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环境下的媒介素养及提升路径

2018年11月01日 10:5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周春发

  媒体行业正在经历着又一次全新的改革,信息传播方式已从单向线性传播演变为多渠道、高互动的现代传播形式。随着Web3.0时代的到来,人人都是传播者,新媒介素养已然成为一项亟待普及的公民素养。因此,如何提高媒介素养,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已成为新媒体环境下媒体从业者与媒体用户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从媒介素养到新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最先由英国学者利维斯(Leavis)等人提出,目的在于保护英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和文化。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对其给出了定义:媒介素养是指受众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

  新媒介素养则是新传播技术条件下对于媒介素养的延伸。美国新媒体联合会将新媒介素养定义为:“由听觉、视觉以及数字素养相互重叠共同构成的一整套能力与技巧,包括对视觉、听觉力量的理解能力,对这种力量的识别与使用能力,对数字媒介的控制与转换能力,对数字内容的普遍性传播能力,以及对数字内容进行再加工的能力。”与传统的媒介素养相比,新媒介素养具有三个新的特征。

  首先,在强调受众对媒介的使用、解读能力之外,增加了利用媒介进行表达、传播的能力。在新媒介环境下受众的主动性得到增强,媒介素养的内容由单向的获取信息开始向包括利用媒介主动表达的双向行为拓展。

  其次,在新媒体格局中,传者与受者的界限开始模糊,双方身份出现相互渗透与转化。因此,传统上普遍针对作为受众的媒介素养开始向多元主体的方向拓展,新媒介素养也成为传媒业者专业主义精神的内在要求。

  再次,新媒介素养以网络社区为基础,从关注个人表达转向关注社区参与,强调新媒体环境下用户应该具备的社会技能和文化能力。

 用户媒介素养薄弱

  近年来,国内已有一些研究机构和高校开始对用户的新媒介素养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用户的媒介素养比较薄弱,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首先,在媒介接触内容上,审美趣味感性化和功利化。当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这使得用户接触和应用媒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寻求感官刺激、放松心情。轻松、愉快的媒介内容受到普遍青睐,甚至猎奇、低俗等内容也备受欢迎,严肃、高雅的内容则少有问津。

  其次,在媒介的认知判断上,缺乏理性认识。新媒体环境下,由于信息传播的匿名性,往往导致不少不负责任、未经核实的言论大行其道。揭人隐私、造谣中伤、人身攻击、戏谑恶搞等网络不端行为时有发生,这既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利,也影响了新媒体的公信力和健康的舆论氛围。

  再次,在媒介素养构成上,偏重于媒体技术,轻于道德伦理监督。这导致不少媒体从业人员职业操守存在问题,社会责任感缺失,用户则缺乏主体自律和媒介选择意识,媒体失范行为频频发生。

 提升新媒介素养的理念与路径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媒介素养更为关注用户利用媒介这一工具来进行互动交往、参与社会公共领域的能力。1992年美国学者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与其合作者首先提出“参与式文化”的概念。它涵盖了教育实践、创造过程、社区活动、民主进程等内容。在参与式文化环境中,应该培养青少年的新媒介素养,鼓励他们学习并发展参与技能和知识,建立良好的道德体系和伦理框架,为全面参与当代文化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Web3.0时代,应以“参与式文化”为指导理念,将新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当中,建构一个由学校、政府、社区、家庭、媒体、用户多元参与、立体化的媒介素养知识体系,对不同的群体实施多样化的教育手段,促进全社会新媒介素养水平的提升。

  第一,学校方面,加强理论研究、开设媒体教育课程。一方面,要加强媒介素养理论建设,包括媒介素养的宏观理论指导、国家教育的政策性干预和支持、学校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以及师资和教材的建设等。另一方面,要构建一个包括媒体从业者、用户、传播者三者在内的媒介教育体系。根据用户的特点和年龄,分阶段开设相关课程和专题讲座,使媒介素养教育成为学校的通识教育的一部分。

  第二,政府方面,提高自身公信、加强宏观管理。首先,政府要重视用户的媒介素养教育,将这项任务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并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中。其次,政府自身要善于利用新媒体,保证信息的公开和透明,引导舆论的健康发展。再次,政府要依法加强对新媒体的管理。有序的网络空间需要用户内化的道德,也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在网络事件频发的今天,完善新媒体的立法尤为急迫,有法可依是提高媒介素养的硬性保证。

  第三,媒体方面,强化行业自律、传播媒介素养。首先,作为信息传播载体的媒体必须加强行业自律和媒体伦理建设,坚持媒体公信力。避免媒介过分的商业化和娱乐化,发扬社会公器的角色,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其次,现代媒体要承担传播媒介素养的责任和义务,让人们将媒介素养知识内化为一种自觉性的行动。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应当在发掘有价值的新闻,保证公民知情权的同时,逐步培养用户的批判性思维,以保证良好的传播效果。

  第四,用户方面,学习媒体技术、参与社区行动。在信息社会与知识经济的背景下,用户很容易深陷数字迷雾之中。各种新媒介形态的产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传播渠道,产生了更加多样的巨量内容,然而这些新媒介与信息的使用要求各种新技术手段的支持。用户需要了解各种新媒介技术,提高信息的传播能力,并实现对媒介信息的获取、遴选、分析、制作与传播的操作,用以处理个人事务。同时,利用个人新媒介传播技能,参与社区事务的协商与决策,推动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第五,家庭方面,培养媒介素养从未成年人抓起。家庭教育对个人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新媒介素养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大部分的媒介接触行为都是在家庭发生的。因此,家长要给孩子做科学的引导,使孩子适当地接触和使用媒介,培养孩子形成正确的媒体观念。尤其是对于电视、网络中出现的不利于孩子成长的负面信息,不能一味地采用禁止的方式来保护他们免受侵害,而应当锻炼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懂得甄别信息的真伪与好坏。

  第六,社区方面,聚合社会力量、推行社区教育。以社区为单位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是当前国际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各类媒体传播协会、大学新闻与传播院系、青少年权益保护组织等社会性团体应该与居民社区合作开展一些经常性的新媒介素养讲座。这也是加强青少年新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社会途径之一。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