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
法律社会学
纠纷格式化:立案过程中的纠纷转化研究
朱涛
提要:众多既有研究习惯性关注“纠纷及其解决”,常常忽略纠纷本身的转化。本文基于对“立案”这一司法程序中纠纷转化环节的剖析,阐释生活世界的诸要素如何通过“纠纷格式化”进入法律世界。在纠纷转化为案件的过程中,系统化的法律逻辑与日常化的生活逻辑的交织互动持续发生,纠纷格式化的内涵包括对纠纷的定性、命名、形式化与文牍化等,并具体呈现为“内部过滤”、“外部包装”两大阶段,“过滤—包装”机制成为立案过程中纠纷转化的核心机制。这显示出主张程序正义的司法程序与约定俗成的惯例在互动中形成了一种互为制约、互为限度的紧张关系,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法律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融合。
关键词:纠纷转化纠纷格式化“过滤—包装”机制
专题研究
信息治理与社会歧视信息治理与社会歧视
——中国隐私立法的策略与实践
杨彪
提要:隐私治理的实际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同利益群体或个人的隐私偏好选择。信息时代下的隐私治理问题首先要回答的是谁在隐私保护中获益。传统的赋权式治理思路忽视决策者的认知能力和内心动机等心理影响因素,引发了统计性歧视和人格性歧视这两种偏差现象。研究表明,加强隐私控制会造成信息屏蔽,带来统计性歧视问题;而强化隐私自决则会诱导信号传递,带来人格性歧视问题。为了摆脱上述治理困境,应修正中国隐私治理的总体方向,探寻复杂约束条件下的隐私决策变量,采取温和适度且科学高效的干预措施,从而更加精确地预测和规制隐私行为。
关键词:信息治理统计性歧视人格性歧视信号传递隐私立法
论文
政策性负担、信息督查与逆向软预算约束
——对项目运作中地方政府组织行为的一个解释
狄金华
提要:本研究在“逆向软预算约束”概念的基础上,区分了政府行为的目标属性(内生—外生)对预算软约束的影响,比较了内生目标与外生目标所诱致的逆向软预算约束行为在发生机制、行为逻辑及基本后果等层面的差异。本文以茶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的配套任务落实为例,考察了财力不济的地方政府在面对旨在激励其行为的配套制度时,通过向项目受益方转嫁配套任务而软化自身的财力约束,进而令上级设置的激励制度失灵。
关键词:目标属性政策性负担软预算约束信息督查逆向软预算约束
论文
信息技术应用中的政府运作机制研究
——以J市政府网上行政服务系统建设为例
谭海波 孟庆国 张楠
提要:技术应用是技术与组织关系的核心环节。本文以J市政府网上行政服务系统两期项目的建设过程为案例,尝试从组织内部核心行动者的认知及其策略互动的视角,剖析信息技术在政府组织中的应用过程和运作机制。研究发现,信息技术在政府组织中的应用是一个具有很强实践情境特征的微观政治过程,围绕着不确定性的组织命题,不同层级的核心行动者形成对信息技术及其机遇和约束的基本认知,并在权力—利益关系的作用下开展复杂的策略互动,最终塑造了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本文在案例叙述和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权力集中程度和利益冲突程度两个关键维度,尝试依此建立不同治理情境下信息技术应用的分类模型。研究结论可以为技术与组织关系以及政府部门间关系研究提供可能的分析思路。
关键词:信息技术 不确定性 行动者认知 权力关系 运作机制
论文
社会服务组织的边界生产
——基于Z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研究
黄晓星 杨杰
提要:中国政府借鉴西方经验推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政策,极大地推动了社会服务组织的发展,但中西方在此方面有着较大差异。西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前提是政府和社会服务组织的相对独立及后者的壮大,而中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基于政府和社会服务组织的模糊关系及后者的孱弱。因此,西方政府公共服务的有效性在于政府和社会服务组织从边界清晰到跨部门合作伙伴关系的边界消弭转变,而中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有效性则在于从边界模糊中生产出新的边界。本文聚焦于Z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组织运作,分析社会服务传递过程中社会服务组织边界生产的策略,以此回应伙伴关系理论和现阶段中国社会服务组织发展的理论观点。
关键词:社会服务组织边界生产伙伴关系家庭综合服务中心
论文
家庭庇护、体制庇护与工作家庭冲突
——中国城镇女性的就业状态与主观幸福感吴愈晓王鹏黄超
提要:本研究探讨城镇女性的就业状态及其与主观幸福感间的关系。基于当前城镇地区国有部门(体制内)和非国有部门(体制外)二元分割的劳动力市场结构,本文将城镇女性分为体制内就业、体制外就业和不就业三类群体,探讨群体间主观幸福感的差异及其解释机制。通过分析“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本研究发现:已婚而且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女性更可能不参与劳动力市场;在体制内就业的女性的平均工作时间远低于在体制外就业的女性;不就业的女性和在体制内就业的女性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均高于在体制外就业的女性。借鉴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理论,本文提出“家庭庇护”、“体制庇护”和“工作家庭冲突”三个机制来解释以上经验发现。本研究的结果表明,理解和解释女性的就业状态与主观幸福感需要充分考虑当前城镇地区劳动力市场结构及与之相关的宏观制度环境。
关键词:家庭庇护 体制庇护 工作家庭冲突 女性就业 主观幸福感
论文
中国大学生中的三道互联网鸿沟
——基于全国12所高校调查数据的分析
赵联飞
提要:中国大学生内部存在着三道互联网鸿沟。第一道鸿沟受到上大学以前的生活地点、家庭经济收入水平和父母文化水平的影响;第二道鸿沟受到网龄和校园环境等因素的直接影响;第三道鸿沟受到学生所在校园环境和日常上网时长的影响。三道鸿沟存在内在联系,第一道鸿沟对第二道和第三道鸿沟有间接影响。重点本科院校学生将互联网作为工具性应用的倾向性更强,而高职院校学生应用互联网进行自我互动的倾向更强。
关键词:互联网鸿沟 不平等 大学生
论文
“七八月”的孩子们
——小学入学年龄限制与青少年教育获得及发展
刘德寰 李雪莲
提要:本文从微观层面研究现行小学入学制度对出生截止日期的规定所导致的教育不平等现象。研究表明,按规定正常入学的青少年群体中,7-8月出生的青少年在自我建构、日常学习层面与9-10月出生的青少年相比,存在明显的相对年龄劣势与适应性危机,11-6月出生的青少年表现居中。这种效应存在累积效应,即在优质教育资源获得层面,7-8月出生组青少年升入重点中学的可能性最低,比其他月份低167-228%,升入职业学校的可能性最高,比其他月份高542-608%,7-8月出生组的男生受这一效应影响较女生更甚。研究同时表明,这种效应强势到家庭经济社会地位都无法产生有效的抑制作用,是一种难以逾越的“七八月陷阱”。
关键词:教育公平 青少年 相对年龄效应 适应危机
论文
无根之“群”:民国新女性的精神困境
——以许广平及其经历的女师大学潮分化为例
杭苏红
提要:本研究通过对民国女师大学潮及学潮学生许广平的分析,试图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以“新女性”为代表的中国现代个体具有怎样的群体观,这一观念在现实中对群体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并使现代个体遭遇了何种困境?在对学潮事件进程与许广平个人思想发展的“互文式”解读中,笔者发现原本试图维护群体同质性的群体观却在现实情势的推动下,导致了群体的不断分化与最终解体,这一过程一方面使新女性重新陷入了孤独,另一方面,则使她们在缺乏现实群体的情况下,只能以“抽象”的个体牺牲方式实现自我对理想群体的归属和担当,而这一具体的表现就是对“血性”的坚守。不过,这种方式虽然能缓解她们有关“群体—个体”的内在张力,但是却对推动现实社会与群体的革新无能为力,使有关“群”的理想成为一种缺乏现实根基的抽象存在。
关键词:新女性 学潮 群体观 群体分化 血性
研究述评
社会记忆研究:西方脉络、中国图景与方法实践
钱力成 张翮翾
提要:通过对中西方文献的梳理,本文勾勒出西方记忆研究的发展阶段和主要内容,分析了记忆的机制与分支记忆研究,同时归纳了中国记忆研究的“国家权力视角”、“社会群体视角”和“历史变迁视角”,并提炼出“国家在场”、“底层立场”和“制度变迁”的中国记忆研究特点。在分析方法层面,本文总结了“符号和文本”、“口述史和民族志”、“比较历史”和“定量”四种路径。最后,在中西方对话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中国记忆研究的社会意义和未来方向。
关键词:社会记忆 文化记忆 记忆之场 国家在场 底层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