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业文化的嬗变

2019年05月10日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文魁

  北京工业文化是北京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伴随着首都城市工业化进程,北京工业从初步形成、不断成长,走向完整化与体系化。随之生成的北京工业文化也历经了逐步丰富、持续升华的嬗变过程。北京工业文化不但引领、促进着城市的进步,而且始终是这座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动力源和不可替代的软实力。当我们在新时代向着新的目标进军时,北京工业文化值得我们认真进行脉络梳理、理论概括、内涵发掘和发扬光大。

影响超越工业领域

  北京工业文化是随着北京作为新中国首都的确立而逐步形成的。北京虽然有着3000年的建城史和800年的建都史,但新中国成立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基本上是一座消费城市。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为实现“消费城市向生产城市的转变”,强调现代化工业基地建设,经过4个“五年计划”持续优先发展重工业,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北京工业文化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北京工业体系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走强,逐步形成了一个成龙配套、内在关联的完整工业系统。这个工业系统凝聚了北京工业人的心血和汗水,不但形成了北京强大工业基础的物质文化,强有力地支撑了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快速发展,为繁荣经济、保障供给、人民就业、财政收入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同时也创造了从工业体制、管理制度、组织形式、生产方式、工艺流程到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等制度文化。

  北京工业文化的衍生,是伴随着北京工业结构的调整展开的。进入20世纪80年代,根据中央对首都建设方针的重要指示,北京进行了大规模“退二进三”的经济结构调整。北京的产业结构从以重工业为主导的“二、三、一”产业格局,进入了以金融、信息服务为主导的“三、二、一” 产业格局不断优化的演变进程。而这一演变进程又恰逢改革开放和经济转型时期,因此,北京工业文化也经历了一次凤凰涅槃。这一时期,北京工业文化不但在物质文化上积极抓住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契机,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保持全国领先;在制度文化上,更是经历了扩大企业自主权,责权利相结合的承包制、股份制改革以及企业集团化改制和战略重组等一系列制度创新;特别在精神文化层面,逐步树立了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文化、优胜劣汰文化和资源优化配置文化。

  北京工业文化虽然生成于北京工业领域,却影响和渗透在北京城市发展方面,在工业领域之外的许多领域发挥着深刻的文化功能。如恢复高考后,为解决积压10年的学子入学问题,北京工业提供了大量的校舍条件,支持大学办分校;医疗卫生、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吸收了北京工业文化的新理念、新构想。此外,北京工业领域还为政府和其他行业输送了大量具有北京工业文化素质的干部和人才。因此,北京工业文化是一种超越工业领域、有着广泛影响的文化。

受首都位势的影响

  北京工业文化从生成到衍生,经历了非常深刻的演化,生生不息、顽强成长,表现了旺盛的生命力,有着自己独特的品质。

  北京工业文化的特质,首先离不开首都位势的深刻影响,主要体现在讲大局的政治文化上。无论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工业的大干快上,还是转型升级的改革创新,始终都是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和战略决策行事,坚定不移、勇于担当、攻坚克难、势在必得。

  首都位势,还表现在首都国家级科学技术制高点和紧跟时代变化信息中心对城市工业化进程的影响上,培育了北京工业文化独特的优势。春江水暖鸭先知,北京总是能够较早地捕捉到科学技术进步的信息,从而形成了开阔视野、追寻进步、不断学习的工业文化。

  北京工业文化的特质,为时代所造就。北京工业历经了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两个伟大时代变迁,北京工业文化积淀了时代所赋予的品格。如,自力更生文化、白手起家文化、企业重组文化、人力资源开发文化、企业家文化、工匠文化、人工智能文化等。

  北京工业文化的特征,还是京城传统工商业讲信誉、重质量文化的传承。北京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虽然现代化工业基础薄弱,但古都皇家文化和市井民生都积淀了丰富、宝贵的文化,如“老字号”文化,也是北京工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北京工业文化的特质起着深刻的塑魂作用。

新时代 新升华 新面貌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城市发展进入新时代,北京工业文化也开始进入进一步升华的新通道。

  随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得到中央的批复,北京工业面临着又一次重大的调整。一方面,要疏解包括传统工业在内的非首都功能,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在更广阔的空间谋划首都发展;另一方面,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刚性约束条件,在市域内瘦身健体,减量发展,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着力发展都市型农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高端产业,培育“互联网+”新业态。这样一个工业发展战略的推进,必然引发北京工业文化新时代的升华。

  北京工业文化的升华主要表现有三:第一,在传统工业的疏解过程中,生成一种新的“辐射带动文化”。北京工业发展的观念不再是“一亩三分地”的思维,而是在更大的地域谋划,以更宽阔的胸怀,迎接大北京区域工业的新发展。第二,在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过程中,生成一种新的“攀高升级文化”。北京工业发展的观念不再是追求“大而全”的产业格局,而是占领高端,形成引领新优势。第三,在城市总规划定发展边界的刚性约束下,北京工业文化生成一种新的“红线约束文化”和“绿色发展文化”。

  虽然过去那些机器轰鸣的厂房、车间已经变身为活力四射的文化创意园区,但北京的工业遗存和博物馆依然向后人述说着曾经的辉煌、传颂着不朽的精神。北京工业文化在新时代以其新的面貌发扬光大,北京工业人是永远令人自豪的名称。

 (作者系北京市政府顾问、首都经贸大学原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