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06日 08: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陈致群
数据新闻又称数据驱动新闻,从精确新闻报道发展而来。数据新闻寻找数据之间的相关性,辅之以故事化的文字表达,呈现出可视化的用户体验。数据新闻拓展了新闻来源,增强了新闻记者的独立性,改变了新闻客观性的实现形式,增强了新闻报道的透明化,它是信息传播技术融入新闻行业的新成果。数据新闻的关键在于数据驱动产生的结构化知识,具有与传统新闻生产不同的特征。
数据新闻的知识生产特征
其一,数据新闻的生产重心由个人访问变为数据处理。传统新闻的生产流程:确立采访主题、记者约见采访对象实施采访并作记录、记者写作稿件、编辑修改稿件、发布新闻。在整个新闻生产过程中,记者采访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有人称之为“七分采,三分写”,“新闻是用腿跑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数据仅仅是构成事实的一部分,它可以增强新闻的可信性。
数据新闻的生产流程,包括确立报道主题、获取数据、对数据进行过滤清洗整合、制作图表可视化呈现、辅之以文字故事、在线发布数据新闻作品。数据新闻的行为主体可以不是记者,而是数据分析师,国内的数据新闻作品大多为后者。数据新闻报道并不需要记者的采访权,只要能获取数据即可。
事实是传统新闻生产的核心,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数据是数据新闻的核心,数据新闻以大数据对社会现实进行宏观反映,使得“整体真实”得以呈现。数据新闻类似于社会科学研究工作,通过获取可靠的数据,寻找数据之间的相关性,然后产出研究结果,这个结果是知识而非信息。可以说,数据是贯穿数据新闻生产始终的因素,数据新闻是用数据讲故事的知识生产。
与传统新闻相比,数据新闻表现出了一些不同的特征:呈现方式上,数据新闻是在线生产,依托于网络平台进行动态展示,而非静止的图文;报道内容上,数据新闻以数据图表为主,文字叙事退居次要位置;采集方式上,数据新闻不再是单个记者进行的访问活动,而是数据分析师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时效要求上,数据新闻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偏向选择相对静态的主题,并结合历史数据进行报道。
其二,数据新闻的思维特征由线性叙事变为结构关系。传统的新闻文本叙事是一种线性结构,注重字、词、句、段落之间的语法规则和叙事逻辑。数据新闻体现的是数据之间的相关性,海量的数据用轻量化的图表进行呈现,表现出结构化的思维特征。传统的新闻报道注重一个时间点或者一个时间段,“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指新闻是件易碎品,对时效性要求极高。然而,数据新闻的重心不在一个时间点,也不在一个时间段,而在一个时间面。它将当下与历史进行勾连,采取历时性的视角,寻找时序关系,同时采取共时性的视角,将时序进展置于地理、政治、社会关系和环境中,发现其内在结构,表现为时序图、地图、散点图的数据新闻报道作品。
美国历史社会学家小威廉·休厄尔(William H. Sewell Jr.)在《历史逻辑:社会理论与社会转型》一书中将历史事件定性为不同关系的转折点,历史事件具有转型能力,这就是历史的逻辑。历史的事件性时间性是指社会关系的结构性模式一旦建立,在其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可以基本不变地复制下去。从历史社会学得到启示,进入数据新闻报道视野的新闻事件往往具有社会转型意义,需要对新闻事件进行关系分解与结构再造,这样的数据新闻作品一旦生产,新闻事件的结构性模式便已确立,对于同类型新闻事件的报道基本可以复制下去。
数据新闻的知识权力
自人类社会经历信息化浪潮以来,尤其是受大数据驱动的今天,数据、信息和知识三者之间的边界日渐模糊,本文试图分辨其异同,以更好地理解数据新闻的知识权力。
一是厘清数据、信息与知识的内在关联。数据是有关事件的离散且互不关联的事实,数据本身没有意义。数据可分为结构性数据和非结构性数据,结构性数据是指存储在数据库当中,有统一结构和格式的数据,如政府、企业公开的统计数据,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可信度;非结构性数据则是无法用数字或统一的结构来表示的信息,如社交媒体上用户的评论、关注的话题、购物网站上注册用户的购买记录等。
信息是经过加工处理的数据。信息论奠基者香农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的东西。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认为,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使这种适应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互相交换的内容和名称。总之,数据相对于信息是更原始的东西,而信息相对于数据是加工处理过的东西。
而知识产生于信息,如同信息产生于数据。知识产生于大脑并具有相关性,是结构性经验、价值观念、关联信息及专家见识的流动组合。知识生产在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创新是其共同的本质,并且都是将信息进行升华,使信息浓缩、系统化。
二是认清数据新闻的知识权力象征。知识,作为人类特有的精神文明成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确证方式。数字媒介以一种时空拼贴的方式进行讯息配置,形成了超真实的景象。人们在数字媒介的平台上不停地交流分享,在不同的知识节点与知晓愿望中获取平衡,它彻底打破了人类知识学习历史上所采用的方式,知识在数字化的技术原理下被压缩为以比特为单位的无数节点,海量存储,并通过各种超链接将所有具有相对关联性的知识节点串联起来。数字化带来了信息开放、速度、体系以及全新的知识获取行为,形成了社会范围内新的知识构建方式。
知识社会学者认为,单个的新闻只是信息,但新闻的总和构成了知识。知识必须在总体的视野中才能被考察,即它们审视现实的根本方式和总体视角决定着新闻作为知识的形式和内容。在数据新闻中,单个的数据新闻就是无数信息的总和,它在大数据的驱动下以计算社会科学的视野进行报道,因此单个的数据新闻就构成了某种意义上的知识。
知识生产者往往与权力密不可分,知识占有本身就是特权的象征。在数据新闻的生产过程中,知识权力表现为技术权力,数据分析师取代传统新闻记者,成为数据新闻生产的主导角色,由此带来了数据新闻的工具性特征。历史或社会可以理解成复杂而多层次的文本,这种文本构成了人类本身,所以人类自身也在持续写就与修正文本。大数据时代,文本构成数据,数据构成信息,信息构成知识。数据新闻追求整体性,通过全局总结出一般规律,将事实文本结构化,体现着工具理性,但我们在承认其工具理性的同时理应强调人文法则。
数据新闻的人文法则
从政治学来理解知识,知识是一种权力,而从伦理学来理解知识,知识是一种责任。知识不能被简单地理解为一个单纯的认识活动,真理必须负责任,人类最终需要的是生活而不是真理,人不能因为科学进步而将自身毁灭。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计算机技术在丰富新闻报道形式的同时,也把人类有关自然、生物、情感和精神的主张置于从属地位,数据新闻展示出的“智能”似乎胜过人的思维能力,体现出人像机器一样思考的技术傲慢。
新闻报道始终是一项人文社会活动,技术的工具性必须接受人文理性的引导。新闻记者是擅长与人打交道的职业,进行着与人沟通的活动,这个职业需要高度的责任心、使命感和人文情怀,新闻能力可以被超越,但新闻人格不可被湮灭。数据新闻得益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发展,体现了较强的技术性特征,但其价值传播和情绪沟通方面还需体现出新闻人的主体性。人可以为祖国盛世而乐,可以为自然灾害而悲,只有人才具备这种同理心,而机器始终有“芯”而无“心”。数据是客观的,但数据新闻是主观的,犹如事实是客观的,而报道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需要建立超越于数据之上的精神符号,需要发展与之相适应的价值启蒙,需要呼唤人文与艺术的回归。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