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变革暗藏新风险 英学者建议重视“软技能”培养

王俊美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7年01月25日03版

  近日,由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7年全球风险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评估了环境、地缘政治、社会、经济以及技术五大领域的风险因素。1月18日,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管理学讲师乔希·西格尔(Josh Siepel)在“对话”网发文,对该报告进行了解读,重点从技术及技术与人类的关系层面进行了探讨。

谨慎治理有助风险分散

  报告提出,目前,全球生产力高速发展,通信、能源及其他行业快速扩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就业模式、社会关系甚至地缘政治的稳定性。相比经济全球化,技术变革更能够解释当前全球工业衰退、劳动力市场黯淡以及由此引发的发达经济体民众“反建制”情绪高涨等现象。因此,可以说在数字、生物和物理等技术的共同作用下,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酝酿新的全球风险。

  报告认为,目前机器人、传感器与机器学习技术的长足进步,有可能逐步取代人类的服务业岗位,所以在接下来几年,技术对劳动力市场的破坏性可能在非制造业行业扩大。但技术变革在破坏旧工作的同时,还在创造新的工作,未来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工作机会将大大增加。

  由于新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严格受制于法律法规、企业政策、行业标准等其他方面的影响,所以报告认为,谨慎治理有助于分散因技术变革可能带来的新的全球风险。但现行的法律、决策和标准制定等机制发展缓慢,难以跟上技术进步的步伐。

  当下是一个技术变革可能带来高风险的时代,面临无处不在的挑战,因此报告建议,不管是政府、企业、民众,还是其他利益相关方,最重要的是加强合作,建立更具灵活性与适应性的治理体系,以此来应对各种新风险。

调节人类与技术关系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第四次工业革命,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与经济全球化史无前例地结合在一起,不仅挑战着人们对劳动者身份的理解,甚至使人们开始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这场革命的支持者认为,自动化与人工智能的发展最终会取代人们的工作。西格尔表示,要应对技术给人类带来的此类风险问题,应从探究人类的本质、计算机,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出发。

  人类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针对某些关于信息技术革命的论断达不到预期效果的例子,如无纸化办公至今尚未实现,美国南加州大学访问学者约翰·希利·布朗(John Seely Brown)与加利福尼亚大学信息学院客座教授保罗·杜吉德(Paul Duguid)研究后发现,答案非常简单。他们解释说,人类是社会动物,要通过彼此互动的方式实现学习与交往的过程。比起个人埋首书本、死记硬背,与他人进行讨论交流能学到更多东西。

  人类与技术的关系要通过人类的社会性来调节,西格尔认为,在这个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更是如此。到目前为止,信息技术做的事情相对简单,如绘制地图、建立网站、管理联系人,以及简化社交网络,而涉及专门技术、经验与创造性的工作还是由人类来完成。

突出人类“软技能”优势

  西格尔表示,一个经济体的创造性与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近期,许多国家加大了对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STEM)教育的投入,获得了显著的社会与经济效益。然而这些课程的开设成本较高,在课程学习方面存在较大的性别差异。此外,过于推崇STEM教育还会导致其他课程被忽略,如英国的科学教育经费基本不受财政紧缩的影响,而艺术教育却面临严峻的经费短缺的困境。

  西格尔建议,改革当前教育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敏锐性与创造性,从而适应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全球经济。在教育过程中,认知、数学等“硬技能”(hard skills)经常被视为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标准,然而西格尔认为,这都是可以被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技术取代的技能。只有像积极性、团队合作与社交等“软技能”(soft skills),才是技术难以复制的能力,更应受到教育者与劳动者的重视。

  近期,有许多声音支持将STEM教育转化为STEAM教育,即增加艺术(Arts)课程。西格尔认为,这些课程所培养的“软技能”,即合作精神与创造力,是人类所特有的技能,机器难以复制。世界复杂多变,充满了诸如气候变化、经济不平等、性别歧视等多种问题,如何应对新技术带来的风险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软技能”或艺术等教育本身可能无法解决实际问题,但其中诞生的灵感、合作精神与创新会让人类有能力面对各种挑战,也将使第四次工业革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