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1日 17:5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闫慈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显示,流动老人规模不断增长,流动老人占流动人口总量的7.2%,2015年我国户籍不在原地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60岁及以上的流动老年人口数量接近1800万,未来会有更多“老漂族”出现。“老漂族”是社会变迁中的新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区域分化之下的产物,与特定时期的生育制度也直接相关。“老漂族”跟随外出就业、定居的子女进入异地生活,面临诸多社会问题,他们不是作为一种单纯的社会群体而存在,而是成为当下老龄化社会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化解“老漂族”异地社会融合中面临的诸多问题,探寻完善提高“老漂族”异地生活质量的社会支持实践路径,不仅关系到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更是关系到家庭、社区和社会的整体和谐与有序发展,同时也是增强老年人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基础所在。
“老漂族”在社会融合中困境重重
“老漂族”群体在异地生活中总是感到“社会排斥”大于“社会融合”,究其原因,无外乎几个方面。首先,大多数“老漂族”的经济来源是退休金和养老金,但由于我国地区差异以及经济整合存在的缺失,各地在养老金标准、医疗保障、交通出行、文化休闲等生活领域都有着不同的规定和享受范围。因此,“老漂族”在子女就业地生活中难免受当地条件制约,造成诸多不便。其次,文化融合是产生一切社会交往的前提,但由于“老漂族”群体在长期的工作生活中已经形成固有的价值理念和处事原则,到了新环境,地区差异和社会交往原则的更新迭换,造成他们在文化接纳过程中出现断裂,包括地区间的语言差异直接影响着“老漂族”的日常交往,以及异地文化属性的差异,包括消费理念、闲暇方式、饮食习惯、节日风俗等诸多方面带来的文化冲击,使带有强烈异质性的“老漂族”群体很难快速适应新环境。再次,“老漂族”初入陌生环境,交际圈狭窄,导致社会参与表现匮乏,难以融入当地固有的交际圈,且大多数“老漂族”社会交往程度浅、频率低,多处于礼貌性交往,在社会参与中始终处于边缘地带。同时,由于“老漂族”对迁移地的身份认同受到地区经济、文化、政策、制度的多重影响以及缺失的归属感造成他们身份上的失根和精神上的失落,很难在异地从根本上探求迁移的价值和生存意义。最后,“老漂族”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影响社会融合的重要因素。远离家乡的“老漂族”在异地饱受着陌生环境、枯燥生活带来的寂寞感和孤单感,以及对自身健康状况的焦虑感和对疾病甚至死亡的恐惧感。只有从心理上融合了异地的生活,才是“老漂族”真正对新环境认同的开始,也是真正融合异地的标志。
政府重视是助推“老漂族”社会融合的前提要素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综合群体性特征和社会融合理论来看,“老漂族”的社会融合状态直接影响着各群体间的相处状态,从而进一步影响着全社会的整合和团结。“老漂族”是一个家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族成员间的重要纽带,尽管他们在物理状态下实现了流动和迁徙,但更需要实现心理上的融合。近几年来,有关部门不断发布促进“老漂族”异地社会融合方面的相关文件,并改善相关政策制度,为“老漂族”适应新环境下的新生活铺平了道路,这不仅是当下老龄化社会的时代需求,也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方向。
当前,政府应该在政策层面继续给予“老漂族”更多的支持,加快推进制度改革,不断提高配套保障程度。一是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为人口迁移和劳动力流动减少阻碍,打破户籍制度下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公共服务等造成的地区差异,逐步降低对社会保障体制和户籍制度的依附程度。二是加快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应对当前大中城市资源配置的供需矛盾,以更加宽容开放的态度,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满足和保障流动人口获取当地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努力完善当地社会合理的人口流动机制。三是逐步推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使“老漂族”群体在异地也能享有同等的公共服务,真正感受到“老有所依”。四是建立医疗保险报销系统的全国联网制度,从源头上消除“老漂族”最为关心的看病难问题。
社区融合是开启“老漂族”社会融合的首要环节
社区参与是“老漂族”在社会生活中顺利完成社会融合的重要形式之一。因此,要以“社区融合”为着力点,不断健全服务型流动人口的管理。在日常的社区活动以及事务管理中积极吸纳“老漂族”参与,为他们搭建交流互动的平台,增强其归属感和存在感,构建出和谐温暖的社区氛围。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一站式”服务。切实针对“老漂族”的需求提供相应的社区服务,开展丰富多样的社区活动,增加他们与本地居民的接触,真正起到促进“老漂族”社会融合的作用。“老漂族”的异质性意味着这是一个多特征、多需求、多元化的群体,“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医”“老有所乐”是他们的共同愿望。因此,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不断开发出更多能够满足“老漂族”需求的养老服务模式,同时借助社会组织对个体、家庭、社区的介入,完善社会层面与个体层面的结合,真正解决“老漂族”的社会融合问题。
文化环境是实现“老漂族”社会融合的根本保证
家庭是“老漂族”群体参与度最高的社会交往场域,也是全身心付出和最大心灵寄托的存在,家庭生活的和谐美满对于“老漂族”的生活质量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也是鼓励他们走向社会交往的积极推动力。因此,要加强构建“老漂族”文化体系,塑造促进社会融合的软环境。一是要倡导内容丰富、积极向上的家庭文化建设,推动传统文化中敬老和慈孝文化的延续,增强家庭凝聚力。二是要加快“老漂族”文化体系的建设,倡导包容与和谐的文化氛围,共同建立友善、宜居的生活环境,不断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使他们加快融合到迁移地的社会发展中来。三是“老漂族”自身也应加强主动性,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积极融合到新环境中。四是要积极建构“老漂族”居家养老体系,为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养老模式提供创新思想。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和关键阶段,受地域发展、时代变化和城乡居民生活方式、思想观念转变的影响,社会的人员流动结构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年流动人口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增。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解决好“老漂族”的社会融合问题意义重大,是事关当前社会有序运行与家庭和谐幸福的重要议题。
(本文系2017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独生子女异地就业下的‘老漂族’问题研究”(2017CSH02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