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新模式

2019年05月09日 08: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范慧玲 秦鹏举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以亲子关系为中心,由父母或年长者对孩子实施的以培养社会需要与身心健康为目的的教育与影响活动。它可以教导子女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社会规范;帮助孩子发展健康的行为和思维习惯;使孩子获得健康的人格品质,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获得为自己行为负责的能力。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家庭教育问题。其中,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尤为突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时刻关注和关心农村留守儿童,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事实上,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是解决当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尤其是心理问题的关键。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重在指导,法制建设是根本保障,多措并举的协同教育是重要措施。这不仅可以改善我国教育资源紧张、不均衡的发展现状,而且是我国实施教育强国、凸显“少年志则国志,少年强则国强”之“中国梦”的基本国策。

加强家庭教育是关键

  留守儿童是中国儿童的特殊群体。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97万,与2016年的902万相比,下降了22.7%,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从2016年的65.3%上升至2018年的78.2%,6—13岁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最大。根据2017年度和2018年度《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以及《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7》数据显示,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父母教育是缺位的,95%以上的留守儿童都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隔代抚养,监护人平均年龄为58.2岁,其中将近70%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这些留守儿童与父母见面的次数非常少且通话频率低,与父母的互动质量很差,相互了解程度很低,亲子关系较差,导致其消极情绪明显,心理与行为问题突出。

  刘正奎在我国第一部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2017—2018)》中披露,留守儿童的焦虑、抑郁和孤独感水平显著高于普通儿童;其社会性、同伴友谊质量、自尊、心理弹性和自我效能感得分均显著低于普通儿童。其他专家研究表明,亲子沟通的频率及其鼓励性与儿童的智力发展、语言习得和学业成绩密切相关。当父母积极参与孩子的学习生活并积极关注儿童的情绪时,能明显地分辨他们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父母愿意看到他们的进步,并频繁地与他们交流时,儿童的成绩和在学校的表现会有很大的改观。而在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重担一般都落在了年老体衰、文化程度低的代抚养人身上。代抚养人对孙辈的教育一般是放养式的,只关注留守儿童的考试成绩,很少注重其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和学习方法的引导等问题。由此,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显得十分必要且相当急迫。

 加强指导是基础

  近年来,国务院、卫计委、教育部、妇联等国家部门相继出台了关于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的工作意见,在全国各重要教育文件、会议上,也多次强调要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服务体系。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是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服务体系的基础和根本保障。

  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家庭教育意识弱,理念落后,知识缺乏,而且长期在外务工。因此,需要通过社会志愿服务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学校、政府部门服务体系,采取政策扶持与约束、经济补贴、开办培训班、发放指导手册、举办喜闻乐见的活动、融媒体运用、设置课程、开发教材等措施,在农闲季节、寒暑假及重大节假日,对农村留守儿童代抚养人、父母进行教育指导,以提高农村留守儿童代抚养人和父母的家庭教育水平,增强他们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意识。如果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地打工,有关部门可以报销农村留守儿童父母来往打工所在地和家乡的路费,引导他们回家接受家庭教育指导。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今年要研制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和家庭教育学校指导手册,加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引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加强法制建设是保障

  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法制观念,使他们履行起关爱保护留守儿童、维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职责。研究发现,相当多留守儿童在不同程度上遭受校园霸凌、恐吓、代抚养人的疏忽照顾、身体和精神暴力等侵害。在遭受暴力时,他们一般“求助自己”或班级教师,很少求助亲戚朋友和父母。因此,作为儿童的监护人或老师,在儿童遭遇暴力侵害时,要有能力及时给予儿童关注和支持,避免长时间的压抑给儿童带来严重的心理创伤。为了杜绝农村留守儿童受到不法侵害,国家法制部门要加强家庭教育立法建设,社会从事法律事业的相关人员也要持续高度关注家庭教育立法。

  2016年3月26日,来自全国10余个国家部门、社会团体、高校机构的专家学者联合发布了《全社会都来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倡议书》,倡议完善现行儿童保护法,建立家庭教育法,加快我国儿童关爱、保护法律体系建设,从法律、制度层面,为农村留守儿童自身保护和对他们的父母家庭教育约束提供必要的、强制性的支持。但受限于现实种种条件,家庭法制教育在广大农村并不具有普泛性,未来农村家庭法制教育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建立农村协同家庭教育模式

  在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教育、妇联等部门要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支持服务家庭教育。全社会要担负起培养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政府通过政策和经费支持,企业、慈善机构、有志人士、志愿服务队等通过安排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就业、建立场所、实物支持、举办有益活动、结对子、专业培训等方式,进行家庭教育帮扶。社区在做好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工作的前提下,创造良好氛围,协助政府、社会和学校,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有效实施。学校在家庭教育领域要发挥关键作用,通过制定相关制度、完善相关体制,克服边界模糊、观念差异、合作结构缺失的缺陷,杜绝学校一言堂、家长甩包袱的现象发生。

  学校要与农村留守儿童、家长一起,共同实施教育计划,共同实现教育目的,共同促进儿童的成长,助力农村弱势儿童教育公平的实现。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家长树立现代化教育理念,通过言传身教,为孩子上好第一堂课,教孩子掌握基本技能,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塑造孩子的好品行,为孩子走入人生的第二所学校打下坚实基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应保持一致,协调起来,共同注重学生品行、素质的培养,为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事业而共同发力。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完善、成熟与否是我国教育面向现代化和未来的起点与试金石,也是我们实现教育强国的风向标。如何引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走出困境,实现教育的多元化,是我们迈向世界和实现教育强国梦的重点所在。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