较好地回应对研究对象的认识需要,也能推动在相关问题上的认识进步。

  创新话语的产生可能出自两种原因。一种原因是,社会现实本身是不断变化的,因而即使某种共识话语对特定阶段内的社会现实做出了极具真理性的解释,随着现实的变化,它的真理性和解释力不断下降,从而要求研究者通过话语创新来更新知识。另一种原因是,人的认识都是有局限的,即使某种共识话语在特定条件下具有极高的权威性,也并不意味着它就代表了真理。因而,即使社会现实本身并未发生重大变化,出于求真的目的,研究者也不断进行话语创新。

  因此,虽然是否存在共识话语是衡量一个学科是否处于较高认识层次的重要标志,但共识话语并非研究者墨守成规的结果,而是他们共同创新的产物。当一个学科中的大多数研究者都在不断寻求话语创新,同时还能取得相当广泛的话语共识时,这个学科才能始终引领人类的认识进步。

  创新话语建立在共识话语的基础上

  不过,创新并不等于另起炉灶。公共管理要创新话语并不意味着我们应当完全撇开现有的共识话语,不回应其对现实的任何关切,不承认其任何的真理性与解释力,而自行发明一套迥然相异的话语体系。相反,创新话语一定是建立在既有共识话语基础上的。之所以要进行话语创新,是因为我们深切地认识到了当前共识话语的缺陷,看到了变化中的现实对其提出的挑战,或其中所蕴含的陈旧思维方式对人们认识进步的阻碍。换句话说,创新话语出自认识进步的真实需求,如果不是出自这样的需求,那就只能得出独白话语。

  所谓独白话语,是指既不出自认识进步需求,也不为寻求话语共识,而仅仅为了标新立异才刻意制造与共识话语之区别的那些知识产出。认识进步是研究者的共同追求,所以,出自认识进步需求的话语创新一定具有寻求话语共识的指向。在这个意义上,创新话语虽然会和共识话语及非共识性的其他话语保持距离,却不是一种独白,而具有广泛的可理解性和很强的可沟通性。而在排除了认识进步这一目标的约束之后,为了标新立异,独白话语则必然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掩盖其可理解性,来拒绝与其他话语的沟通,以避免其沦为“陈旧”的共识话语。在失去了可理解性与可沟通性之后,独白话语事实上就成了一种伪知识,它不仅不能为我们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信息,反而成了我们在寻求认识进步中必须加以甄别和剔除的干扰因素。

  在理想意义上,公共管理应当同时包含共识话语和创新话语,而不应有独白话语的立足之处。一个学科中充斥着各种独白话语,就表明这个学科已经失去了推动知识进步的能力。但在现实中,独白话语是所有学科都无法彻底根除的一种现象。正如许多学者指出的,自沃尔多与西蒙的争论以来,公共管理这一研究领域进入了一个大分裂时代,学科性的共识话语自此破灭且迄今未能重建。而基于具体现实变革的研究虽然产出了许多创新话语,但不同话语间的相互理解与沟通则存在一定的困难,从而使一些本来带有创新意图的学术话语相互呈现出独白的特征。这种状态的一大表现就是这一领域中存在一些相似概念,这些概念指向的都是大致相同的实践问题或理论问题,其提出者和使用者对它们所指向问题的描述与解释也具有很高的重合度。因此,公共管理研究者应通过进一步的学术沟通来凝练话语共识。

  在差异的基础上形成共识

  寻求话语共识有两方面的具体要求。对公共管理研究者来说,它要求我们对其他人的研究持有更加开放的立场,充分承认其他人研究中的合理之处,在此基础上促进彼此间的学术对话。同时,这也要求我们明确指出其他人研究中的不合理之处,从而降低彼此走向独白式发展的可能性,尤其是要拒绝独白式的“创新”行为。

  对公共管理学术界来说,它要求研究者作为一个整体应当确立某种质量标准,以更有效地剔除那些毫无共识取向的独白话语,从而提高公共管理学术界整体上的创新能力。当然,这种质量标准本身应当包含差异化的研究取向,因为只有在差异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共识。总的来说,这两方面要求共同指向的是营造一个健康的学术共同体。只有当存在一个健康的学术共同体时,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独白话语,并通过维持共识话语和创新话语间的平衡来促进公共管理的知识进步与实践进步。

  社会科学研究是一个话语建构的过程。无论一名研究者是从经验现象还是从抽象理念出发,都会通过一系列的概念来对其研究对象进行重组,将研究对象变成一种易于被理解和在逻辑上自洽的学术话语。当将其研究对象不断向外扩展,并相应地建构出一条条新的学术话语时,研究者的研究产出就逐渐构成了一个话语体系。这一话语体系将构成对某个问题群落——无论这一群落源自某个实践领域还是某一套抽象理念——的一种独立理解。而当许多研究者就某个问题群落都产出了共识性的话语体系或都认同关于这一问题群落的某种主导性话语时,该话语体系就构成了一种学科性的知识。在知识领域,学科往往表现为一种共识性的话语体系。通常来讲,学习一个学科的知识意味着学习该学科中被认为已有共识的学术话语和关于这些话语的共识性理解,前者决定了该学科的边界,后者决定了该学科的知识视角。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