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2019年04月30日 09:48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陈建勋

  近年来,以人工智能为主题的各类企业成为产业基金和资本市场追逐的热点。对上海而言,实施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应集中在强化基础技术、抢占应用层前沿两个方面。

  从强基础来看,上海应对人工智能基础层和技术层企业进行重点支持。要进一步发挥集成电路产业优势,依托总部在上海的几大集成电路基础厂商,充分发掘应用场景,与其他地方形成错位竞争。

  从抢占前沿来看,应围绕超大城市特点和需求,依托科教资源、应用场景、海量数据和基础设施等优势,吸引和汇聚更多研发机构和企业,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运用于生产生活,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在上海率先运用。

  例如,在自贸试验区建设中,存在先进物流系统建立、货品检验、港口安全控制、金融监管、风控安全、人工智能沉浸式园区建设等需求;在科创中心建设中,可强化人工智能底层技术研究开发,做大做强赋能技术平台,重点为“一台车”(无人自动驾驶车与新能源车)、“一件衣”(可穿戴式、移动型养老与保健智能服装)、“一栋楼”(装配式与智慧型楼宇)、“一张网”(智慧城市互联、物联、车联综合网)、“一个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一颗芯”(智能芯片)。

  又如,在长三角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应建立人工智能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跨区域技术应用体系、企业运行体系、多元化研发体系和政策管理体系,为G60科技创新走廊、G50绿色发展走廊、G42高端智能制造走廊、临海临港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廊等提供人工智能赋能服务,并着力推进语音语义识别、智能机器人、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智能制造、智能网联汽车等行业发展。

  在此基础上,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融合度也有待提升。2018年工信部公布的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新项目名单中,上海入围数量仅8家,远低于北京的30家。有鉴于此,有必要支持建设一批赋能示范平台,确保头部企业赋能技术、核心高校创新应用、应用型人才深耕场景、“双创”基地创新机制的四位一体。

  人工智能发展,需要人才支撑。建议依托智能制造跨国企业和人工智能头部企业、应用型本科院校和职业院校,开设有关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的专业课程。同时,可在中小学积极开展人工智能教育,为未来储备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区县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