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煜 | 社区志愿服务助推社区治理体系建设

《中国社会工作》2022年第07期

社区志愿服务无疑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场景之一。中国语境下的“社区”作为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的基础性单元,在组织和建设中有着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殊性,这也让“社区志愿服务”具备了更为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一方面,社区作为社会生活共同体,同时也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所管理的辖区,一定程度上被赋予了社会管理的功能;另一方面,志愿服务作为一套来自于西方文化的话语体系,融入了企业社会责任和个人公益价值,因此也呈现出形态与领域的多样化特征。由两者结合所形成的“社区志愿服... ...[详细]

智慧城市背景下居民自治的发展困境与法律应对

《求是学刊》2020年第2期

作者: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讲师 夏永梅

内容提要:智慧城市建设进程中,在智能技术的加持和利益相关性增强等因素的影响下,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呈现出民主参与度显著提高、居民话语权重新分配、社区多元利益格局加速形成等新样态。智慧城市背景下居民自治的发展面临三重困境:一是相关立法滞后于智慧城市建设,居民身份认定标准不一、民主参与和监督机制缺失以及法律法规适用范... ...[详细]

乡村振兴呼唤新乡贤

2019年06月25日 09:54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王如忠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人才。要真正实现乡村振兴,除了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和留住乡村人才、积极鼓励城市人才下乡外,还应当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

  一般来说,不少新乡贤在外经商就业,具有较好的经济头脑和思维,市场意识强,视野开阔。在乡村振兴中,有必要进一步调动和激发这些新乡贤的积极性,吸引他们返乡投资兴业,并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乡村经济发展落后、投资主体缺失、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稀缺等现象。

  还有不少新乡贤,具有较... ...[详细]

创新社区参与形式

2019年06月05日 10: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王德福

  广泛且有效的居民参与,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新格局的必然要求。社区参与的实现形式,既可以是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也可以是正向参与和逆向参与。长期以来,大家更关注居民正向的直接参与,却对其他参与形式关注不足,以致对社区参与状况做出了过于悲观的判断。在当前我国城市社区中,一直存在三种主要的社区参与形式。

  社区参与强调参与有效性

  社区参与不足,主要是指居民直接参与社区事务的状况... ...[详细]

新乡贤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2019年05月04日 08:5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丁贺

乡贤文化是千百年来乡村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乡贤文化,对于传承乡村文明、完善现代乡村治理,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围绕新乡贤文化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林继富、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普光、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利群以及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教授萧放。

 中国社会科学网:有观点认为,乡贤文化植根于传统农耕社会,在现代社会... ...[详细]