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化让城市服务更智慧 互联网+让百姓生活更幸福 ——北京网格化工作创新发展综述

《北京日报》2015-07-11 第4版

  北京是中国网格化管理的发源地。自2004年以来,从在全国率先推出城市管理网格化模式,到率先向社会服务管理网格化和社会治安网格化扩展,再到率先推进城市管理网、社会服务管理网、社会治安网“三网”融合,经历创新试点、全面推广、拓展延伸、融合发展四个阶段,初步形成了具有首都特点、中国特色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

  目前,网格化平台已覆盖各区县及90%以上街道(乡镇)、社区(村),全市由31681个格子组成了一张“大网”。每天,10万多名网格员活跃在每个小格子里,随时随地为百姓解决问题,及时反映和协调解决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仅2014年,各区县网格化体系共上报事件990.26万件,处理事件905.75万件,解决率为91.47%。

  网格化让城市更宜居

  目前,全市16个区县都建立了人、地、事、物、组织大数据库信息平台,把服务管理事项落实到网格,标注在统一的电子地图上,实现精确定位、定人、定责,使每一寸土地都有人管理、每一户人家都有人服务。

  为实现这张大网规范运行,围绕“更清晰地掌握情况、更及时地发现问题、更迅速地处置问题、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形成了“信息采集、事项立项、任务派遣、任务处置、结果反馈、核实结案、综合评价、绩效考核”的八步工作流程和“简单问题立即办,复杂问题研究办,交叉问题会商办,部门问题移交办,紧急问题抓紧办”的五办工作法,极大地提高了服务管理效率,使城市运行更有序、居民生活更安全。

  网格化让社会更和谐

  以前,居民在社区办理不同的事务需要找不同的负责人,实现网格化服务管理后,居民只需要找网格员即可。每天通过分布在全市31681个网格中网格员的巡视,实现了“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的转变,网格员既是广大居民的贴心人,又是服务员。只要居民一个电话,网格员就可以上门服务,使居民的各种利益诉求得到了及时处理,矛盾纠纷得到了及时调解,社情民意得到了及时收集。

  朝阳区亚运村街道安慧里社区就活跃着一批“网格和谐促进员”。“官”不大事却不少,社区网格事“十必报”。和谐促进员凡发现“群聚事件、设施损毁、新增孕情、卫生死角、生人入户、安全隐患、新户迁入、贩毒贩黄、有害功法、违规行为”必报。鸡毛蒜皮的小事有人管了,邻里之间的矛盾有人调解了,邻里关系得到极大改善,社会风气有了极大改观,居民认识到了网格化的好处,纷纷为此项工作竖起大拇指。

  调解员、宣传员、联络员、劝导员……网格员虽然给居民带来的感受各不相同,却十分深入人心,在每一个网格里,城市服务管理工作全部“捆绑”在一起,改变了以往的服务模式,服务更加主动,更加贴合居民需求,大量矛盾纠纷和难点问题及时化解在网格内,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

  网格化让百姓更幸福

  小网格服务大民生,及时掌握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有针对地开展服务,网格化织就百姓幸福网,让居民感到幸福就在身边,网格逐渐成为了居民生活的好帮手,有事找网格已日益成为居民的共识。

  网格化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无缝覆盖”的服务管理格局,将服务管理的触角由面到点、延伸入户,让生活在这里的每位居民都成为网格里的幸福“网民”。“上门服务”、“零距离服务”、“面对面服务”成为常态,网格内居民的多元化诉求能及时掌握、及时处理,极大地提升了管理的有效性和服务的针对性。比如,海淀区清华园街道开发“五个一”为老服务系统,通过“一按灵”急救终端、“一键通”电话、一条为老服务热钱、一个为老服务短信广播系统、一个老人网络家园,解决了“老了怎么办、病了怎么办、不能动了怎么办、不想做饭怎么办、孤独寂寞怎么办”五个难题,将精细化的网格为老服务送到辖区老人身边。东城区东直门街道“微生活”服务馆、朝阳区团结湖街道“智慧团结湖”、丰台区马家堡街道健康管理小屋、怀柔区“乐居怀柔”……全市涌现出了一批网格化智慧服务典型,把服务送到了千家万户。

  “幸福感增强了”、“社情民意随时知晓、志愿服务雪中送炭、矛盾隐患萌芽消除、排忧解难随叫随到”,近几年“网格化”让百姓的小日子越过越幸福、越舒心,说起“网格化”,辖区群众都夸好。

  北京市网格化体系建设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最近,市委、市政府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强北京市城市服务管理网格化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今后三年,要实现网格化体系建设“三步走”目标:第一步,到2015年底,基本建成覆盖全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的城市服务管理网格化体系;第二步,到2016年底,基本实现社会服务管理网、城市管理网、社会治安网“三网”融合发展;第三步,到2017年底,基本实现全市城市服务管理网格化体系一体化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