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乡村社区工作者培训新模式

孙炳耀 《中国社会工作》2013年第1期

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与山西永济蒲韩乡村社区协会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探索有特色的乡村社区工作者培训模式。2012年11月1日至6日,来自河北、河南、吉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贵州、山西12家农民组织的30名学员来到蒲韩社区,完成了5天的课程,开始为期一年的学习。课后,他们将结合家乡的情况,制定行动计划,由专家及培训师跟进咨询、指导,在实践中持续学习。

为什么开展这个培训项目?

第一,我们看到,在城市,社区工作者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职业。北京等多个省、市近几年陆续颁布了“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对其任职条件及待遇做出明确的规定。城市社区建设已从设施建设、服务拓展、组织建设深入到人才队伍建设新阶段。有高素质的人才,才有社区组织的活力,才有更好的服务。

第二,我们还看到,农村社区设施、服务不足,社区组织发育迟缓,人才短缺严重。乡村生活条件差,工作环境较艰苦,待遇较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问题更为尖锐。乡村不能简单拷贝城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经验,需要从实际出发进行探索。

一、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乡村社区工作者首先应当是本土人才,培训班招收学员,把这列为基本条件。这批学员都是农民身份,当地土生土长,热爱家乡,有志于建设农村。其中有的曾在外打工多年,最终回家乡发展。他们在思想、感情、生活、社会关系上扎根本土,熟悉当地社会,开展工作比“外来者”人才更有利。他们珍视乡村社区工作者职业,为“乡工”这样的称呼而自豪。

乡村社区工作者是受薪职业人员而不是选举任命人员。他们主要在农村合作组织任职,也有的在社会团体、非营利组织任职。这批学员均有数年工作经历,把社区工作当作自己长期事业来做。村民自治组织干部虽然在乡村社区建设中作用明显,但受任期影响,并没有形成职业。

项目从实用人才角度选择乡工培训的内容。国家2020年人才发展规划强调农村实用人才,将其与党政领导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并列为六大类人才之一。在服务、经营、管理、组织、政策、制度、理论知识谱系中,实用人才偏重于低端。因此乡工培训的内容强调实务技能,强调基于实务经验总结出来的知识。他们不是专业技术人才,也不是专业社会工作者,没有条件也无必要系统学习各层面特别是高端层面的知识。

蒲韩社区的发展为乡工培训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材料。十多年前,乡村教师郑冰在经营农资时发现农民需要技术,于是动员一些妇女,请专家来做培训。由此形成一个团队,互相激励,不断创新,成长为功能较全面的社区组织。今天它有53位全时工作人员,会员三千多户,以永济市蒲洲镇寨子村为中心,涉及周边三十多个村庄。工作人员当中有8名为大学生。它体现了综合农协的功能,包括唱歌跳舞,体育活动,传统手工艺,环境治理,社区养老服务,妇女、儿童服务,农业技术推广,社区教育,社区文化,以及二十多种产品的专业合作社。此外,还与富平小额贷款公司合作数年,开展农村小额信贷。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在专业合作社内部开展信用合作。学员若能了解、掌握、应用蒲韩社区的经验,则足以在家乡开创社区工作新局面。

与学员特点及教学内容相适应,培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包括课堂学习,参观学习,入户访谈。在课堂上,多采取案例讲解和互动教学方式。来自蒲韩社区的工作人员为学员讲解一些典型的案例。通过提问、分组讨论等形式,进行互动,每个学员都有较充分的参与,分享自己的经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学员反馈表明,他们对经验层面的知识和技能较容易接受,体会较深,认为有实用价值。

二、为“乡工”量身定做课程

课程设计没有从学理、书本出发,而是基于蒲韩社区的经验,量身定做,兼顾实际经验和学理框架,以经验为主。培训共开十六课,在课程结束之后,根据学员的反馈进行改进,现拟合并、调整为十一课,分为乡工职业、社区发展与乡工技能三大类。

关于乡工职业:

第一课由中国科学院社会学所杨团主讲“乡工定位”。先放映介绍蒲韩社区发展的录像,内出现各种人物,让学员对当地有一般的了解。接着提问学员判断录像中谁是乡工,理由是什么,启发学员独立思考。接着从理论上分析乡工的几个特点,包括本土人才,受薪专职人员。而后请当地两位工作人员介绍自己一天的工作,给学员以具体的实感。

第二课由郑冰主讲的“乡工素养”。她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出发,讲了多个故事,涉及乡工的价值观,职业理念和情商。包括生活目标,热爱乡村,幸福观,自励自强,团队合作精神,持续学习精神,人际关系,家庭与事业,等等。这些故事十分动人,很有说服力,堪称典范。来自北京安定医院的心理咨询专家刘凤琴介绍沟通与情绪管理的知识,以拓展学员的视野。

关于社区发展:

郑冰介绍当地的社区组织,解剖蒲韩社区成长的经验。内容包括激发每个人的潜能,制度化的学习、交流,做好小事而不追求做大做强,事业的可持续性,对外来资源的态度,社区意识,等等。堪称组织发展秘笈,耐人深思。

韩磊和李金绒讲解当地生态农业项目的情况,包括有机棉花的发展,当地自然农耕传统技术的重新发现、试验、应用、推广。内容令人耳目一新,感叹其理念之先进,工作之细致,方法之多样。

在社区服务方面,周朝阳介绍一个儿童夏令营项目,以及年轻妈妈学习班。任淑列讲解妇女活动团队的形成,通过学习成长,发起多项事业。并重点介绍了垃圾分类服务和社区照顾服务项目。包括开展义务清理垃圾,动员农户出资开展家庭垃圾分类处理、利用。目前这项服务已扩展到三十多个村庄。以及为缺乏自理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提供照顾,建立社区支持网络。这些服务令人印象深刻,值得仿效。

农禾之家樊俊总结湖北建始开展的儿童夏令营经验,讲解儿童社会服务的知识。来自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任小平从社区经济角度分析社区发展。

关于乡工技能:

王变娥基于自己参与小额信贷的工作经验,讲解农户工作特别是入户访谈的要点。事例细致生动,效果明显,多有独到技巧。学员分组到农户进行访谈,然后回到课堂分享经验,进行讨论,细致体会访谈技巧。包括观察,情境判断,招呼,话题切入,等等。

农户工作是蒲韩社区全部工作的基础,也是成功的关键之一。协会工作人员分片包几十上百户不等,密切与农户的联系,了解基本情况,建立农户档案,为开展工作提供基础信息。更深入细致的农户工作由专项服务人员去做,不同项目的服务人员以及分片农户工作责任者之间有制度化的信息交流机制,及时发现农户需求,提出具体的工作任务。受其启发,学员深感农户工作之重要,同时也意识到自身在这方面的不足,找到一个努力和改进的方向。

农禾之家石远成讲解团队文化和团队建设的知识。樊俊略为讲解乡工文案工作,包括一些业务表式的介绍。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孙炳耀围绕社区活动,讲解社区工作项目策划和评估知识。先介绍外地的一些社区活动;接着学员分组讨论家乡开展得较好的项目,相互启发;然后是各小组的课堂分享,以开拓学员视野。内容包括如何界定、分析问题,进行需求评估,确定项目目标,找到适当的干预措施,制定工作方案,进行项目总结评估。

三、外部人才与本土人才相结合

新的培训模式来源于城市人才与乡村人才的结合。杨团与郑冰有多年的合作,相互取长补短,在此基础上孕育了乡村社区工作者培训的思路。多年来我们感到,一些由高校学者主导甚至包办的培训,效果不够明显,可持续性差,受项目周期及人员变动影响很大。因此必须要有“扎根理论”,找到本土人才的生长点。蒲韩社区也需要进行经验总结和持续改进,拓展视野,了解外部世界。他们基于乡村发展及公益理念,乐意为同行贡献自己的经验。

农禾之家委派樊俊负责课程开发。她具有专业社会工作硕士教育背景,掌握相关学理框架。她多次到蒲韩社区,了解当地情况,发现教学素材。与担任培训任务的工作人员沟通、研讨,确定教学内容,制定系统的教学方案。这个事例充分体现了外来人才如何与本土人才相结合。

乡村本土社区工作者人才已经在实践中开始成长。农民组织的发展,为人才成长提供了新的土壤。蒲韩社区的实践走在前沿,人才成长也快些。这启发农禾之家开始探索“乡村社区工作者”职业评价工作。这次认定10位乡工,他们是:郑冰,韩磊,周朝阳,张景龙,李金绒,王变娥,任淑列,王淑亲,牛淑琴,王爱琴。其职业定义为:“乡村社区工作者是农民合作组织内全职受薪的工作人员,是坚持乡村建设的理念,以农民共富、集体发声为目标,促进乡村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综合发展为职业的农村适用人才。”基本资格条件包括:由农民组织推荐;为该组织所在地区的本土人才;在该农民合作组织连续服务3年及以上;接受过乡村社区工作者相关培训。

这次培训由本土的乡村社区工作者担任教学任务,效果很好。为此,农禾之家开始探索本土“乡村社区工作者培训师”评价、聘任工作,在蒲韩社区探索聘请了5名乡土培训师。他们是:郑冰,韩磊,李金绒,王变娥,任淑列,聘期3年。其定义为:“本土乡村社区工作者培训师是经由农民合作组织推荐的优秀乡村社区工作者,依托自己的实践经验,为农民合作组织进行相关培训的农村高技能人才。”基本资格条件包括:系农民合作组织的乡村社区工作者;具有所授课程5年及以上的相关工作经验;经由农民合作组织推荐,并经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考察认可;接受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有关培训师的管理规则。

乡土培训师有其魅力,也存在不足,需要不断提高。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技能,对学员很有吸引力。学员反馈显示,乡土培训师讲的内容更易懂,更有用,更能引起共鸣。但他们学理知识不足,需要对经验进行提升,归纳整理,形成有学术话语色彩、概括程度较高、表现力更强的概念和观点。用观点带材料,可以使知识逻辑结构更清晰。

为此,要进一步推进乡土培训师智力支持工作。总结这次培训的经验,农禾之家将协助蒲韩社区的五位培训师改进、完善课程,支持他们为学员提供跟进咨询、指导。我们还意识到,外部人才要有一个新的角色定位,不仅要从服务提供者上升到培训者,更重要的是上升到培训培训者,即为乡土培训者提供帮助。外部人才可以到乡村去给他们讲课,或为他们提供远程支持网络,协助他们持续改进。还应当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到外部机构进行访学。除蒲韩社区外,我们还将继续努力,在其他地区发现、培养、认证更多的乡村社区工作者培训师。

我们还在探索建设乡村社区工作者培训基地,提供新的平台,融合本土力量与外部力量。为此,确定山西永济蒲韩乡村社区为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第一个培训基地。其基本资格条件包括:为践行农民共富、集体发声的理念,走向综合农协发展道路的农禾之家联盟会员;该组织成立8年以上;该组织有支持培训的条件;该组织有本土化的培训师;该组织有完整的服务系统。任小平有感于蒲韩社区的经验,称农民组织已经成为乡村的“人才孵化器”。培训基地不仅完成课程任务,还要提升到人才孵化层次,例如接受来访实习、进修、研学。学员离开之后,孵化过程还可以继续,提供远程教学服务。随着农民组织的发展,我们将在其他地区设立更多的培训基地。

乡工培训新模式的核心在于外部力量与本土力量的结合。希望这一思路得到更广泛的认同。香港施永青基金会总干事陈庆芸支持我们探索,资助这次课程活动。总结培训工作经验,持续改进,我们相信,乡村社区工作者培训这棵幼苗,将很快成长,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