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改革开放史的三种群众视角

2019年01月08日 09:5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张学见

  在4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群众既是重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也是观察者和记录者。以群众的视角对改革开放历程进行调研与思考而形成的史料,是改革开放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梳理这些史料,分析其中关怀的主题,总结其中内蕴的价值,有助于更加细腻地把握40年改革开放的时代脉搏。

  书写自我:个人生命史的微观叙事

  在人类历史很长一段时间里,普通群众在很多情况下属于沉默的群体,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生活在历史中,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记忆”。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不少普通群众“自觉”地记录其在这一历史时期“生命存在的感受”和个人生命史演进的轨迹。

  在这方面,已刊最有代表性的史料,当数陕西农民侯永禄留下的个人生命史记录。侯氏在70余年的生命旅程中,有60多年时间是一手拿锄头,一手握笔杆,留下400多万字的资料。这些资料时间跨度大,始于1940年,终于2000年,改革开放时期的内容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侯氏后人在其去世后,根据上述资料,整理出版了《农民日记》《农民家书》《农民笔记》《农民家史》和《农民账本》。

  这是农民以自己的笔触,以丰富的信息量,所记录的改革开放时期的个人生命史。这些资料不仅记录了侯氏个人生命史,也载写了侯家三代20余口人,在改革开放时期如何与时代对话,时代又是如何雕塑他们命运的。特别展现了侯氏6位子女是如何抓住历史机遇,最终通过高考升学、参军入伍实现农民身份转变的历程。但历史的发展,时代的转型和进步,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侯家在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中,同样也经历了不少时代“考验”,就业问题、失业问题、住房改革、养老问题等相继“出场”,普通人物的命运随着历史的大潮起伏前进。

  调研中国:民族命运的宏大关怀

  上述论及的一些已刊民间史料,主要聚焦于改革开放时期的一些群众个人生命史。但需指出的是,群众所留下的已刊史料并非仅仅局限于对自我生命的书写和表达,不少已刊民间史料凝结着记录者对改革开放时期国家命运、民族福祉的宏大关怀。

  比如一些财经领域的观察者,多年来一直以民间的视角考察当代中国一些企业的发展。改革开放40年,国内一些“明星”企业,曾经为业界之翘楚,光彩夺目,但最终却没有发展壮大起来,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昔日的“明星”企业黯然退场?观察者基于多年的实地调研和访谈,最终形成了扎实的调查报告,其间荟萃了改革开放40年来19个中国企业由盛转衰的经典案例,并分析了这些企业失败的原因。这些观察和分析提供了一个解决此类问题的视角和线索。实际上,群众通过不同方式,深入基层,深入民间,经过对改革开放一些问题的实地调研与分析,往往也能为我们了解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史的诸多问题提供一些新鲜的认识,使我们对改革开放史之认知更加深入。

“他者”言说:来自域外的表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越来越紧密地融入世界。作为一个日渐兴起的大国,中国的历史与发展现实也日趋引人瞩目。为了更好地“阅读”当代中国,一些境外人士亲临改革开放现场,并记录他们对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思考。这些来自域外的、对中国改革开放的“他者”言说,更多地是作为境外民间人士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自我认知。这些记录不少还被翻译成中文,并在中国出版,成为改革开放史研究独具特色的资料。

  例如华裔美国学者黄树民,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多次到福建林村进行长期的田野调查,特别是对该村村支部书记叶文德数年的跟踪访谈,最终形成一份调研报告《林村的故事——一九四九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并由三联书店于2002年出版,备受学界关注。书中记述了叶氏作为一名受过多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共产党人,当中国改革开放大门打开后,他忠实高效地执行党在新时期大力发展经济的任务,帮助村民整体告别贫困。而面对林村村民贫富悬殊日渐突出这一问题,叶氏对此也深表忧虑,他对村民有着深刻的怜悯之情。应该说,黄树民这份域外民间调研报告没有先入为主的偏见,而是在访谈、研究的基础上呈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理想的真实的村支部书记形象,为我们从事改革开放史研究贡献了一个经典的个案。

  总之,从上述一些已刊民间史料出版状况来看,这些史料既有侧重于普通群众对大时代自我命运的关怀,也有聚焦在改革开放的历史风云际会中,普通群众对民族国家生存前景的牵挂。关注自我,情系国家,“家国叙事”是改革开放史已刊民间史料的生动主题。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