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推动教育社会学发展

2018年01月17日 16:3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潘玥斐

  教育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教育社会学采用社会学的视角、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问题,探讨教育问题与社会问题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一门极具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学科。

从教育与社会关系视角出发

  在现代社会,教育极大程度地影响了个人命运和发展机会,教育资源分配状况是影响社会流动的关键因素。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春玲认为,教育社会学关注教育如何构造或再生产了社会结构,以及社会结构如何影响教育系统和个人教育获得等问题。透过教育问题可以观察社会运作机制和结构特征,而从社会结构视角分析教育问题,能更深入地把握教育问题的实质。

  “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任何教育问题本质上都有其社会根源。因此,对教育过程的研究,需要教育社会学的理论视角,离开教育社会学,人们很难理解教育结构和各种教育现象。”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教授吴刚表示,教育社会学不是研究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而是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视角来分析教育系统,即先认可这种内在关系的优先性,其研究对象是教育制度、教育过程及教育实践等。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钱民辉表示,在教育政策领域,教育社会学学者活跃在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对政策落实效果的评估方面。在学术研究领域,教育社会学学者一方面关注自身的学术议题,包括关于学科属性以及方法论的讨论和研究;另一方面,关注并回答关于社会科学的问题,诸如关于现代性、社会公平、全球化、中国道路等的讨论。在教育实践领域,教育社会学学者深入到学校做实地调查,所发现的问题涉及管理、教学、人际关系、互动、学校与家庭、社区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越来越受到重视。

重视学术研究的政策效应

  近年来,教育社会学研究关注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为教育实现更好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李春玲表示,教育社会学最传统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研究主题就是教育对社会流动的影响。目前,在我国无学可上、上不起学的现象已基本消除,青少年基本教育权益得到保障,但优质教育机会竞争却更加激烈。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不平衡,以及农村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问题值得教育社会学学者深入研究,探寻解决之道。此外,她还提到,当前,教育社会学的学术性研究与政策性分析有所分离。这种状况不利于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制约了教育社会学研究应该产生的政策效应。

  钱民辉认为,教育社会学当前需要关注的领域分为三个相互关联的层面:一是宏观层面,包括教育与社会公平、教育资源的配置与区域教育发展不均等、高等教育发展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农村教育、少数民族教育等;二是中观层面,包括学校教育改革、课程革新、学校与环境的关系、就近入学政策、超级中学现象等;三是微观层面,包括人的社会化、反学校文化现象、班级里的微权力、留学生问题等。

  形成学科发展的内外合力

  近年来,我国教育社会学研究领域逐步扩展,研究成果大量涌现,特别是定量研究不断深化,但推动教育社会学向前发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吴刚表示,教育社会学研究是一个动态领域,其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一直在不断发展。但由于教育社会学的概念和分析构架的跨学科性,致使其理论研究的难度大大增加,也使得学科队伍建设后继乏力。目前,在一级教育学科下,并没有独立的“教育社会学”二级学科,这与其应有的学术地位不相称。另外,我们并不缺乏基于中国教育现实的经验研究,缺乏的是学术交流平台。我们既需要坚实的理论积淀、敏锐的现实关怀和问题意识,这是推进教育社会学学科发展的内在动力;也需要壮大研究队伍和拓展研究平台,这是推进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外部条件,二者缺一不可。

  对此,钱民辉建议,一是教育社会学研究要打破门户之见和学科壁垒,鼓励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参与到教育社会学研究之中;二是注重对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人才培养;三是加强教育社会学研究同行间的学术交流,追踪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动态和全球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四是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发展需要生产更多的知识,要多做研究、多参与实践、多发表论文、多出版著作;五是我国目前还没有正式的教育社会学期刊,教育社会学研究散见在各种期刊中,如果能有专属的学科期刊,无疑会为促进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带来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潘玥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