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众哲学》摘登:信息化的世界和世界的信息化(之六)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7月15日第767期 第2版

 三、信息与意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蜻蜓低飞”是要告诉人们

  “天要下雨”的信息吗

  蜻蜓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昆虫,自古以来它就是文人们喜欢描写的对象,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比如,“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蜻蜓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借以观察预报天气的指示性动物,好多农谚都与其有关。比如,“蜻蜓飞得低,出门带蓑衣”;“蜻蜓赶场,大水当防”;“蜻蜓成群低飞绕天空,不过三日雨濛濛”,等等。这里我们要问的是:“蜻蜓低飞”的现象,是否就代表了蜻蜓在向人们传递“天要下雨”的信息呢?要想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弄清楚信息和意识的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意识作为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高度组织起来的特殊物质的机能,是以人的生理为基础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由于人具有反映客观世界的意识活动能力,就能够通过自己的意识或思维活动,去发现、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的结构、属性、过程及其规律。由此可见,在信息和意识之间必然具有某种内在的、有机的联系。此外,现代信息科学的研究也证明:所有的意识或反映活动,都是借助一定形式的信息传递和交换来实现的。因此,人类的意识活动是与信息及其运动密切关联的。

  那么,信息与意识的联系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意识不仅仅是人类的自然生理现象,也是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劳动的产物,是一种社会现象,并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社会信息的丰富而不断发展和丰富。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

  由此出发,可以把信息与意识的联系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

  ——信息是意识活动的对象。人的意识或精神活动包括感觉、记忆、思维。正是通过这些机能及其活动,人们不仅能够认识世界,而且能够改造世界。根据现代信息科学的研究成果,感觉的功能就是获得信息,记忆的功能就是储存信息,思维的功能就是处理信息,而人的完整的意识活动就是通过对作为对象的信息的接收、存储和处理,从而在确证自己作为一种对象化存在的同时,实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把握。

  ——信息是意识活动借以展开的中介。根据现代通讯理论,信息不是由信源单向发出的某种“信号”或“密码”,而是在一个包含信源、信道和信宿的完整的通讯系统中构成的信号的流动及其解码,是在信源、信道和信宿三者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特定的联系形式。正是由于信息具有这样一种特征,人的感觉、记忆、思维等意识活动才能够正常地展开而不至于出现中断或紊乱。智障人之所以不能正常地感知、记忆和思维,关键在于他的意识活动不能建立正常的信息机制。其结果,要么是只能获得信息,要么是只能储存信息,要么是只能处理信息,却无法在获得、储存和处理信息这三者之间建立起完整的连接链条和意义秩序。

  ——信息是意识活动的产物。虽然信息来源于物质并依赖于物质,但光有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变化,也产生不了信息。无机物之间也有反应,有机物尤其是动物由于具有反射能力,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和他物建立联系,但这种联系充其量只是一种简单的无条件反射,体现的是物种的本能。比如,北雁定时南飞,大马哈鱼定期回游到自己的出生地去产卵,并不是有什么神秘的动物“意识”在起作用,而只不过是受一种本能的驱使。而人则不同。人由于具有意识,从而能够在他所接触到的各种各样的事物及其运动之间建立起某种稳定的、有序的联系。人的这样一种能够通过意识活动把客观世界自在存在的属性、结构和功能转化为人们能够反映和认识的对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真正的信息的产生过程。

  有了对信息与意识关系的这样一种认识,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看“蜻蜓低飞,天要下雨”的现象。可以看到,一方面,“蜻蜓低飞”并不是说蜻蜓知道天要下雨,并由此向我们发出“天要下雨”的信息。蜻蜓之所以在下雨前低飞,只是因为或者翅膀凝结了水汽而不得不下坠,或者是为了防范雨点、冰雹或雷电的伤害而本能地降低飞行高度。恰恰是因为天要下雨了,才使得蜻蜓低飞。另一方面,人们之所以由蜻蜓低飞而能够“接收”到天要下雨的信息,其实是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与劳动中,曾经无数次观察到“蜻蜓低飞”与“天要下雨”之间在时间上的前后相继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从而在“蜻蜓低飞”和“天要下雨”两者之间建立了稳定的思维联系。

  可见,所谓“蜻蜓低飞,天要下雨”,并不是蜻蜓向我们发出了某种特定信息,而是人类意识或思维活动在不同的事件之间建立了联系,使得一种事物或现象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另一种事物或现象的存在,究其本质,是人的意识活动把握了客观事物运动变化的相互联系及其规律的结果。因此,如果把蜻蜓当作“天要下雨”的信息发出者,那就要贻笑大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