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研究》2015年第4期 总第178期 目录及内容提要

专题研究

经济社会学:理论与经验

海外移民创业如何持续海外移民创业如何持续

——来自意大利温州移民的案例研究

张一力 张敏

提要:本文以意大利温州移民为例探讨了海外移民持续创业的演化路径,阐述了在持续创业过程中移民群体内部的社会网络嵌入以及与移居国区域文化的互动融合以提高双元创新能力这一核心问题。通过多案例研究,证实温州移民企业在持续创业过程中不仅能够与意大利区域文化实现互动融合,而且文化嵌入能够在创业不同阶段对双元创新的实现起到不同的推动作用。移民企业在集群网络内部的关系嵌入行为及其与区域经济的文化嵌入行为将随着创业阶段的变化而产生不同形式的耦合关联。上述研究成果在丰富已有理论的同时,为探究海外移民企业创业提供了重要借鉴。

关键词:移民创业关系 嵌入文化 嵌入持续创业 双元创新

专题研究

制度环境与民营企业绩效制度环境与民营企业绩效

——种群生态学和制度学派结合视角

陈宗仕 郑路

提要:本文结合了组织社会学两大流派——种群生态学和制度学派的视角,探索我国不同省区民营经济发展速度对民营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民营经济发展程度高的省区企业影响是负面的,却有利于发展程度低的省区的民营企业;前者是组织环境中的竞争性机制所致,后者主要是受合法性机制的影响。研究进一步发现,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小型民营企业和年轻的民营企业更为有利。本文在方法论和理论上对种群生态学都有所突破,另外本文的发现也弥补了“新进入缺陷”理论的不足。

关键词:种群生态学 制度学派 合法性机制 竞争机制 民营经济发展 民营企业绩效

专题研究

商业与道德:亚当·斯密理论中的社会维度

康子兴

提要:涂尔干为了诊治商业社会的道德疾患,力图接续斯密开创的理论传统,实际上也接续了卢梭与斯密之间的争论。在现代早期,围绕着商业与道德这一组矛盾,卢梭与斯密之间展开了一场潜在的思想争论。卢梭提出了商业社会所面对的道德危机。斯密则从道德、自然社会,以及宗教诸层面对商业与分工予以辩护,探讨了商业与分工的自然基础,为正在来临的商业社会探索新的道德基础,为传统的道德习俗注入新的精神与活力。“回到斯密”是涂尔干在面对现代危机时提供的线索,我们亦可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从而更清晰地理解现代社会的精神与基础。

关键词:劳动分工 道德 商业社会 亚当·斯密

论文

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与老年群体的健康公平

——基于浙江的研究

刘晓婷 黄洪

提要:健康公平是全民医保的理论基础,也是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追求的目标。本文从“弱者优先”的健康公平理论出发,以浙江为例,以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对老年人群健康公平的影响。基于结构方程的非递归路径模型分析显示,职工医保和城居医保制度提高了老年参保者的医疗服务利用水平,从而增进了健康公平,但新农合的参保老人与未参保老人在医疗服务利用和健康结果方面均未呈现显著差异,原因是其保障待遇过低和制度设计缺陷。质化研究进一步显示,在医疗服务输送过程中几类弱势老年人群的健康结果公平尚未得到充分保障。因此,要强化健康公平的理念,使基本医疗保险由机会公平转向健康结果公平,加快构建全民医保和失能老人长期照护体系。

关键词:健康公平 老年人群 医疗保障制度改革 结构方程模型 路径分析

论文

个人资源、家庭因素与再婚行为

——基于CFPS2010数据的分析

彭大松

提要:本文运用事件史分析方法对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2010)进行分析,从个人和家庭双重视角探讨了中国社会再婚行为背后的文化逻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个人的再婚行为既受个人资源的影响,也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家庭规模、家庭亲属网络规模以及家庭隶属于大家族等因素都有助于个体再婚;除了教育之外,个体资源总体上对再婚有正向影响。然而,由于中国社会的城乡差异以及受家庭角色分工差异的影响,这些因素对再婚的影响也因性别和城乡差异而不同。

关键词:个人资源 家庭因素 再婚事件史分析

论文

中国城乡居民的阶层地位认同偏差

范晓光 陈云松

提要:本文基于2003-2012年间CGSS和CSS共计10个轮次的全国综合调查资料,对中国公众阶层地位认同偏差进行全景式的描述与分析。我们将基于潜类分析方法生成的客观阶层指标与阶层地位认同指标相比较,发现中国民众普遍存在阶层地位认同偏差,超半数的中国城镇居民低估自己的客观阶层地位,而超半数的农村居民高估其地位。回归分析表明:(1)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和职业声望等客观地位越高,阶层地位认同上偏程度越小;(2)社会流动感知和阶层地位认同偏差显著相关,下向流动感知强化阶层地位认同下偏,上向流动感知则反之;(3)客观地位和社会流动感知对阶层地位认同偏差的影响均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最后本研究用“地位结构—地位过程”诠释了阶层地位认同偏差的形成机制。

关键词:阶层地位认同偏差 社会流动感知 阶层地位认同

论文

县级人大代表履职:谁更积极?

黄冬娅 陈川慜

提要:利用2013-2014年全国县级人大代表抽样调查数据,本文分析县级人大代表履职积极性及其影响因素,以“议案和建议数”以及“是否投过反对票或者弃权票”来测量代表的履职积极性。本文发现:第一,选举激励对县级人大代表履职积极性有重要影响,但是与西方不同的是,县级人大代表往往并非为了谋求连任而积极履职,相反,他们更可能是为候选人提名和正式选举阶段所形成的公民授权的认知和积极履职的道义责任感所激励。第二,政治身份对代表的履职行为有混合影响,在提出建议议案上,领导干部更为消极,专职代表更为积极,但同时党员代表却更可能投过反对票。第三,是否投过反对票与人大代表的政权支持程度和政策满意度并无显著相关性,它更多地反映了代表的权威主义价值认同。第四,人大代表积极提出建议议案的动力机制与投票行为的动力机制存在相当的差异,提出更多建议议案的人大代表并非就更倾向于投出反对票和弃权票,反之亦然。

关键词:人大代表 履职积极性 选举激励 政治身份 政治态度

论文

社会思想的民间形态及其阐释理路

——以丧俗仪式“叫夜”的文化阐释为例

胡翼鹏

提要:社会思想研究必须关注日常生活,而民俗习惯是社会思想研究转向生活的实践对象。作为地域性的丧礼习俗,叫夜的核心要义是通过仪式“叫”回亡魂,以使亡人起死回生。不过,招魂复活并不是人们的明确意识,人们通常只是遵照历来如此的习惯履行叫夜的仪程和规定。叫夜的思想意涵尽管隐而不彰,但是其仪式及内嵌的价值观念仍然不知不觉地影响着人们的行动和实践,影响着生活世界的运行和秩序。通过阐释叫夜的文化意涵及其现代影响,本文力图为拓展社会思想研究的理路和视野、探索社会思想研究转向民间的方法和门径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社会思想 日常生活 叫夜

研究述评

注意力分配注意力分配

——基于跨学科视角的理论述评

练宏

提要:信息爆炸时代,最宝贵的资源是注意力而不是信息。注意力分配一直被作为社会学的附属议题看待,且国内社会学界尚未对此进行系统评述。本文认为,注意力分配并不是一个技术问题(个人技巧或者计划安排),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它是组织环境、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产物。基于这一研究立场,本文首先梳理了社会学领域的相关文献,澄清其历史脉络、研究贡献和不足;而后进行跨学科比较和综合,总结注意力分配研究的主要分支领域,关注这些领域之间的关联、延伸和交融;最后,归纳和提炼注意力研究的分析概念、因果机制和解释框架。本文有助于在主要是心理学、经济学和管理学关注的注意力分配问题中引入经济社会学和组织社会学的分析,致力于推进组织决策、权威和激励等主题的研究及其深化。

关键词:注意力分配 时间社会学 跨学科视角 因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