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滨湖:探索社会化养老新模式

作者: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陈敏《光明日报》( 2016年01月11日 08版)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量和占比增加,养老行业越来越受社会关注。而早在七八年前,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就开始了探索与实践,通过政府购买、慈善扶持、社会运作等方式,形成了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创新模式。无锡滨湖区民政局局长张跃建表示,引入社会资源,合力把“养老蛋糕”做大做香,才能最终让老人受益。

政府搭台

请专业人做专业事

    “这里环境优美、设施完善,最重要的是工作人员态度热情、服务专业,我们乐意来这儿住。”日前,在无锡滨湖区社会福利中心,蒋国祥、杨杰等四位老人送来了绣有“养老圣地·金夕延年”字样的锦旗。

    当下我国养老机构入住率普遍很低,而滨湖区社会福利中心自2013年10月11日正式运营已来,入住率达到了58%,成为无锡人心目中的“养老好地方”。滨湖区民政局副局长丰荣福告诉记者:“这得益于理念转变,政府搭台,请专业人做专业事。”

    丰荣福介绍,2010年滨湖区政府全额投资3.5亿,选址无锡十八湾景区胡埭镇,建起了江苏省区级层面设施最先进、功能最齐全的大型养老护理中心。同时,与拥有资深运营团队的无锡金夕延年养老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展开整体“公建民营”合作。

    金夕延年公司负责中心整体运营,从市场角度就经营模式、医养融合等领域展开探索,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并通过资源整合提高经济效益;而滨湖区民政局派常驻人员负责检查监督,做好国有资产管理,以第三方身份维护好入院老人的合法权益。

    近年来,滨湖区累计投入5亿元,加大区域性养老中心等硬件设施建设,为民营养老服务企业提供“舞台”;同时,根据床位数和入住率对民办养老机构实施高额补贴奖励,使得蓝天养老院、朗高养老院等一批民办民营养老机构迅速发展、成长。

借力慈善

“幸福餐厅”让老人享福利

    盐水白虾、蒜泥空心菜、素三鲜……这是滨湖区河埒街道月秀社区的老人们从“幸福餐厅”买来的午餐,花6元钱便能享受到10元餐标的丰盛伙食。为什么能如此物美价廉,这是因为背后有辖区企业无锡市房屋安全鉴定中心赞助的每年3万元爱心善款。

    早在2009年,滨湖区就率先提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慈善冠名,即由爱心企业对中心活动设施、为养老服务进行“认捐”,提高老人的生活品质。“幸福餐厅”便是其中的品牌工程。

    某爱心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赞助的一般都是附近的社区餐厅,一来钱花得‘有理有据’,二来企业员工也能来做义工,陪老人聊天或给老人烧菜。”

    目前,滨湖区76家企业慈善冠名资助了66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年冠名资金总额超过250万元;33个社区“幸福餐厅”得到企业冠名资助,预计通过3~5年时间,这一慈善助老品牌将实现全区覆盖。

“养老+”

探索行业融合发展

    “让社会力量参与养老行业,一开始可能有企业家的情怀驱动或慈善初衷,但要想可持续,核心还得是养老业自身形成有供需关系的市场环境和能营利的发展模式。”丰荣福认为这还得民营养老机构作主体、用市场思维开拓市场,探索“养老+”的融合发展。

    “养老+旅游”是其中的一个生动实践。今年1月,由江苏省老年产业协会发起、无锡金夕延年公司牵头的太湖国际异地养生养老联盟在滨湖成立,全国30余家养老机构负责人共同签署异地养生养老协议。

    金夕延年公司董事长、联盟理事长董怀虎表示,我们提出由联盟内养老机构提供老人在旅游目的地的食宿和基本医疗。于老人,较酒店便宜且服务更“对口”;于养老机构,闲置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于联盟,可有效提高养老机构整体服务质量、促进行业发展。

    丰荣福告诉记者,滨湖还在积极探索“养老+保险”“养老+医疗”,与保险公司、医疗机构共同开发各类针对老年人的意外保险和医养融合项目,为老年人合理规避风险、提高健康品质。

    (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