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生活圈︱重置城市面向未来发展的密码——《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解读

2021-11-29 来源:中国国土空间规划公众号 作者:张尚武

《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是国土空间规划领域首个获批发布的行业标准,已于2021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作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指导意见》出台后第一个发布的技术标准,有其重要的导向性。我想就《指南》发布的意义和内涵谈一些个人理解。

一、构建社区生活圈的重要意义

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密码丢失的情况,需要通过重置密码才能保障账号和程序的正常运行。对于城市未来发展而言,推动社区生活圈的意义就相当于重置密码,关系到城市未来发展的根本方向。

城市存在的意义是为了人民生活更美好。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人因生活的需要集中到城市,人因生活得更好而留在城市”。在经历过的工业文明时代,城市变成了一台制造经济价值的机器,经济理性取代了文化理性,经济空间占据了主导地位。进入21世纪的今天,面向生态文明时代,重塑城市发展的价值理性,成为决定人类命运的重大议题。

中国在经历了40多年快速城镇化之后,同样面临着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调整。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杨浦滨江时,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指出“城市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乐园”。建设人民城市首先要放在社区尺度展开,社区作为人与社会连接的基本单元,是让老百姓感受到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最重要的空间层次。通过生活圈建设让城市回归本源,让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共享发展,这是面向新时代中国城市发展应牢牢把握的本源和初心。

二、社区生活圈的基础性、综合性与战略性

社区生活圈具有基础性。城市生活品质构成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社区是居民生活的基本单元,也是提供城市公共服务的基本单元,自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社区单元更成为保障社会安全韧性的基本防线。

社区生活圈具有综合性。社区生活圈的功能具有复合性,《指南》概括为社区服务、就业引导、住房改善、日常出行、生态休闲、公共安全等六方面。面向城市未来发展,打造健康、安全绿色、富有活力的城市生活以及体现绿色、低碳、韧性、高品质的价值取向,也都离不开社区生活圈的打造。

社区生活圈具有战略性。在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社区发展品质成为以宜居性构建城市竞争力的最重要支撑。营造更加宜居的社区生活圈,不仅是一个微观层面的城市发展问题,更是一个宏观层面的城市发展战略问题。

三、日常尺度是生活圈重建的关键要素

社区生活圈的构建包含了三个要素的协调,首先是居民的需求,与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息息相关;其次是公共服务供给;第三是日常生活尺度和可达性要求。

社区生活圈质量与居民日常需求和行为密切相关,让老百姓感受得到就离不开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尺度。首先,《指南》充分把握了影响社区生活圈构建的这一关键变量,将社区生活圈区分为城镇生活圈和乡村社区生活圈两类;其次,将城镇社区生活圈分为15分钟和5-10分钟两个层次,特别提出5-10分钟层次重点满足老人、儿童的基本服务需求。此外,也是《指南》的一个亮点,提出了乡村社区生活圈的概念。乡村是过去生活圈建设难以覆盖的地区,《指南》明确提出了乡村地区生活要素配置要与周边的乡级镇组合起来,共同构建高品质的乡村社区生活圈的思路,代表了未来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方向,通过城乡公共服务的融合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品质,是推动全面乡村振兴重要的路径。

四、以社区生活圈增强城乡健康发展的机能

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体,社区的健康发展直接影响着城市的整体机能。社区生活圈在促进未来城市机能健康发展方面,有四个关键议题:

第一,生活空间的修复。

以经济功能为导向的发展模式,造成城市建设质量不高,诸如公共空间、公共服务等系统存在明显短板,缺乏对慢行友好、全龄友好、无障碍设计等问题的关注。以社区为基本单元修复生活空间系统是城市未来首先面对的议题。

第二,社会生态的构建。

其核心是增强社会的包容性和多样性。快速城镇化和大规模城市建设中形成的社会生态系统尚不完备,具有脆弱性。社区生活圈建设不仅是物质建设,更是社会网络重建过程,这是城市应对未来发展风险需要面对的挑战。

第三,社区功能的拓展。

随着城市功能的不断发展,创新会成为今后社区的一个重要功能,社区不再是创新的末端,而成为推动城市创新的一个重要的动力源。

第四,社区空间的弹性。

我国的城市社会结构正在转型过程中,同时生产生活方式不断面临着新的变化,社区需要动态应对未来的变化和发展的不确定性,在空间使用和空间政策设计方面要有更大的弹性和灵活性。

五、以社区生活圈建设测试城市治理能力

中国面向未来的现代化建设,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建设过程。社区生活圈构成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将居民连接成日常社会生活共同体,尽管是微观层面的,但对城市治理能力是全方位的考验,包含了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全生命周期的规划治理。

社区生活圈规划和实施需要以问题诊断为基础,统筹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建立动态监测、评估、反馈和优化机制,形成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规划治理模式。

二是,全社会协同的行动机制。

社区生活圈建设涉及多目标、多系统、多主体的协同,是推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重要的实践载体。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居民多方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建立多规合一的规划协调机制和共建共治共享的规划实施机制。通过营造社区生活圈,实现社会融合,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三是,全方位优化城市开发模式。

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已从大规模的新开发转向以城市更新为主的发展阶段,需要摒弃大拆大建思维,特别是要摆脱以经济价值为导向、对房地产过度依赖的开发方式,探索建立以公共价值为导向、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不断补齐社区发展的短板,让社区回归老百姓的幸福家园,让年轻人能够有归属感、认同感,并成为他们实现人生理想、创新创业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