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意识”困境

唐良树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7年01月26日07版

    当谷歌的“阿尔法狗”战胜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后,有科学家预言10年内会出现拥有“人类常识”的智能机器人,30年内人工智能将超越人类智能。真如此,机器人会不会控制人类?某些科学家的预言会成真吗?机器人真的会拥有人类“意识”吗?

 意识是神经系统的特有属性和机能

  意识泛指所有的心理现象,包括显意识、隐意识、无意识三种状态以及与“自我”密切相关的自我意识。

  当生命体内外部刺激信息的强度或频度足够引起个体神经系统的感受器产生响应时,刺激信息通过感受器的缓冲和叠加,最后形成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首先通过无意识反应全自动输出;如果神经冲动触发了隐注意,生命体进入隐意识状态,将隐自我意识调入隐意识,对神经冲动传递来的刺激信息通过隐自我意识在内隐长时记忆中进行检索、强化和联结,保持为内隐短时记忆,并通过隐注意调控半自动输出,部分保存为内隐长时记忆;如果神经冲动触发了显注意,生命体进入显意识状态,将显自我意识调入显意识,对神经冲动传递来的刺激信息通过显自我意识在外显长时记忆中进行检索、强化和联结,保持为外显短时记忆,并通过显注意调控自主输出,部分保存为外显长时记忆。显注意调控自主输出、隐注意调控半自动输出和无意识反应全自动输出,三者可能同时反应输出,也可能其中的两者同时反应输出或其中之一单独输出。当同时反应输出时,在反应输出的速度上三者依次递增。无意识反应全自动输出最快,隐注意调控半自动输出较慢,显注意调控自主输出最慢。如果无意识反应全自动输出、隐注意调控半自动输出和显注意调控自主输出的神经冲动在传递中发生了重合,则经过交互作用后输出综合的生理言行反应。

  意识是神经系统的特有属性和机能,具有特定的物质基础。如,显意识和隐意识的直接生物基础是短时记忆(工作记忆),与神经系统相关回路发生暂时的电、磁、化学反应有关。外显短时记忆由显注意调控而保持,是显意识的直接生物基础。内隐短时记忆由隐注意调控而保持,是隐意识的直接生物基础。自我意识的直接生物基础是长时记忆,与神经网络联结关系的重塑(如突触的可塑性)及相关基因表观遗传修饰有关。外显长时记忆是显自我意识的直接生物基础。内隐长时记忆是隐自我意识的直接生物基础。遗传记忆是无意识的直接生物基础,与基因直接相关。

 “自主性”是意识的本质属性

  当一个人由显注意调控时,即处于显意识状态,意识具有感受的清晰性和主观的自主性,如思维、推理等。当一个人由隐注意调控时,即处于隐意识状态,意识具有感受的隐约性和主观的自动性,如条件反射、梦等。

  人类意识包括“自主”的显意识、“半自动”的隐意识和“全自动”的无意识。何种意识被激活,由注意是否参与调控及其功能状态决定。无意识无须注意调控,对内外信息的刺激做出全自动反应;隐意识由隐注意半自动调控;显意识由显注意自主调控。

  显意识、隐意识和无意识三者可能同时存在并发挥各自作用。当一个人处在睡眠状态时,对一些外界刺激能做出一些自动反应。当太凉的风吹到身上时,身体会自然缩成一团,如果他没有觉察到,就属于无意识单独发挥作用,如果此人此时在梦中感觉到了凉意,就属于无意识与隐意识共同发挥作用。显意识和隐意识属于两种功能状态,本身不存在转化的问题,但二者意识的内容以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之间的关联为中介,往往彼此可能出现在另一种意识状态之中。如,白天反复思考的问题(显意识内容),形成了对这个问题的条件反射(与内隐记忆之间建立了关联);白天思考过的问题(显意识内容),晚上就可能出现在梦中并在梦中解题(隐意识)。再如,如果晚上做的梦(隐意识内容)与某些外显长时记忆建立了关联,醒来后就能清楚地回忆出梦的细节内容(显意识)。

  意识作为一种主观感受,清醒的、完全自主的“我”是其第一属性,即“自主性”是意识的本质属性。显意识是人类独有的。尽管其他动物也有隐意识和无意识,但人类的隐意识和无意识内容与其他动物拥有的隐意识和无意识内容存在着本质区别,其已含有某些“自主性”成分。

  机器人不会拥有人类“意识”

  人工智能,是人为了方便工作,模仿自身智慧能力而发明制造的机器。判断机器“智能”水平的标准,人们一直沿用的是1950年图灵提出的图灵测试,即测试者与另一方(可能是机器,也可能是人)在两个相互隔离的房间通过字条对话,如果测试者依据字条对话在五分钟内无法辨别另一方到底是机器还是人,则判定该机器通过了图灵测试,具有与人相当的智能。

  机器人的结构可以不断优化升级,其功能也可以无限接近于人类意识的功能,甚至在某些专项能力方面超越人类自身,但其永远无法拥有人类的“意识”。

  从物质基础上说,机器人不是具有生命的生物,更不拥有像人一样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采用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模型的人工智能,实际上仅相当于人类某些习惯形成的条件反射智能水平。将来,即使能够采用基于DNA工作原理的基因计算机作为人工智能的处理单元,也只能是无限接近但永远无法成为更不可能超越人类智能——自然选择进化出的最高智能形式。

  本质上,机器人不是人,无法拥有人类的自我意识,更不具备人所拥有的社会自主适应能力。与机器人不同,人能够区别自身与其他事物及其他人的不同,能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自身与其他事物具有相对稳定的联结关系但又与所有这些事物相区别的主观感受实体,即自我意识——“我”。机器人永远只是人类创造的工具,其功能即使比人类意识的某些方面还要强大,也只是人类意识“自主性”的延伸。

  (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心理学研究中心、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