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2月21日 09:3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王海涛
在从社区管理转向社区治理的过程中,居民主体性建构、治理主体多元化、社团组织发展、社会资本培育等诸要素之间只有通过多元、立体的信息流动、资源共享,整合碎片化资源,社区治理才能深入推进。基于信息流动、沟通对话的社区传播系统,成为事关社区治理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
培育社会资本
国内多数学者将社会资本理解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网络,行动者嵌入其中,将提升行动者价值。学者方亚琴、夏建中认为,“在利益、兴趣和情感构成的多重交往动机的作用下,社区可能成为一个复杂的互动系统,从而成为社会资本的一个来源”。社区居民不参加或消极参加社区公共事务,关键在于碎片化的社区资源难以形成社会资本,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生活服务需求。
社区所隶属的街道办事处等政府机构通常是社区公共资源的最大拥有者,同时社区资源也广泛分布在不同的社区组织和居民个体中。这些社区资源只有通过有组织的交往网络,才能形成社区社会资本。这个交往网络既包括社区各组织之间的交往,也有居民个体之间的交往,还有组织和居民之间的交往。
要催生社会资本培育的有利因素,限制不利因素,需要促进信息的无障碍流动。只有信息充分流动,人与人、人与组织之间才会产生联系,并建立相对稳定的关系。因此,构建社区传播系统,特别是积极应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传播路径和方式的创新,显得格外重要。
首先,社区传播系统通过监测社区动态,发掘社区资源,吸引居民对社区的关注,从而使其参与到社区事务中。居民生活在社区之中,原本对社区动态有着天然的关注。但现实中社区动态信息传播的不顺畅,导致了居民对社区的漠然与隔膜,许多潜在的社区资源并不为居民所了解,从而无法对居民产生吸引力。
其次,社区传播系统充分发挥第三方的中立作用,在政府、社会、市场和居民个体之间牵线搭桥,形成政府之外的另一个社区交往网络中心,使分散的社区资源在这个网络中流动起来,让社区网络之中的个体和组织都有所获益。
最后,社区传播系统推动现实中集体行动的出现,为居民持续参与社区治理提供可能。一方面,缺乏信息沟通机制的社区居民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分散状态;另一方面,社区治理主体如政府的信息多以自上而下的告知性质出现。二者的结合导致社区居民真正自发持久参与到社区事务中来有一定难度。社区传播系统的建立,可以使社区居民就兴趣爱好、日常社区事务等各种话题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形成潜在的共同体意识,同时社区传播系统通过对社区各治理主体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分类,让居民个体通过参与社区事务而分享到相关社区资源,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和持久性。
协调多元治理主体
从我国社区建设发展的历程来看,随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在城市中单位社区随着单位制迅速建立而形成,社区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而随着社会转型和社区治理的改革,行政色彩有所淡化,但由于社区自治能力尚未成熟,政府力量的扶持非常有必要。
一方面,作为社区治理的传统主体,居委会的地位依旧稳固。学者郭圣莉认为,居委会作为实质上街道下级组织仍然处于社区权力中心,与业委会、物业、社团等组织相比,居委会仍具有核心影响力。另一方面,当前城市社区治理主体已经从居委会单一中心转向多元化并存,特别是在倡导多元主体参与的社区治理中,社区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已经成为现实。而在这个过程中,社区传播系统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区传播系统有利于社区信息的公开透明,传统治理主体如居委会、物业的议事决策将接受来自多方面的监督,进而制约其职能的越界和滥用。传统的社区信息传播多通过一级级的组织传播得以实现,渠道单一,缺乏互动,且多为口口相传,难免出现信息缺失或错误。在构建社区传播系统的过程中,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开通微信公众号,社区居民组建起QQ群、微信群,各方的信息得以及时公开使彼此获知。同时,政府的组织传播渠道与居民自发的传播渠道可以通过“互嵌”的方式进行对接,从而建立起居民与政府、物业的对话平台。比如居民的QQ群、微信群允许来自居委会、物业人员加入,居委会、物业控制的社区宣传栏、报纸等为居民开辟专门区域,方便其参与社区事务等。
社区传播系统增加了社区链接社区以外如上级政府、新闻媒体的渠道,而社区以外上级政府和新闻媒体对基层政府组织的职能运行可以起到监督作用。传统媒体特别是当地都市类媒体出于媒介制度和市场竞争的考量,对社区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居民个体,报道内容多以房产证办理困难、邻里纷争等民生题材为主。当前,新媒体的发展和政府的职能转变,使得社区居民的利益诉求有了更加畅通的表达渠道,能够更容易引起上级政府的重视和回应。这一状况使得基层政府组织在介入解决集体诉求时更加注意听取居民意见,从而使社区居民的议价能力有所提升。
社区传播系统实现了社区居民的横向连接,使得居民拥有了话语权和组织动员能力,并能迅速转化为集体行动。社区居民拥有集体行动的潜在能力是保障其利益诉求的内在支撑。社区居民的传统交往方式多是通过参加社区活动或者在社区中散步聊天而熟悉的,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社区网站、社区QQ群、微信群彼此连接起来,他们连接的目的也多是出于生活需求和共同兴趣爱好,比如交流育儿经验、装修信息、参加户外旅行等。原来分散的居民个体因为加入了不同的小群体而彼此连接,这种连接赋予了居民组织动员能力和集体行动的前提。这种潜在的集体行动能力势必会引起其他治理主体的慎重考虑,并对其形成一种无形的制约。
营造公共空间
社区传播系统对于社区公共空间的营造有着特殊意义,与此同时社区公共空间也是社区传播系统得以存在的重要基础,二者相辅相成。
社区传播系统对社区信息而言,如同拥有服务区的高速公路。社区信息在高速公路上自由传播,并在服务区中汇集讨论。随着社区信息的充分流动传播,社区居民逐步了解社区的大事小情,并对社区事务展开讨论。借助网站论坛、QQ群、微信群等非正式虚拟空间,社区事务的讨论得以实现随时、随地的“场景化”,并且避免了面对面意见互动的顾虑和尴尬。在虚拟空间讨论正式话题,符合中国人的交流习惯。“面子”文化使得公开场合的议题讨论往往为了顾及彼此颜面,防止失和,难以触及议题的实质。而双方一旦撕破脸皮,又很难心平气和地坐在一起,往往意气用事,甚至发生肢体冲突。网络空间的存在就像一个缓冲阀,规避了直接公开讨论的弊端。
当前我国社区中各治理主体拥有各自的公共空间,彼此之间缺少沟通的渠道,从而难以形成社区的公共空间。社区传播系统的构建将有助于打破各自空间的界限,逐步孕育出新的真正意义的公共空间。在网络空间中的公开讨论有利于居民个体的意见表达,但社区议题的最终解决还需要回归到现实中来,通过与其他治理主体如居委会、物业公司等协商解决。
社区传播系统是线上信息和线下对话的结合,其中既有网络媒体的线上传播,也有社区中的组织传播、人际传播,同时也包括线下的座谈会、业主大会等多种形式的对话。社区媒体理应在社区信息传播中发挥核心协调作用,逐步构建以社区媒体为中心,多种传播形式共存的社区传播系统,并充分利用自己的第三方角色,使政府、物业、居民三者之间的对话沟通常态化、制度化,拓展社区公共空间,从而深入推进社区治理。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