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众哲学》摘登:信息化的世界和世界的信息化(之二)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7月6日

一、信息的功能与特点(中)——“情报拯救了以色列”

  信息的本质及其特征是什么呢?

  信息到底是什么?美国数学家、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Wiener,1894—1964年)试图从信息与物质、信息与能量的关系角度来阐明和解决信息的本质问题,认为“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但他未能从正面对“什么是信息”给出明确的答案。在维纳之后,虽然不同学科的学者们分别从特定角度对信息的本质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解释,但也远远没有达成共识。有人认为信息是与物质、能量并列的世界三大要素之一;有人认为信息是一种以“场”的形态存在的物质;有人认为信息是非物质的、纯粹的精神活动;还有人认为信息是事实和数据的组合,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显然,信息概念本身的确具有难以简单把握的多义性和复杂性。

  对于信息的本质问题,即什么是信息,人们可以从一般信息论、具体的通讯理论、语言学、生物遗传学等不同的学科视野进行阐释,而要在哲学层面解答,就要超越具体学科的层次,从最普遍、最一般的意义上去揭示信息的本质。

  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把握信息的本质及其特性。

  ——信息的存在和出现必须以客观事物的存在为前提,没有可以离开客观事物而独立存在的纯粹的信息。信息作为客观事物及其运动的相关特性在人们头脑中引起的某种特定反映,离不开客观事物本身。没有客观事物,就不可能有表征它的信息形式。

  ——信息是表征人类与客观事物之间某种特定关系的范畴,不能离开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去把握信息。虽然即使没有人的存在,客观事物也会相互作用并伴随“信息”的传递,但“有意义的信息”即社会信息总是与人相关的。来自客观事物的“信息流”只有对于人具有意义和价值,才能成为人所需要的信息。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现代科学关于通讯过程的研究,告诉人们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信息只能出现在通讯系统之中。在现实世界中,哪里存在一个完整的通讯系统,并且在其中发生了完整的通讯过程,哪里就有信息;是不是信息、是什么样的信息、有多大的信息量,不仅取决于信源(信息的发出者)发出了什么,而且取决于信宿(信息的接收者)收到了什么。这就表明:只有在和信宿(实际上,真正能够作为信宿的接收者就是人)的联系中,才能现实地把握到信息的性质和信息量的多少。

  ——信息可以分为自然信息和人工信息两大类。所谓自然信息,不是指客观存在着与人无关的信息,而是指客观事物的结构、属性和关系的信息,它是在没有人干预的情况下,由客观事物释放出来的;所谓人工信息,即社会信息,则是指人们依据一定的物质和技术手段,有意识地表征一定事物、现象和过程的结构、属性、关系和意义的信息。最高级的信息形式当是以人脑为物质“加工厂”、以语言文字为物质外壳、以客观事物的结构、属性、关系为物质内容的意识形式。人们所说的语言、所写的文字、所绘的图画、所列的公式、所表述的思想观念,包括计算机软件中的数据、指令和程序等,都属于人工(社会)信息的范畴。

  ——不论是自然信息还是人工(社会)信息,其与物质本身的显著区别在于其不守恒性。接收信息的一方收到信息的同时,发出信息的一方并未失去信息。信息的这种不守恒性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原则上说任何信息都可以有无限多的接收者并由其分享;另一方面,信息一旦消失,就永远湮灭了。

  我们还必须看到,相对于自然信息,比如说来自遥远太空的恒星所发出的光来说,人工信息无疑是我们人类最常接触的信息,这一类信息由于源于人的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关系,因此,它还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