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服务产业化快速发展的政策建议

李晓钟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7年01月18日08版

  开展智能服务产业化路径研究,分析我国智能服务产业化发展的培育思路,推动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培育体系,并从市场、技术、政策等方面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对于加快我国智能服务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智能服务产业化发展的培育思路

  作为服务业发展的前瞻领域及先进方向,智能服务产业已成为全球各国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也是我国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智能服务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的新兴服务业态,是指能够自动辨识用户的显性和隐性需求,并且主动、高效、安全、绿色地满足需求的服务。影响智能服务产业化的关键因素有: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信息网络技术安全性和数据保护、智能服务人才和规章制度(规范与标准)等。目前,尽管我国智能服务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起步阶段,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仍较落后,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运营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仍存在隐患,制度和标准尚需完善。从影响智能服务产业化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来讲,存在市场显性需求不足,高端要素供给机制不完善,技术开发和培育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等问题。同时,智能服务产业不但具有前瞻性、导向性、关联性和全局性等基本特征,而且具有市场不确定性、技术依赖性和高风险性等特点。因此,我国应从市场、技术、政策的角度设计促进智能服务产业化发展的培育思路,以市场培育、技术培育、政策培育为重点,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培育体系。

  智能服务产业化发展的市场培育机制构建策略

  智能服务产业化发展的培育需要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我国应综合考虑智能服务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智能服务产业市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瞄准智能服务产业、技术的潜在需求,通过对智能服务产品的价值重构、价值创造,在完善智能服务产业市场供需机制的基础上,拓展产品价值空间,挖掘产品需求的增长点,创造新的市场需求。智能服务产业化发展的市场体系的构建与市场机制的培育,关键在于要素供给市场的完善和产品市场需求的创造。

  (一)完善智能服务产业的要素供给机制。智能服务技术创新是影响智能服务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前者离不开创新资源与要素的支撑。具体建议如下:第一,建立多层次智能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类型的智能服务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和支持高校、企业与科研机构以产学研合作为基础,以项目为依托加强智能服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通过重大项目合作研发,培养智能服务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第二,建立科技资源向技术资源和产业资源转化的突破机制。应建立智能服务产业和技术孵化器,通过智能服务技术应用示范项目和基地,推动科技资源集聚和资源转化,构建智能服务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建立科技资源转化支撑体系。第三,创新智能服务产业发展的要素供给新模式。应通过建立智能服务产业技术要素交易平台,推动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的合理流动,建立以市场机制为主体、政策引导为支撑的智能服务产业要素供给模式,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建立全国统一市场,促进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国乃至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二)建立智能服务产品的市场需求引导机制。应拓展智能服务产品的市场需求空间,引领公众对智能服务产品的消费。具体建议如下:第一,建立智能服务产业发展孵化中心和应用示范基地。产业孵化中心建设可以推动产学研等各个主体的密切合作,可以加快技术研发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能够有效减少市场需求不确定性影响;同时,还可以创造技术需求、加快技术与产品的对接,以利于开展智能服务技术、产品的宣传和消费引导。第二,建立智能技术和智能服务交易市场。智能服务技术产品交易市场的建立有利于将研发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形成新产品、创造新的需求。第三,加强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推荐,创造新消费需求空间。建立多种智能服务新技术、新产业推介渠道,鼓励和支持智能服务技术在相关领域、行业先行先试,延伸智能服务产品空间。加大对智能服务技术和产品的宣传,提高公众对智能服务技术、产品的认知,加快智能服务技术在生产、生活领域的推广和应用,加强公众对智能服务技术、产品的消费需求引导,拓展智能服务的需求空间。

  智能服务产业化发展的技术培育机制构建策略

  智能服务产业的战略性和新兴性决定了智能服务产业技术培育是推动智能服务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因素。智能服务技术体系是一个涉及传输层、交互层和智能层的复杂体系,因而实现智能服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突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实践。因此,在设计智能服务产业化发展技术培育机制时既要遵循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要考虑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的特殊性。具体建议为:首先,要确立合理的技术培育目标,制定分阶段、分层次的技术培育方案;然后,明晰各阶段、各层次的培育重点,寻求各个培育阶段和培育层次的技术创新突破口,以实现对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的突破。可将智能服务技术培育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通过引进和借鉴国内外智能服务核心技术,对引进的核心技术消化吸收,破解并掌握核心技术。这一阶段应注重引进技术的示范与引导效应,重视技术消化吸收过程中人才培养和研发能力的提升。为了提高技术引进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需加快建立智能服务技术引进评审、论证的多主体联动机制,确保技术引进与产业发展规划目标相一致。在第二阶段,以集成创新技术提升综合创新能力。应以当前智能服务技术发展前沿为目标,依托我国智能服务技术的先发优势,整合现有技术,实现技术单点突破向多点、链式、集成创新突破转变,逐步建立智能服务技术创新链和技术创新网络,建立技术网络化集成创新模式,为智能服务产业化发展提供支撑。在第三阶段,应以原始创新引领核心技术的发展与突破。原始创新的实现需要长期的基础研究和技术研究的积累作为支撑。因此,应加快建立鼓励智能服务技术基础研究的激励机制,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智能服务技术原始创新网络,建立有利于原始创新的激励政策和保障体系,探索跨区域研发力量整合机制,促进智能服务原始创新研发联盟建设,以实现智能服务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智能服务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构建策略

  尽管我国在智能服务产业发展的部分相关领域抢占了先机,但仍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信息网络仍然存在公共基础设施定位不明确、城乡普及不平衡、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技术标准制定相对滞后、网络安全尚存在隐患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持。具体建议如下:第一,加强安全保障和监管力度。从法律、政策和监管三个方面构建和完善制度支持体系,构建政府主体、市场主体及其社会主体多边协商治理机制,推进网络安全有效治理。第二,加快布局下一代互联网。切实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研发,加大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按照“政府引导、应用驱动、开放创新、保障安全、跨越发展”的基本思路,从政企双方的资金投入比例、收益分配方式等完善PPP模式(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构建促使双方协同互补、激励相容的制度安排,加快推进IPv6网络规模化商用,打造下一代互联网产业链。第三,建立人才政策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智能服务产业化发展的人才培养、引进、保障政策体系,加快建立智能服务产业人才创新、创业的服务体系,加快建立智能服务产业人才交流和保障信息平台。第四,建立金融政策支撑体系。构建以财政资金为引导、风险投资为主体的多种融资模式,加大对智能服务产业的融资担保支持,对重大项目予以财政扶持和信贷担保。建立智能服务技术投资风险分担机制,鼓励设立智能服务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第五,建立财税政策支撑体系。加大对智能服务核心技术、公共关键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完善和创新税收优惠政策,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通过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引导示范效应,促使财税政策在我国智能服务产业化发展中起更大的作用。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智能服务产业化路径研究”(12AZD111)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