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动社区微治理创新

2019年02月27日 08: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范艳春

  伴随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有着地域和生活经验等方面差异的人聚居在城市社区,街道办事处与居民委员会成为社会治理的基层结构。为了承接越来越多的行政管理职能,街道开始设立社区工作站(深圳)或社区服务站(北京)。在实际运作中,社区党委、居委会与工作站/服务站往往是多块牌子、一套班子,行政管理、服务以及居民自治功能通常混合在一起。“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呈现的便是社区终端不堪重负的情况。这同时也导致社区党委、居委会与工作站/服务站的管理与服务难以奏效。例如,在社区活动中,往往只有老人孩子参与,而且通常是固定的一批人,这种情况也成为了社区常态。社区建设仅仅依靠社区这一层的架构,导致的结果往往是社区不堪重负;同时也难以解决社区参与的最后一百米问题。为寻得解决办法,本文将以深圳宝安区为例进行探讨。

  从2016年起,深圳宝安区通过不断加强党委领导、优化基层治理结构、调动党的执政资源、发挥党委政治功能,建立了一核多元的现代化社区治理模式;并于2018年3月下发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现代化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广泛推行党委领导的一核多元社区治理体系建设。2018年9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建与基层治理创新”课题组进入宝安区5个社区调研发现,党支部建设带动了社区微治理创新。

 微治理创新形式灵活多样

  所谓社区微治理创新,是指在居民小区里,由党支部、业委会和物业形成的小区治理结构。我们下文以海旺社区、怀德社区与劳动社区的案例来说明什么是微治理创新。

  海旺社区占地面积5.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万余人,常住人口超过4.8万人,实际居住人口超过12万。海旺社区人口多,以商品房小区和写字楼为主,社区党委、工作站、居委会共有48名工作人员,是典型的小马拉大车的社区。街道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委(以下简称“两新党委”)、社区党委积极发展小区党支部,2018年共成立了7个小区党支部与片区党支部(两个小区联合成立的叫片区党支部)。丽晶国际小区业委会和党支部联合物业建立小区协商共治的机构。在党支部领导下,业委会主导和监督、物业参与,在小区中推行公民自治公约(楼栋文明公约、停车文明公约、养宠文明公约)。通过居民公约来建立居民之间的信用体系,解决在社区管理和服务层面无法解决的社区三大难:楼道堆物、养狗和停车。同时,经向党工委申请,物业拿出120平方米的公配物业作为党员活动中心以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

  怀德社区是宝安区的村改居社区,占地4.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不到1000人,但居住人口超过5.5万。永福苑小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居民小区,属于安居房,面向全家都是深圳户口的夹心层。小区的配套设施差一些,如公共场地少、人口密度较大,位置也在比较偏的地方。2013年居民入住后,在老党员积极筹备下,业委会得以在2014年成立,后又在福永街道两新党委和怀德社区党委的支持下于2016年10月成立小区党支部。党支部领导,业委会与物业配合,形成矛盾调解、文化生活以及社区服务的微治理结构。例如,在山竹台风来袭时,党支部党员成立应急小组,排查楼道堆物,保护居民财产安全;党支部、业委会和物业联合举办每年一届的小区春节联欢晚会、百家宴等活动,拉近邻里关系,丰富小区生活。

  劳动社区也是宝安区的村改居社区,面积为14.8平方公里,约6.7万居民,其中户籍人口不到20%。社区治理创新试点改革以来,劳动社区成立了7个党支部,马鞍山小区党支部就是其中之一。马鞍山小区党支部在小区宣传栏旁放置了心愿盒子,每隔几天会查看一下是否有居民反映的问题。党支部的党员也都在小区的宣传栏亮了身份,鼓励居民有需要时第一时间和社区党员取得联系。党建工作和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中沟通和解决问题的平台不可或缺。由于马鞍山小区是居民自建房,根据相关法律不能成立业主委员会,这样一来物业公司就没有了监督。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劳动社区构建了以小区党支部为依托、以党员干部为骨干的邻里互助社,将党建工作与居民生活紧密地结合了起来。邻里互助社于2017年11月成立,自此小区居民有了一个沟通协商和参与解决小区事务的平台,大家通过心愿盒子和找党员反映的问题都会拿到互助社平台上来讨论和解决。小区养狗的问题、乱停车的问题、环境卫生的问题,一个个都在这个平台上被解决。不仅如此,这个平台也成为一个发展小区新党员的途径,一名“90后”的年轻人就是因为看到小区党支部为大家服务而受到感触后主动提出入党申请,目前已成为一名预备党员。

 微治理创新带来社区治理大变化

  党支部引领的小区微治理创新带来了社区治理三个层面的变化。

  首先,小区微治理创新带来了治理结构的变化,将社区治理结构下沉到小区。以宝安区的社区为例,社区的治理半径平均为3.2平方公里,人口为4.3万人,而小区微治理结构往往只服务1个小区,人口在几千人,真正能做到最后一百米的覆盖。社区工作人员认为,“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只有小区微治理才能真正帮助社区治理实现这个目标。

  其次,小区微治理带来治理逻辑的变化。在社区层面的治理多为服务与管理,但小区微治理却具备了居民自治的要素。业委会是居民的组织;党支部由小区党员组成,既是居民组织,也是党组织。党支部、业委会和物业三驾马车,既将小区治理的利益主体纳入治理中来,又能发挥党支部带领群众、团结群众和教育群众的功能。在社区治理上,如停车、楼道堆物、养宠物、居民纠纷等细微但却易引发居民之间、居民与管理者之间矛盾的事项,尤其适合在小区微治理结构上进行调解与处理。相比社区而言,小区微治理结构更加灵敏和柔性。例如,海旺熙龙湾小区曾发生两起纠纷事件,一是居民反对商家在居民楼里开设美容医院,另一个是某小区反对拆迁事件。在纠纷发生时,小区党支部能第一时间发现这些纠纷,同时还使用更为柔性的力量来调解纠纷。

  再次,小区微治理确保了党的有效领导。作为社区治理的毛细血管,小区微治理与社区治理的微血管天然连接在一起。小区党支部纳入社区党委与街道两新党委的领导,一方面保证了在社区微治理中党的绝对领导地位;另一方面,党的领导也让小区党支部天然具备公信力,畅通的党组织体系也便于协调行政力量与行政资源,帮助社区问题迅速解决,夯实党组织在基层治理的领导。例如,调研的多个小区党支部都提到,通过党工委系统可以申请到党建的经费来组织社区的活动,进行小区内的评选活动。在福永街道的白沙社区,党支部在街道两新党委的支持下协调物业在物业管理处建立综合服务平台,为居民办事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基层党建是微治理结构的核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宝安区的社区微治理创新与宝安区近几年大力投入资金、进行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分不开的。在区、街道两新党委以及社区党委的支持下,一支强有力的基层党支部队伍得以建立。此次调研发现,这些小区党支部书记已经成为社区治理的中坚力量。作为小区中的优秀成员,他们没有行政职务,仅以服务和奉献的精神带领小区党员积极为居民提供义务服务。党支部在社区治理的最后一百米既是党的组织力的体现,也承担着团结和教育群众的政治功能。那么,在接下来基层治理创新中,发展并善用党的基层组织,为这些退休或在岗的党员同志提供更好的支持(如基于社区工作能力建设建立小区微治理经验交流机制),将能真正地将党建与社区的多元共治有机结合起来。

 (作者系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建与基层治理创新”课题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