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区信息化发展战略(2011—2030年)

数字化、智能化和智慧化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基本特征,也是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的重要方面。未来20年,东城区进入建设“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的新阶段,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提升,信息化将成为东城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建设世界一流城区的重要推动力。大力推进东城区信息化发展,是支撑北京市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落实东城区“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发展定位的迫切要求。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发挥信息化对东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服务作用,根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北京市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11—2030年)》的部署,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回顾与审视

近年来,东城区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数字东城”建设全面推进,“数字全覆盖”工程稳步实施,东城区在信息资源整合、城市运行管理、公共安全、公共服务、经济运行、电子政务等方面成效显著。网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社区卫生服务系统、蓝天工程、商业业态规划决策与信息服务系统分别荣获2006、2007、2009年度“信息北京十大应用创新成果奖”。网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在51个城市(区)进行试点,涉及到25个省、市、自治区,信息化水平在北京市乃至全国领先。
第一节 信息化发展回顾
(一)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大幅提升
电子政务网络实现市、区、街道委办局、社区居委会四级互联互通,全区472家单位接入区电子政务网络,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全国领先。建立了电子政务网络安全策略和设施,各委办局、街道统一实现实名制接入电子政务网络。建成覆盖全部区属单位的协同办公平台,无纸化办公初见成效;作为全国信访信息系统测试定点单位,实现了信访系统四级互联互通,受到了国家信访局、市信访办的肯定。启动了“无线街区”试点项目、居家养老服务社区无线网络建设工程和“无线东城”项目。建成了东城教育城域网,搭建了2.5G光纤环网骨干网络,学校校园网升级改造基本完成,全部学校实现宽带接入。
(二)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全国领先
首创了“万米单元网格城市管理模式”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模式”,并将网格化应用拓展到社区卫生、公共安全、社会服务管理等领域,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全国领先,先后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地理信息系统优秀工程金奖”、“中国最佳管理城市奖”、“中国数字化创新技术奖”等荣誉。构建了以“平安东城”信息管理平台为支撑的公共安全体系,实现了3个中心(安全指挥中心、城管监督中心和应急指挥中心)、21个部门和13个属地派出机构信息平台的融通,被北京市经信委列为2010年信息化重点工程。“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区”工作扎实推进,初步建立了以“人、地、物、事、组织”为核心的基础信息数据库。
(三)社会信息化不断向基层延伸
构筑完善的数字化社会救助体系,实现了对社会救助职能单位和救助项目的全面整合,东城数字化社会救助信息系统获全国表彰;新型社区卫生服务模式荣获“中国信息化建设项目成就奖”,被卫生部确定为全国第一个社区卫生服务改革试点区,并在全国推广;“蓝天工程”获得中国教育学会第18届年会一等奖,被中央文明办在全国推广;“学习e网通”提高了学生共享优质资源比例,有效促进了学习型城区建设;开展了街道、社区信息系统试点,实现了街道、社区办公、居民诉求办理、基层数据采集和96156呼叫热线的有效整合。
(四)产业发展信息化初见成效
建立了中关村科技园雍和园、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北京)发展基地,开通了全国首个国家级版权交易系统。启动了北京文化金融中介服务平台,构建了涵盖投融资服务、工商税务服务、创业服务等内容的服务平台。打造了一批以新保利大厦、东方艺术大厦为载体的高端艺术品展示交易平台,形成由东二环到北二环的艺术产业带。拥有北京移动、北京电信等知名通信运营企业,2010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实现增加值129.5亿元。组建了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和前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2010年对65家文化创意企业给予3000多万元专项资金支持,东城文化创意产业初具国际影响力。搭建面向工艺美术产业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立起有区域特色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工艺美术产业体系。
(五)电子政务应用体系更加完善
研究编制了公共管理基础数据管理与服务标准,建立了公共管理基础数据共享数据库和目录体系、数据管理与服务平台。数据共享平台二期协同办公与决策支持服务系统与北京市共享交换平台完成对接,实现数据在政府各部门间的横向交换和市区两级垂直交换。研究制定了《北京市东城区电子政务建设框架》、《东城区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规划》。政府网站成果显著,先后荣获“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中荣获直辖市县区组第一名”、第四届中国特色政府网站评选中荣获“服务创新奖”、“中国政府网站优秀奖”以及2007、2008、2009、2010年度北京市优秀政府网站。建立了协同办公平台、网上行政许可平台,电子政务应用体系更加完善,我区电子政务绩效近五年连续为北京市区县第一名。
总体来看,东城区信息化水平较高,但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各部门、各领域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信息化潜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二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程度不够,部门之间业务协同能力不强。三是信息化建设的法规政策、标准规范、信息化评价指标和考核方式建设相对滞后。四是缺乏高层次、复合型信息化人才,难以满足信息化快速发展趋势。
第二节 未来机遇和挑战
当前,新一轮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应用,信息化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渗透和融合更加深入,信息化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空前增强,战略地位更为突出。全面落实北京市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要求,实现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的战略目标,都对信息化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二十年,东城区信息化发展既面临重大历史机遇,也存在诸多全新挑战。
(一)东城总体定位要求信息化提供全面支撑
智慧城市是当今全球城市建设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国际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在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加快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一体化发展、建设“五个之都”的背景下,东城区要落实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的要求,实现“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的总体定位,必须最大限度利用现代科技最新成果。建设首都文化中心区,必须以信息技术充分挖掘东城文化资源优势,彰显和弘扬东城优秀文化,使东城区成为最能集中体现“首都文化”特质和品级的中心城区;建设世界城市窗口区,必须以信息技术提升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城区文明程度和发展品质,努力建设成为代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先进水平和展示北京“世界城市”管理服务最高水准的窗口。网格化已成为“智慧东城”发展的品牌,在北京市、全国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保持发展品牌效应,以信息化全面支撑和服务东城建设和发展,是建设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的紧迫要求。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带来重大机遇
当前,全球新一轮信息技术创新应用风起云涌,以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不断取得创新和应用突破,推动经济发展,引发社会变革,给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变化,为我区信息化带来重大的历史机遇。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信息化不断取得创新突破的新形势下,信息社会渐行渐近,东城区要抓住历史机遇,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高品质的政务环境、营商环境、人居环境和创新环境,推动产业发展高端化、公共服务优质化、城市管理智能化、区域发展均衡化。加快推进“智慧东城”建设,是东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三)城市发展新理念开辟了广袤的发展空间
生态环保、绿色低碳、人文宜居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城市发展新理念,为“智慧东城”开辟了广阔的应用空间。近年来,东城区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社会活动量不断增加,东城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着愈来愈多的社会事务、纷繁复杂的各类问题以及瞬息万变的海量信息,东城现行的经济发展方式、城市管理方式,以及公共服务模式将难以适应未来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居民生活等领域的应用,加快建设经济发展低碳化、城市环境友好化、低碳生活全民化的生态城市,成为东城区实现更大发展的必由之路。以信息化推进城市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是“智慧东城”建设的重要内容。
(四)发展高端产业要求信息化发挥引领作用
信息化是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和产业升级的“助推器”。东城地域空间十分有限,空间狭小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显现,经济增长面临巨大的资源约束。必须以现代信息技术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积极培育物联网、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金融、商务、文化创意等高端产业,加快发展总部、研发、设计、交易等产业高端环节,构建充分反映时代特征与大都市中心城区特点的新型产业体系,实现东城经济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信息化在构筑高端产业高地的深度应用,是东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第二章 发展与定位

第一节 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五个之都”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要求,紧紧围绕建设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的战略目标和“两新四化”的发展战略,立足“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的总体定位,在巩固既有网格化、信息化成果基础上进行扩展创新、综合集成,在强化政府引导能力的基础上推动市场运作、价值开发,在借鉴国内外成熟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先进应用、前瞻方向,打造“人文东城”展示平台、“绿色东城”发展平台和“智慧东城”体现平台,营造世界一流的智慧城市环境,提升东城区的发展潜力和国际影响力。
第二节 基本方针
着眼未来、持续发展。统筹规划未来东城信息化发展,制定具有高度前瞻性和可扩展性的“智慧东城”顶层设计和实施方案。从规划、设计上充分考虑东城快速发展的新需求,使应用系统能够根据需求变化进行扩展和升级。建立和完善市场化运作机制,促进合作共建、收益分享,增强“智慧东城”可持续发展能力。
统一部署、急用先行。做好统一部署和多方协调,了解现有信息化系统及其功能,确保各系统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重复投资。根据实际需求,因时因地制宜,区分轻重缓急,首先实施最基础、最急需和效果最显著的项目,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稳妥推进。
普遍服务、全民行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紧密结合东城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突出惠民和服务功能,优先选择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关系民计民生的项目。鼓励区内企业、居民等各方力量出谋划策,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提升“智慧东城”建设水平。
创新体制、完善机制。促进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做好政府部门的业务梳理和流程优化工作,实现政务部门业务调整、流程优化与“智慧东城”建设互相促进、良性发展。完善信息化协同推进机制,创新信息化项目建设运营机制和投融资机制。
第三节 发展目标
根据《北京市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11年—2030年)》的总体部署,东城区信息化发展分三步走:
第一阶段:到2015年,初步形成“高新城管服务、高质公共服务、高端产业服务、高效政务服务”的智慧东城基本格局。信息基础设施完善和信息系统在各领域内充分应用,物联网技术与网格化管理有机融合,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信息技术在电子商务、数字内容、文化旅游等领域深入应用,电子政务实现互联互通。第二阶段:到2020年左右,基本建成智慧东城。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各部门及各行业的内部综合集成,信息化可全面支撑东城建设现代国际城市中心城区的目标,使城市各类基础设施、管理体系以及城市各功能、网络、节点智能化运行,全区信息化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第三阶段:到2030年左右,全面建成“城市管理精准可靠,公共服务优质便捷,服务经济集约融合,电子政务协同高效”的智慧东城。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为基础,信息系统实现整个城市跨行业跨领域的大综合、大集成,城市部件实现互联互通、城市管理服务实现协同运作,并能为政府提供决策方案。“智慧东城”成为“企业发展升级的引擎,居民幸福生活的摇篮,政府服务管理的典范”,东城率先迈入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
城市管理精准可靠。信息技术与网格化管理模式实现更深入的融合,城市运行系统实现更全面的互联互通,城市中人、地、物、事等实现更透彻的感知,城市运行更加安全、稳定、可靠,城市管理精准化水平显著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公共服务优质便捷。信息化推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向更加全面的均等化、优质化方向发展,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与世界城市窗口区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居民生活倍感幸福。
服务经济集约融合。信息化与文化艺术、商业服务、金融服务、低碳服务、中医药、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服务经济向高端化、低碳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信息技术成为引领东城服务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动力。
电子政务协同高效。基于新型信息技术架构下的电子政务体系更加完善,政府各部门实现信息的高度共享和业务的高度协同,电子政务对促进东城区建设高效率、阳光型、服务型政府的作用更加显著,东城率先进入民主法治社会。
第四节 发展战略
未来20年,实施“三化一体系”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城市管理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服务经济高端化,全面构建“智慧东城”运行支撑体系。
城市管理智能化。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实现对城市重要部件、重要事件的信息采集和传感监测,加强城市空间要素的信息化管理,提升城市管理的信息化监管和处理能力,实现城市运行管理的智能化。
公共服务便捷化。以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全面推进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信息化建设,广泛部署智能终端,实现公共服务的全领域、全流程覆盖,大力提高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水平,为居民提供优质、便捷的公共服务。
服务经济高端化。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在文化、旅游、金融、商务等产业中的应用,以信息化引领带动一批知识含量高、附加价值高、辐射带动力强的高端产业,不断壮大东城经济规模,显著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构建“智慧东城”运行支撑体系。加快利用云计算技术,为城市管理、公共服务、产业发展、政务服务提供优质的基础数据存储和应用服务。推进物联网技术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应用,营造世界一流的信息化环境,全面构建“智慧东城”运行支撑体系。

第三章 任务与方向

第一节 营造宽带融合的信息化环境
全面部署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信息网络的宽带化升级,推进光纤网络入楼到户,大幅提高全区互联网宽带网络接入速度。大力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积极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建设。构建适应三网融合的发展环境,鼓励发展网络电视、手机电视、互联网视频等融合业务,促进下一代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和数字电视网的融合发展。加快部署覆盖全区的无线网络,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在城市管理、电子政务、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应用。
加快构建智能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加快感知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深入推进静态交通管理和“微循环”建设,实现泊车、收费等智能化,有效缓解城区拥堵问题。运用最新信息技术,全面构建对地下设施、地面建筑、文物古迹等城市重要部件的智能化监控体系,确保城市安全、稳定运行。推进信息技术在对绿地、湖泊、河流等污染监控中的应用,提供智能化的预警和决策支持。
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坚持管理与技术并重,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的关系,以安全保发展,在发展中求安全。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体系、网络信任体系、信息安全监控体系、容灾备份体系和信息安全应急处理体系。完善安全保密审查机制,加快涉密信息系统安全保密防护设施建设,提高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提高互联网治理管理水平,推动网络信息服务健康发展,创建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建设高度完善的可信东城网络体系,完善市场经济制度,促进全区经济发展。加强信息安全教育、培训和宣传,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信息安全意识。
第二节 打造智能化的城市神经中枢
加快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着力开发利用空间地理、人口、经济、基本单位等数据库,建设涵盖地面建筑、地下空间、水资源、地下管道等空间要素的城市地理空间基础数据库。建立健全公共基础数据共享交换规则和机制,加快数据资源目录体系、交换体系的建设,实现基础数据的整合与共享。引导和规范数据资源的社会化增值开发利用,实现信息资源资产化运营。加强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及时处理、安全保存、快速流动和高效利用,促进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满足东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需求。
大力开发网络虚拟空间。应用先进信息技术,实现对城区的空间信息的立体化、全方位的展示,并以空间信息为载体,整合展示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信息,并逐步在城市规划、园区规划、城市管理、运输规划、公安、消防、救护等紧急响应指挥调度中实时应用,提升决策速度与准确性。推动城区中有条件的大型商场,建立虚拟网上商城,拓展商场经营空间,营造绿色购物体验环境。加快旅游景点网络三维虚拟化步伐,鼓励市民体验虚拟网络旅游景点,提升东城旅游景点知名度。鼓励企业开展网络虚拟会展,拓展城区利用空间,提升会展影响力。鼓励市民利用网络开展远程办公和社会交往,形成无所不在的虚拟办公及社交环境,减少交通拥堵和资源消耗。
第三节 建设精准高效绿色城区
全面推进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坚持发展“网格化”品牌,完善网格化城市管理体系,建立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将包含属地人、地、物、事、组织等各类信息资源纳入工作网格之中,实现对区、街、社区、工作网格的“四级服务管理”。对区内重要建筑设施、景点景观、管网管线、珍贵文物等城市部件广泛部署自动感知终端,实现对部件的实时性、无人化、全天候监控和自动感知,确保城市部件正常运行。整合城管、公安、消防、卫生、工商等部门资源,实现综合执法与工作网格之间的有机结合,形成常态性、综合性主动执法新机制。
以信息化创造绿色人居环境。按照宜居城区建设要求,鼓励企业开发利用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技术和设备,推进信息技术在垃圾分类、收集、调运等环节的应用,建设智慧垃圾处理系统,提高对全区尤其是旧城胡同垃圾的减量化、精细化与智能化的管理能力。运用传感技术,改进全区供能设施与管理方式,实现电气热计量、计时收费智能化和远程化,显著降低建筑物的采暖、空调、照明等能源消耗。推广太阳能、生物质电能、热能技术在企业、家庭的应用,倡导低碳生活,创建舒适优美、健康宜居的城市环境。
加强市场监管信息化。深化财政、税收、金融、工商、审计、物价、国资监管、质监等关键业务的信息化应用,有序推进各业务系统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建立跨部门的快速协调及响应机制,加强食品药品、土地房屋、医疗卫生、安全生产等的监管。利用传感技术,建立食品药品追溯系统,实现对食品药品源产地、加工过程、存储运输、消费服务等过程的全程监管和对商品经营责任的追溯,确保食品药品正常的经营秩序。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实现商务、银行、电信、税务、工商、公安等系统间共享信用信息,规范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推进建立统一的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信息平台,加强与司法机关的信息共享与执法协作,实现执法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第四节 构建宜居和谐普惠型新东城
大力发展网络教育。在街道、社区及人口集聚区广泛部署终端学习设备,开放公共教学资源,营造无所不在的学习环境。推进网络研修体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和教育系统电子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教育活动网络化。深度开发、整合全区各类教育资源,积极引进区外、市外、国外优秀教育资源,推进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共享,实现教育资源均等化。推行网络化学习模式,以网络化互动、情境化学习、主动探索式学习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大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
推进实施电子医疗。密切配合医疗体制改革,完善信息丰富、跨部门和跨区域服务的电子病历和居民数字健康档案应用体系,为患者提供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教和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服务。大力发展远程医疗,积极协调推进辖区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提升两者联动协作服务能力。积极引进区外、国外优质医疗信息资源,促进医疗信息资源传播,提升居民医疗健康知识。鼓励应用“电子保姆”、家庭护理监测系统,实现对老人、儿童、病人的无人化照看。推进传感技术在医院设备管理和病人监护管理中的应用,促进医疗的可视化。
积极推进在线服务。整合政府各部门面向社区居民的在线服务,梳理、整合各类服务热线、呼叫热线,提高社区政务和公共服务水平。鼓励相关企业开发利用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购物、餐饮、家政服务、再生资源回收、中介等社区服务,提升便民服务水平。引导开发商、物业公司与社会服务机构合作,建设智能小区和数字家庭,为居民提供便利、安全、舒适的数字化生活环境。支持社区居民网上交流和社区自治活动,促进基层民主建设。完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就业信息统计、分析和发布工作,改善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和政策咨询服务。
第五节 发展高度信息化的服务经济
以信息化做强文化创意和商业服务业。加快具有东城特色的皇城文化、会馆文化等民族优秀文化作品数字化步伐,大力推进先进网络文化建设,推动网络文化产业发展。以信息化加快推进戏剧“名优精品”工程,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精品和活动品牌,建设一批具有三维、四维电影效果的高科技文化剧场。推动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化升级,围绕出版业上下游环节,形成创意设计、出版、发行、运营、技术支持、衍生产品等融合发展的“大出版”格局。大力发展数字新媒体产业,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级文化传媒产业集群。鼓励大型商场、购物中心等商贸流通企业搭建面向世界的电子商务平台,实现虚拟市场与实体市场的有机结合,重点推进王府井、前门大街电子商务建设。鼓励发展零售、中医药等行业面向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拓展中小企业营销渠道。加快建设第三方物流信息平台,推动物流供需信息、服务交易、过程优化、实时跟踪等业务发展。
大力发展高度信息化的旅游、金融、商务和信息服务业。大力推进旅游业信息化,深入挖掘太庙、国子监、王府井、天坛、明城墙遗址、龙潭湖等东城特色旅游资源,重点开发国学旅游、中医药健康旅游、戏剧旅游等高端旅游产品,推动数字景区、数字饭店、数字街区,提高旅游经营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努力打造具有东城特色的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积极推进金融业信息化,完善结算、清算等金融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网上银行、证券、保险等绿色金融服务,增强东城金融服务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在北京金融业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优化产业园区信息化环境,打造一流的总部基地,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在东城区设立区域性总部或营销、结算、运营等职能型总部以及投资性公司。巩固发展电信业,大力发展移动增值、信息服务、数字内容等领域业务。围绕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应用,积极培育发展信息安全、系统集成、网络服务等新型业态,不断提升信息服务产业发展水平。
以信息化推进中医药、低碳服务和体育产业发展壮大。加快中医药机构研发和中介服务的信息化水平,推动中医药产业优化升级,促进中医药产业品牌化、规模化发展,全面提升东城区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大力开发中医药信息资源,构建中医药服务信息平台,实现中医药服务普惠全民。以信息化推进发展碳金融,鼓励建立碳排放权交易网上服务平台,促进东城低碳新兴服务业态发展。推动建立高度信息化的低碳产业园、低碳产业融资平台、低碳产品认证中心、低碳城市技术研发中心等,不断壮大低碳服务业规模。推动建立中国体育产业产权交易中心、体育产业投融资平台,优化体育产业信息化环境,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量。推进信息技术在体育赛事、体育产品研发与展示、运动休闲中的应用,加快龙潭湖体育产业园信息化环境建设,将龙潭湖打造成世界知名的体育产业集聚区。
第六节 构建电子政务民主法治政府
完善政务业务协同体系,建设高效服务型政府。以服务为导向,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政府体制改革和业务流程重组,减少管理环节和层次,建立精简、统一、高效的服务型政府。以业务信息系统为纽带,建立各部门业务协同机制,实现各部门内部以及部门之间信息、业务、服务和人员等的高度协同。进一步推动行政审批、登记注册、行政备案、年度检验等政务工作的网络化,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实现业务远程办理,节约社会成本,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健全信息公开与披露制度,打造阳光型政府。依照信息公开条例,深化政府信息公开机制,打破部门信息壁垒,实现信息依法合理公开与共享。基于先进网络构架,改造升级政府门户网站,强化政民互动,拓宽公众参与重大决策和民主监督的渠道。推进政务信息和政策法规网上发布,实现查询方便化、内容规范化、维护制度化。推进政府采购信息化,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政府采购机制,打造阳光型政府。
推进联网审计、监察信息化,构建法治型政府。加快政府审计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适应审计工作发展的审计业务和管理信息化体系,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充分发挥审计工作建设性作用,增强审计机关查错纠弊、遏制腐败的能力。构建网上行政效能监察体系,全程监控审批项目的受理、承办、批准和办结等各个环节,实现监察和监督手段的数字化和可视化。

第四章 政策与措施

第一节 建立健全信息化体制机制
成立“智慧东城”建设领导小组,制定相应政策和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建立政府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将CIO纳入政府决策班子成员。强化信息化主管部门在“智慧东城”建设中的组织领导和监督考核职责,加强“智慧东城”建设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项目推进、项目评估、资金使用,以及项目建设的监督考核和项目验收工作。建立区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充分发挥信息化专家在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分析、评审论证、技术鉴定、咨询服务、竣工验收及政府采购招标等工作中的咨询和参谋作用。
第二节 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
加大信息化财政投入,设立“智慧东城”建设专项资金,作为电子政务项目、公益项目的投入资金和社会项目的引导资金。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合理确定专项资金的规模和投向,积极探索“政府投入、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资源补偿”的多方位政府支持方式。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资金共同参与的多渠道信息化投资模式。制定“智慧东城”促进条例和信息化风险投资政策,吸引国内外风险资本进入“智慧东城”建设市场。
第三节 建立和完善标准制度规范
加强信息化标准战略研究,制定“智慧东城”建设和发展需求的标准规范,重点抓好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和共享、信息安全、信息采集和更新等方面标准规范制定工作。贯彻政务信息公开管理办法,规范政务公开的内容、方式、程序、时限和监督保障制度。研究制定“智慧东城”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科学的信息化调查统计制度。定期评估并公布“智慧东城”建设状况,对有关政策和资金投入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第四节 强化项目管理和考核评估
落实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加强对重大信息化项目的方案设计和科学论证,完善信息化项目建设、测评、验收、监理、政府采购、招投标、运行维护、绩效考核、管理与备案等规章制度,实现对重大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规范化管理。研究制定科学、合理、可行、量化的项目实施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各相关委办局的信息化建设、进度、质量、效果等进行评价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政府业绩考核体系和领导干部任用评价体系。推行信息化服务外包制度,将信息系统的技术支持、运行维护、软件开发等外包服务纳入政府采购序列。
第五节 健全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
以《东城区人才发展战略规划(2011—2030年)》为指导,创新人才成长、引进、使用和激励的政策环境,对接中央“QR”、北京“海聚工程”平台和中关村“高端人才聚集工程”,以美好的事业和良好的服务留住人才。把信息技术知识列为党校和干部培训班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开展面向基层群众的培训活动;加强与国内外著名企业、科研单位的联系和合作,吸引国内外各类信息化人才为东城服务。制定和实施全民信息技能培训计划,加快信息化知识的普及培训,提高全民信息素质和信息能力。
第六节 开展信息化宣传交流活动
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以现场会、成果展示会、报刊电视等为载体,开展“智慧东城”的宣传、展示等活动,提高全社会参与东城区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加强与其他城市、其他地区信息化建设较好的城市开展广泛深入的交流,鼓励东城区企业与全国各地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
第七节 完善规划实施和监督体系
发挥区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协调作用,建立本规划实施过程的动态评估、滚动调整和监督考核机制。各委办局依据本规划的总体要求,做好各领域发展规划的统筹协调和衔接,切实落实规划的目标和任务。各园区要立足实际和优势,优质高效完成信息化规划编制,做好与本规划的衔接工作,推动本规划任务的落实。

附件:工程与计划
附件

工程与计划

(一)“光速东城”工程
构建宽带、融合的新一代信息化基础设施。实施“光纤入户”,提升全区互联网宽带接入能力。建设“无线东城”,在全区部署无线网络,将东城打造为移动互联的网络城区,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需要连接的物品,都可参与网络连接。加快政务网络改造,提升政务网络基础设施服务和信息安全防范能力,将政务网络延伸到社区、家庭,支撑电子政务为企业、公众提供随时随地随需的政务服务。加强信息安全的组织领导、综合协调和监督管理,完善政务信息安全技术防范体系和管理体系。建立全区数据中心的异地容灾备份系统等应急处置设施,加强中心机房运行维护服务体系建设。
(二)“虚拟东城”工程
建立居家办公虚拟平台。鼓励利用3D模拟仿真技术,建立全景虚拟办公平台。通过平台,可将现实的办公室、会议室等全部反映到虚拟世界中,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办公人员可共同浏览文档、协同办公和开展视频会议。虚拟办公平台可达到优于办公室的效果,实现与现实世界的完美融合,合理协调工作和生活节奏。
打造内容丰富、高度共享的东城信息中枢。建立东城信息资源大厦,整合现有人口、法人、地理空间、城市管理、安全生产、等信息资源,实现政府信息合理流通与高度共享。加强信息资源同城的交换与共享,打造东城在北京信息中枢的地位。加大社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数字内容产品制作处理、内容运营等提供服务,促进数字内容产业聚集,建成集内容制作、数据运营等为一体的信息服务与运营中心。加大对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服务,为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提供综合性信息,为城市管理、社会服务管理提供实时数据的存储、计算等服务。采用云计算服务模式,为各类社会主体提供数据服务、软件服务、平台服务、集成服务和硬件服务。
实施在线教育。建立可视化、交互式教学网络系统,为教师、学生创造如真实教室体验完全一样的远程互动教学环境,实现随时随地获取国际化的优质教育资源,提升东城教育质量。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提供全世界范围的教育资源检索、共享和交换服务。采用无线网络技术,在全区学校、街道、社区、广场等公共场所,部署学习终端,构建无所不在的终身学习环境,使全区居民从集中式、被动式学习转变为开放式、自主式的学习。
(三)“艺展东城”工程
建立艺术品交易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鼓励企业整合全区艺术资源,搭建集展示、交易为一体的艺术品交易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平台为展示中国优秀文化艺术品、宣传优秀艺术名家提供窗口,为传递传统与当代文化艺术、构建权威的学术与信息交流提供渠道。平台具有电子商务功能,为艺术品提供集展示、宣传、品鉴、拍卖、交易为一体的服务,促进东城文化艺术产业发展。
建立高端会展服务平台。平台为实体会展提供包括会展资讯、展览预告、会议掠影等各色会展服务功能。平台采用三维视频、虚拟现实等高端信息技术,为涉展单位提供网上会展,使参会者在异地也可获得身临其境的会展感受。与世界高端会展企业合作,为国内涉展单位提供世界知名展会资讯,加强国内外会展行业交流,促进东城会展经济快速发展,提高东城国际知名度。
(四)电子商务工程
建立王府井电子商务平台。利用王府井的品牌影响力和商贸渠道,引导电信运营商、软件企业和物流配送企业等联合共建面向国内外的电子商务平台。鼓励区内知名商业企业在电子商务平台上开辟网上商城,展示销售高档特色商品。建立网上企业和客户信用评价机制,营造网络信任体系,开辟可信可靠的电子商务交易环境。建立电子支付和结算清算体系,为购物者提供网上支付、电话支付和移动支付等多种方便快捷安全的支付方式,为企业提供贸易申报、贸易结算、跨境电子单证交换等金融服务。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促进跨行业、跨地区、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通过基于RFID的物流技术,建成方便快捷的物流配送环境。整合各类社会网络平台信息资源,挖掘消费者消费记录、偏好和活动记录,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广告和商业服务。营造网上支付、售后服务等无障碍环境,促进现实空间向虚拟空间拓展,实现东城实体经济和网络经济的结合。
打造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整合全区旅游资源,联合电信运营商、系统集成商、旅游企业等相关企业,建立多语种的、集“旅游咨询、信息推广、旅游购物、公共服务、游客互动”为一体的旅游电子商务平台,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娱、购全方位旅游信息服务,以及景点门票、交通、宾馆酒店等全流程服务,为旅游企业提供企业宣传、旅游资讯发布平台。利用最新移动通信技术,提供电子票务、移动支付等服务功能。加强与国外旅游网站、旅游电子商务企业的合作,促进旅游业发展。
(五)“阳光政府”工程
实施网上监察。构建网上行政监察业务平台,实现监察和监督考核手段的数字化和可视化,全程监控审批项目的受理、承办、批准和办结等各个环节,形成完善的行政审批监控体系。建立行政审批的动态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弥补审批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为改进行政审批提供参考依据。
实施网上参政议政。通过信息网络促进民主治理,多渠道开辟网络举报、信访服务,通过博客、论坛、即时通讯等提供监督检查信息,在网络新闻、评论论坛上征集反腐倡廉线索,为民主治理和公众参与提供方便有效的信息化平台,保障公民的知情权、监督权、表达权、参与权。
(六)“智慧东城”行动计划
以建设“智慧东城”应用框架为目标,实施一批重点工程,到“十二五”末,初步建成信息资源高度整合的公共基础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和以城市运行、公共安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经济运行和电子政务为应用体系的“智慧东城”应用框架。实施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全面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建设公共基础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为“智慧东城”建设提供基础支撑。实施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工程,全面构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推动全区适度普惠型社会发展。实施“智慧文化”特色工程,增强东城文化资源影响力,促进东城文化向世界传播。实施“智慧商业”品牌工程,提升东城商圈旅游、文化和商业品牌。实施“智慧产业”科技工程,促进全区产业创新升级。实施“智慧旅游”服务工程,促进东城旅游产业发展。实施“智慧监测”绿色工程,推进“绿色东城”建设。实施“智慧社区”试点工程,提升社区精细化管理和个性化服务水平。实施“智慧教育”提升工程,促进“学习型城区”建设。实施“智慧健康”惠民工程,提高卫生服务应用水平。实施“智慧政务”强政工程,促进政府工作规范化、透明化。实施“企业网络运行”推进工程,推进企业网络化运营。实施“智慧服务”便捷工程,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
(七)“感知东城”计划
建设“智能网格”。将物联网技术与网格化管理相结合,对区内重要建筑设施、景点景观、管网管线、珍贵文物等城市部件安装传感器,全天候24小时自动采集城市部件信息,并自动上传到东城“信息中枢”平台。利用信息中枢平台的网络超算处理功能,对采集的信息进行智能化分析,并实现对城市网格化管理终端的自动控制,大幅提升东城网格化管理的问题发现、协调处理、监督管理和预警预测能力。
实施城市“安全感知”。开展智能“客流眼”,在全区人流密集的场所部署智能“客流眼”系统,实现对监控地点可疑人物、客流密度的自动识别、分析和预警,避免公共安全事件发生。建设可疑物警报系统,在人流密集的场所部署可疑物警报系统,自动感知周围环境变化,一旦探测发现可疑物体,立即发出警报,及时排除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建立食品药品追溯系统,支持企业利用RFID技术和最新移动通信技术,实现对食品药品源产地、加工过程、存储运输等信息的自动采集和查询,实现食品生产、流通、消费服务等过程的全程监管和对商品经营责任的追溯。
实施“人员感知”。将RFID传感技术应用于移动终端、结合GPS技术,将特定人员的行为轨迹上传到东城“信息中枢”平台,从而实现对人员的有效管理。在基于授权方式下,利用传感器收集消费者商品购买行为、活动踪迹等信息,为服务商提供有效信息,从而为消费者提供更为细致的个性化服务。
(八)“畅通东城”计划
建立智能化交通信息发布平台。监控、统计区域内所有停车场车位动态信息,实时发布全区停车场的位置、车位数量、空位数量、收费价格等重要信息。通过移动电话、停车诱导屏、互联网网站、车载GPS终端等各种手段,以三维立体视图的方式,发布停车场的车位空闲信息及交通路线指示,并为驾驶员提供基于电话和互联网的车位信息查询、预定服务。
实施“胡同畅通”。采用视频监控设备、红外感应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等信息技术,建立胡同智能停车调度系统,引导胡同车辆合理停车,规范停车秩序。建立分时间、分地段的道路两侧停车收费管理系统,有效分散停车高峰时段、地段。建立立体停车场,高效利用胡同空间,提升静态交通管理效率。统计全区学校、小区、广场等场所停车场的数量和位置,对全区车辆停车时间进行历史数据挖掘和实时分析,统筹匹配不同时段的车辆和停车场,实现不同区域不同时段的错位停车。
建立智能租车管理体系。广泛部署自行车免费租赁点,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实现无人看守和租还便捷高效。引导企业开展电动车、机动车等租车服务,建立全区统一的租车调度管理系统,实现网上租车预定、异地还车和智能调度,优化资源配置。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车辆及客户信息智能获取、传输与处理,提升车辆配送、租还、事故处理效率。
(九)“智慧生活”计划
建设“未来之屋”。引导设备提供商、系统集成商推动家庭各类电子设备互联互通,将家庭冰箱、电视、洗衣机等各类家电智能互联,实现对家用电器的远程控制。采用视频监控系统,实时监控家庭安全情况,及时发出入侵警报,确保家庭安全。建立老弱病残人员护理监测系统,对浴室、厨房、卧室等家庭活动关键地点进行监测,实现家中被护理者的在线监测和求助报警。建立偏好自动调节系统,记录屋主日常偏好,实现房间温度、灯光、电视节目等按屋主偏好自动变换。
建立垃圾智能化管理调度中心。采用视频监控对全区垃圾收集点进行远程监控,规范居民对垃圾的分类、定点投放。应用物联网技术实时采集垃圾收集设备工作状态信息,为垃圾的及时收运提供支撑。建立垃圾收运调度系统,优化垃圾收运车辆作业路线,提高垃圾收运效率。建立垃圾综合统计分析系统,根据垃圾的总量、类别、来源地域等进行统计分析,为垃圾的减量化、精细化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实施“智能能源”。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对全区街道、小区街灯的远程控制,自动监测街灯累计使用时间、是否正常照明等各种信息,并自动采集、传输街灯异常状况信息,降低能耗和维护费用。加快政府部门、公共场所太阳能终端设备的部署,借助智能电网,实现太阳能的发电、存电、调度电等智能化。鼓励社区和家庭安装太阳能智能终端设备,利用太阳能实现家庭照明、家电运行、供热、制冷等,实现低碳生活。
(十)“智慧健康”计划
建设医疗资源共享与服务平台。建设并完善医疗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医疗卫生数据库的整合与共享,形成公共卫生、急救、卫生执法合一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信息丰富、跨部门的居民数字健康档案应用系统,方便居民就医治疗,为患者提供集预防、治疗、康复、保健为一体的优质服务。应用宽带网络以及视频流传输技术,建立“电子医生”远程医疗系统,开展面向居民家庭的远程医疗服务,实现综合性临床诊断的远程会诊。
开展健康科技在医疗中的应用。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生物防范网络和系统,提升居民健康服务水平。加强健康科技在医疗过程中的应用,提高信息化对疾病预防、早期诊断、治疗康复的支撑能力。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无线健康慢病监测平台,实现对监测对象基本生命体征数据的远程获取、处理和分析,医生可随时向患者反馈健康状况、提供就诊指导。推进社区卫生系统信息资源的挖掘与应用,提高决策支持、预测预警和分析报告能力。加强中医药信息资源开发,提升中医药科技含量和质量。
建设“智能医院”。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医院信息平台,实现分时段预约挂号、智能分诊、远程医疗会诊等功能。推广电子病历、数字化医学影像、医生和护士工作站等临床信息系统的应用。以信息化承载医疗核心业务,辅助医生决策,带动医院流程再造,节省就医时间,改善就医环境,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建立医疗器械跟踪系统,实现对医疗器械的即时位置追踪,提高医疗器械的综合利用率。建立药物识别管理系统,有效杜绝危险受控药品的外流与滥用。建立基于智能标识腕带的病人跟踪与识别系统,实现对特殊病人的位置跟踪与实时监控,全面实现人、地、时、事的全方位管理。
(十一)“诚信东城”计划
建设企业联合征信系统。以企业信用系统为基础,对企业基本情况、生产经营、财务管理、银行往来、社会责任履行、提供产品或服务以及发展潜力等信息进行采集和整合,建立健全企业信用档案,充实企业信用信息数据。积极开展企业信用评级工作,形成企业信用产品。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实现信用基础信息依法公开或共享。培育企业信用服务市场,挖掘信用产品应用需求,推广信用信息和产品在政府采购、资金补助、银行贷款、商务交易等社会经济领域的应用。
建立个人信用征信系统。整合和汇集银行、工商、公安、税务、学校等部门的个人信用信息,建立和完善全区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建立“诚信东城”网站,构建个人信用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依法提供个人信用信息查询、披露等服务。推动保障个人隐私立法,保障个人信息安全,鼓励个人、企业等机构合法使用个人信用数据,营造人人守信用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